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不只中底升級為 FF BLAST+ 科技,ASICS NOVA SURGE LOW 2 新的細節設計我超愛!
日本品牌 ASICS 近幾年在籃球鞋的發展相當多樣,旗下的不同鞋款在市場上都有各自的擁護者,近期更因為代言球員河村勇輝在 2024 巴黎奧運的好表現,以及後續簽約 NBA 灰熊隊挑戰最高籃球殿堂,使得 ASICS 籃球鞋受到更多關注。
身為品牌中旗艦級鞋款、主打緩衝回彈特色的 NOVA SURGE 系列,除了有基本的高筒款之外,在兩年前也推出低筒款初代:NOVA SURGE LOW,讓喜愛低筒的實戰派多了新選擇。在臺灣職籃賽場上,PLG 桃園璞園領航猿的盧峻翔、李家慷,甚至是洋將葛拉漢 (Treveon Graham) 都是 NOVA SURGE LOW 的愛用者。近日,NOVA SURGE LOW 2 搭載了 FF BLAST+ 科技中底更新登場,讓編輯相當好奇火力升級的低筒款新作會帶來什麼感受。
基本資料
- 身高體重:173cm / 72kg
- 習慣打法:後衛。外線投射、無球跑動
- 受傷病史: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 + 半月板破損,已開刀重建 10 年
- 測試場地:室內木地板球場、戶外水泥地球場
- 測試時間:約 10 小時
鞋款重點
- 鞋面為透氣網布搭配合成皮革
- 中底採用 FF BLAST+ 科技 (與 NOVA SURGE 3 相同)
- NC RUBBER 橡膠外底
- 前掌外側 TPU 支撐片
- 鞋領處的鞋帶鎖定裝置
- US9 單鞋重量約 415 公克
版型與尺寸建議
編輯本身的腳型算是正常腳型偏微寬,其他球鞋品牌的鞋款大多著用 US9.5 (27.5cm)。由於感覺 ASICS 籃球鞋鞋內空間較其他品牌稍大一點,因此先前穿著 ASICS GELBURST 27 及 ASICS NOVA SURGE LOW 皆選擇 US9 (27cm)。本次在 NOVA SURGE LOW 2 的尺寸選擇上,我同樣帶了平時常用的籃球襪進行兩個尺寸的試穿 (挑選 ASICS 鞋款建議以公分數較為準確),發現穿著 27cm 時鞋頭兩側感受剛好貼合略緊,但鞋內前端空間算是適中;穿著 27.5cm 則感覺雙腳兩側舒適,但鞋子長度略長可能會影響我的跑動動作,因此最後選擇 27cm。後續經過多次實戰後,慢慢習慣整個鞋面材質,鞋頭處的微微壓迫感就漸漸消失了。
中底搭載 FF BLAST+ 科技給予極致的 Q 彈腳感
但有一點需注意
NOVA SURGE LOW 2 的底盤結構與去年推出的 NOVA SURGE 3 完全相同,包含了中底 FF BLAST+ 科技、前掌外側 TPU 支撐片以及外底紋路。這個 FF BLAST+ 泡棉先前常用於 ASICS 跑鞋,而 NOVA SURGE 3 則是首雙搭載此項科技的籃球鞋。編輯之前沒穿過應用 FF BLAST+ 的跑鞋,這回倒是先嘗試了 NOVA SURGE LOW 2 籃球鞋,第一次套入鞋子、靜態試穿時的初始想法是「哇!好厚、好軟」,無論是用手按壓或是直接腳踩,都能明顯感受到 FF BLAST+ 泡棉的厚度及潰縮程度。
第一次穿這雙 NOVA SURGE LOW 2 實戰,就是直接投入全場的正式比賽,在跑動、跳躍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全掌長度的 FF BLAST+ 泡棉帶給我優異的緩震效果,受過大傷的膝蓋完全沒有不適,而且鞋子提供一個非常 Q 彈的爽快腳感,迅速的回彈力讓我有股「我好像跳更高了」的感覺?(笑) 然而,就在我打完球細細回味澎湃腳感的時候,一股痠麻感從腳底板傳了上來,持續了滿長一段時間,腳底的不適感才慢慢消退,事後回想可能是這天我比較晚到球場,還沒熱身就直接換裝上場進行高強度比賽,還不是很適應這雙「活潑」的新鞋才導致腳底產生痠麻感。
後續又有兩次自主投籃訓練,以及一次和朋友打全場的球局,我記取了上述首次的穿著經驗,在這些活動開始之前,先進行完整的熱身後,再開始和 NOVA SURGE LOW 2 培養默契,現在漸漸能夠習慣如此 Q 彈腳感,腳底的不適感也沒再出現。
若是跟編輯去年入手的 NOVA SURGE LOW 做比較,我認為 1 代的腳感算是微微軟彈,而 2 代的腳感又比 1 代來得更 Q 了,感覺更適合大體重球員或是爆發力強的飛人型選手。根據 ASICS 官方資料,兩款式的中底科技的相關數據如下,給各位讀者參考。
NOVA SURGE LOW
- 中底科技為 FLYTEFOAM PROPEL 泡棉。
- 中底厚度 (前掌高、後跟高) 約為 15、22mm。
NOVA SURGE LOW 2
- 中底科技為 FF BLAST+ 泡棉。
- 中底厚度 (前掌高、後跟高) 約為 18、23.5mm。
絕佳的支撐性及鎖定感我超愛
除了中底科技是 NOVA SURGE LOW 2 一大亮點之外,前掌外側的半透明 TPU 支撐片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輔助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結構搭配著加寬的大底,能夠提供多方向移動的穩定性,增強防側翻功能。跟初代的 NOVA SURGE LOW 比起來,2 代的 TPU 支撐片的結構形狀做了更新,以應付更厚、更彈的中底 FF BLAST+ 泡棉,讓我在起跳、落地、推進時都能夠穩定重心,並以正確的方向發力。雖然在橫向的急停動作時,前掌區域偶爾會產生些微內捲情形,但實際感受上並不會影響鞋子優秀的支撐性及抓地表現。
在鞋身設計部分,NOVA SURGE LOW 2 採用了現今籃球鞋常見的半內靴式結構,鞋身中前段以網布面料為主,延伸到後段拼接上合成皮革及泡棉填充環繞腳跟,兼顧透氣性及包覆感,鞋舌區域的細節與品牌 Logo 以刺繡方式呈現,還有爆裂紋圖案點綴在鞋後跟,讓這雙球鞋的質感加分!
這裡有個亮點是腳踝處以雙層面料做支撐,而且內層採用加厚的泡棉包裹著腳踝,搭配著新亮相、鞋領處的鞋帶鎖定裝置,透過這個裝置能增加繫鞋帶的力道,進而提升腳踝及腳跟的鎖定性,讓我在打球過程中放心做任何動作,是我非常喜愛的細節設計,這種強烈的鎖定感,剛好符合編輯個人的穿鞋偏好。
維持強大的抓地力與耐磨度
ASICS 旗下的籃球鞋可能因為搭載的中底科技不同,而讓鞋子擁有不同的腳感,但我覺得 ASICS 籃球鞋有個最大的共同特色,那就是出色的抓地力,相信有體驗過 ASICS 籃球鞋的朋友應該都能理解這點。NOVA SURGE LOW 2 的鞋底為 NC RUBBER 橡膠材質,在室內場及室外場都能發揮強大的抓地力,讓我在球場進行全場跑動、短距離衝刺、切入上籃、急停跳投等籃球動作時,在各個方向都能隨煞隨停,而且即使在有少許沙塵的室外水泥場依然止滑,並且能聽見響亮的摩擦聲。
仔細看會發現除了腳掌前端外,NOVA SURGE LOW 2 的大底刻痕幾乎都是呈現橫向,有利於直線跑動的抓地,而底部刻痕有再加深打造,實際上鞋底是有兩層的紋路,讓鞋底的耐磨性再提升,間隔較寬的紋路設計也不易卡小石子,實戰約 10 小時,並沒有看到明顯的磨損情形。另外,前掌區域有著明顯的兩條橫向切割,結合大底前端明顯的上翹幅度,增加反應啟動的靈活性,使步伐轉換更流暢。
心得總結
編輯覺得 ASICS NOVA SURGE LOW 2 就像一台輕型坦克,能夠活動自如也擁有強大火力,讓我首次嘗試了 FF BLAST+ 泡棉中底,是我近年來穿過最 Q 彈的籃球鞋,其緩震性能十分優良,對於我受過大傷的膝蓋沒有任何負擔,另外鞋款的支撐性、包覆感、抓地力也皆屬上乘水準,只不過由於平時打法偏向跑動投籃居多,中底迅速的回彈力讓我在多次穿著後才逐漸適應,整體來說是雙非常有趣的球鞋,實戰性能讓編輯自己是絕對信任。實際測量 US9 的 NOVA SURGE LOW 2 單隻鞋子,發現約在 415 公克左右,以低筒球鞋來說重量並不算太輕盈,但在打球過程當中會受到 Q 彈腳感影響,其實對於重量的感受上並不會那麼明顯直接。
ASICS 旗下籃球鞋目前有三個分類,各自有其特色,根據官方網站上的資料,品牌將 NOVA SURGE 系列定位在「緩衝彈跳型」,而低筒款的出現及更新,讓整個籃球鞋家族的選擇更加多元且完整。NOVA SURGE LOW 2 適合喜歡低筒鞋,同時又追求中底緩震表現的族群,未來也期待看到更多配色及聯名款出現。
值得推薦
- 適合喜愛低筒鞋款的大體重球員、籃球動作經常跳躍的球員。
- FF BLAST+ 科技中底提供出色的緩震性。
- NC RUBBER 橡膠大底的抓地力及耐磨性。
需要注意
- FF BLAST+ 科技中底迅速的回彈力可能會需要花時間適應。
- 較為飽滿厚實的中底使場地感不是太明顯。
- 雖然是低筒球鞋,但 US9 單鞋重量為 415 公克不算輕盈。
ASICS NOVA SURGE LOW 2
臺灣定價:5,380 元
發售日期:已於臺灣 ASICS 官網及指定店點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