JORDAN 品牌在本次上海的活動之中,有兩個重要的主要空間 — 飛翔總署 以及這部份要介紹的 致勝空間23,與飛翔總署專注於品牌歷史的展覽性質不同的是,致勝空間的重頭戲在於 JORDAN 品牌性能鞋款的展示與體驗,這樣的完整內容先前只在美國紐約的全明星賽以及法國巴黎 QUAI54 活動期間出現過,期間均吸引了大量球迷與鞋迷朋友的目光。
從踏入球壇開始,Michael Jordan 就是一位結合科技性能、風格時尚的運動員,從不符制服規範的球鞋、全明星賽時的金項鍊到如今從容自在的優雅風範,Michael Jordan 從不斷的衝撞與嘗試裡頭尋找心中的應許之地,如今藉由高科技的球場特效,我們得以讓近期的性能款式 — JORDAN CP3.IXJORDAN SUPER.FLY IV 以及 AIR JORDAN XX9 與 Michael Jordan 的經典動作結合,體會到 如果我是 Michael Jordan 的難得一刻。


JORDAN SUITE 23

這次的 致勝空間23 地點設置在上海半島酒店高樓層的獨立空間之中,當日我們參加了媒體的行程而來到這難得踏入的外灘建築裡,與飛翔總署對外開放不同,一般民眾若想要體會致勝空間23的活動,需要在網路上先填寫表單,而後才會抽選參訪的資格,幸運的球迷還將獲得包含專車接送在內的特殊接待。

採訪當天的氣候極佳,從窗台透入的明亮光線打亮了整個室內空間,入口處以立體裝置展示了 Michael Jordan 本人歷來的優異成績,除了有電視螢幕播放 JORDAN 品牌所拍攝的 #WEAREJORDAN 決勝一刻 品牌廣告。巨型屏幕播放 Michael Jordan 的生涯剪輯,兩排所陳列的則是在兩度三連霸時所穿著的 AIR JORDAN 鞋款。

#WEAREJORDAN TV Commercial

這次的 #WEAREJORDAN 決勝一刻以特殊的倒敘方式從球隊獲勝開始,由 Michael Jordan 本人配音的口白陪你回頭尋找致勝關鍵。這支影片除了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之外,在上海的主要街道如淮海中路上更是隨處可見。

PERFORMANCE FOOTWEAR Experience

轉個彎就來到 致勝空間23 的球員準備區,圍繞著的是最新的性能鞋款,在這邊也將難得一見的鞋款構成元件展出,讓我們看看平常穿在腳下的球鞋究竟用了哪些材料做成。

觀賞完新款球鞋的介紹之後,JORDAN 品牌在 LAST SHOT 現場為來訪的賓客準備了相關的性能鞋款,讓你可以進行試穿體驗。


LAST SHOT Emulator

鞋款的靜態展示之外,每一代的 AIR JORDAN 或是 JORDAN 品牌的鞋款就是會讓人想穿上場去體驗一下,回想讀書時期,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曾模仿或幻想過自己能夠在場上做出球星的動作,後仰跳投、拉竿過人、換手上籃….甚或是來一下推屁股絕殺!?在期間限定的致勝空間23裡頭,JORDAN 品牌藉助 LCD 球場的幫助,把你帶入了 Michael Jordan 的經典時刻,藉由牆面與地板畫面的變換,防守球員的站位讓身處球場的你就恍如化身飛人喬丹,再次展現歷史一刻;現場提供了三種不同的動作模擬 — 第一投、最後一投與下一投,藉由情境的設定讓你體驗 JORDAN 品牌新款性能球鞋的設計。

Bryon Russell 表示_______ http://www.meipai.com/media/422113232#wearejordan

Posted by KENLU.net on Monday, October 12, 2015

在參訪完飛翔總署致勝空間23 之後,12日當天的活動重頭戲就在晚上的 Dual Talk 活動,在出發前對於這個活動環節就充滿期待,雖然說各種細節不得而知,只知道確定將會見到 Michael Jordan 球星本人與 Tinker Hatfield 兩人進行一段對話,Michael Jordan 籃球之神的傳奇故事就不用多說,Tinker Hatfield 對於平時沒有在關注球鞋的朋友來說可能會有點陌生,但若知道他是關鍵的 Air Max 1 、Air Trainer 1 、Air Zoom Generation 與 Air Jordan 3 、Air Jordan 11 、Air Jordan XX9 甚至是 Air Mag 等諸多鞋款的設計師,旗下管轄 NIKE 與 JORDAN BRAND 品牌數百位設計師,其地位就可想而知。
一位是籃球之神,一位是傳奇設計師,先別論今晚是否會聽聞到任何球鞋新款消息(因為那在此刻已不再重要),親眼見到兩位大人物一同出現的畫面已經彌足珍貴,而以往得從書籍或網路上去感受到的巨擘心靈,今晚也終於有機會實地感受兩人的強大氣場。

為了迎接這重要的一刻,半島酒店大門特地換上特別的燈光,也打上了 JORDAN 品牌的飛人標誌(一個瞬間有以為會見到蝙蝠俠),來到高樓的 致勝空間23 活動場地,包含 劉翔、李娜、王大雷、Michael Lau、Hiroshi Fujiwara、黑人、范范、吳尊、潘瑋柏等多位跨界明星都受邀來到現場準備參加這場盛會。

JORDAN BRAND 總裁 Larry Miller 首先出場歡迎大家來到現場。

在知名主持人 Ahmad Rashad 的介紹下(小編承認在現場見到這位從小看到大的 NBA 節目主持人相當驚訝),Tinker Hatfield 首先來到會場談論他在這三十週年慶祝時候的感受「直到今日,我自己仍對於這整個品牌的發展覺得興奮,當初能夠有機會接手這個計畫並協助開啟了整個品牌,對我來說是個重要而且十分幸運的時刻。」而在提到了設計過的經典鞋款 AIR JORDAN 3,Tinker 回憶到「在我開始這個計畫的時候,我見到了 Michael Jordan,在對話間才發現到原來他除了是一位籃球員也對風格有著相當高的敏銳度。而那是促成了這雙鞋如此成功的關鍵。」「而可見式氣墊的使用是我們對於 AIR JORDAN 性能重視的一個縮影,直到今日,我們仍然持續追求著新的材質、新的技術,而那都是來自我們對於性能的要求。

在聊到 Michael Jordan 第一次退休轉戰職業棒球時,Tinker Hatfield 見到 Michael Jordan 的照片,給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回應「哇…你看看他那高統襪」,但是對於代言球星退休了卻仍然堅持為他推出新一代籃球鞋,這位幕後的設計師說了「即使 Michael Jordan 不打籃球了,他依舊是與籃球運動畫上等號的傳奇人物。」「而且我一直覺得他會回到場上」而那也是他卯足全勁設計 AIR JORDAN 11 的原因「我想要讓他能夠風風光光的再次統御整個球場」。

“I think I tried even harder on this one (Air Jordan 11), make an art for him and help him come back with a splash” – Tinker Hatfield

A video posted by KENLU.net (@kenlu_net) on

經過十一個年後再次來到這邊,Michael Jordan 提到了對於球迷熱情的感動,也分享了自己關於籃球的執著與熱情「我總是不斷的反覆檢視自己的狀態,究竟哪裡是我的弱點?究竟哪邊可以改進?我每次站上球場就是希望能夠沒有弱點,我要所向披靡。」這次特別揭露的 #WEAREJORDAN 廣告也同樣強調了這個觀點,致勝的關鍵不在最後一投、不在致勝籃板,而是在那最初的一個意念 — Commit to Win。

同樣的精神也被延伸到 Michael Jordan 對於風格以及性能的要求上,Tinker 回憶到 Michael Jordan 的運動能力十分驚人,為這麼特別的一位選手設計球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Michael Jordan 也聊到「我會不斷地與 Tinker 分享球鞋在我比賽中的狀態,我與設計師、我與球鞋之間都要有密切的溝通與合作,每一次的切入、移動都需要鞋款適應我的風格。

對於這三十週年,Michael Jordan說了「這三十年我們在做的事,就是持續不斷的讓創新推動到更高的境界。」「我也沒辦法告訴你們,未來我們將怎麼做,但絕對是比今天更好的。

“Today’s shoe is better than yesterday’s but will never be nearly as good as tomorrow’s” – Michael Jordan

數十年的戰友,在相互的信任跟支持下,才能夠走到這一刻,AIR JORDAN 與 JORDAN 品牌的確是個偉大的存在,而這其中也有無數人貢獻了自己的心力,步下球壇也已經十餘年,不看好退休、不看好復出(也不看好第二次復出)、不看好這雙鞋、不看好這個品牌,JORDAN 品牌的出現就是不斷面對質疑跟困境而來,未來在這對搭檔手上會出現什麼樣的新作,我想大家都在期待,等待 Michael Jordan 的下一次出手,即使不是在場上。


飛人連載 / WE ARE JORDAN 封面故事

約莫三十年前,Michael Jordan 在芝加哥天際線前拍攝了凌空躍起的動作,誰也沒有想到最初用於鞋卡上的這個動作,它的剪影如今成為 Jordan Family 的象徵,從鞋子延伸至籃球場,甚至是棒球場、田徑跑道以及 NASCAR 高速競逐的賽事當中,都能看見承繼飛人精神的運動員持續求勝,他們並不追求複製 Michael Jordan 的職業生涯,當年叱吒 NBA 的 Michael 只有一個,但 Jordan Family 的成員在各個領域都譜寫讓品牌為傲,屬於自己的精采篇章。

About samdeng

founder & editor in chief | instagram.com/editr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