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 Noah 鞋評 / 有裡有外:adidas Harden Vol. 8

嘗試過 Harden Vol. 7 之後,最早先入手了 8 代的 Pioneer 配色,後來又收到 tw 與勘履的邀請,如同 Harden 本人所期許,這雙鞋子不論哪個配色都能在場上得到很多注目,當然在性能上也有進步,鎂光燈打下,焦點在它。

以結論來說 改進了 7 代我認為不夠貼地的問題,鎖定上也有改善,防側翻也是,緩震則相較上一代行程變短,更貼近地板,試了 10 個小時,除了剛開始兩腳內側會磨腳的問題隨時間改善,後面就進入長期的的測試流程。

《七代評測:未琢之玉:adidas Harden Vol.7》

P.S. 磨腳問題如何改善:把鞋帶重新穿過,穿上後拉到最緊,之後長時間磨合,每次都要重新拉到最緊,甚至有點不太舒適那種,再讓雙腳慢慢撐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如果你也發生過,不妨試試看。(問題發生在測試總時長前 4 小時)

這次同樣從反應、緩震、鞋面支撐、抓地、防側翻,各個面向與大家探討。

近期常駐的鞋款都是 adidas 系列作品,因此如果您跟我一樣是近期 adidas 的愛好者,或許此篇對你有些參考之處。

版型建議

尺寸選擇上過去 adidas 鞋款多選擇 US9 ,這雙鞋子我認為楦頭較寬,所以選了小半號 US8.5,多次實戰下來也認為這是比較好的選擇,腳趾尚有活動空間又不會太壓迫,雖然一開始覺得比較合腳,但隨著實戰時數增加,慢慢變得更為舒適而不壓迫。

Harden Vol.7 US9 / AE1 US9 / adidas BYW select US9

ASICS 鞋款都穿著 27 cm 這邊同樣給大家參考。

反應

反應性能的提升是這雙鞋子最厲害的地方,相較 7 代過去的偏厚實中底,這雙能夠讓你確實地掌握地面,沒有任何猶豫,這讓我覺得跟反應優秀的 ASICS Glide Nova 鞋款可以一戰,我個人是最偏好此系列鞋款。

不論是快速變向或是急停跳投甚至是 Harden 招牌後撤步,都能讓你隨心所欲,即使你不是那麼花俏的打球風格,穩穩能夠掌握瞬息萬變的球場,接著快速做出反應,光這點就足夠讓人心動。

肥厚的後跟也讓前後掌做出的高低差,讓人在啟動時能夠更流暢自然,反應性能是頂級的。

防側翻

這次不需擔憂。

這方面來說,我自己在靜態測試時,就會先以站立姿勢去做側翻,這雙鞋子在側翻上我覺得也比 7 代進步,上一代給人的感覺是「嗯……應該不會翻」。

這一次給我的感覺是「不會翻。」不需經過上腳測試後就可以有很肯定的安心感,不過也是鑒於這雙鞋子的底盤做得夠低,兩者相輔相成,仔細思考基本上底盤低的鞋款加上防側翻的設計,自然這點就不會太差。(更何況鞋面的 TPU 類防傾桿也幫了很大的忙)

實戰過後也夠穩,跟想像中一模一樣。

支撐

鞋底支撐我暫且不說,因為目前所有的鞋款,我都會換上自己的鞋墊,所以在足弓支撐,我自己直接給夠,但是在靜態測試上,以雙腳站穩地面的情況會感覺到自然的向外側延展,把足弓自然拉高,這是他們在結構面向做出的調整,把鞋子自然向外拉,足弓這邊就會被拉起來一些,至於如果像我一樣是高足弓的人,我覺得還是添購適合的鞋墊換上,才不會在實戰發力上造成雙腳額外的負擔。

我覺得這雙鞋子真的滿像在看藝術品,以三大部分支撐架構,就將這雙鞋子結構強度拉起來,內外側 TPU (黃) 與後跟往斜上方支撐塑料支撐帶 (橘),在這三塊結構下其餘材質都是偏軟式襯墊,前面說到我曾發生內側磨腳問題 (最高的內側鞋帶孔),因此將鞋帶拉到最緊之後,就更能感覺到內外側與後側的支撐,就外骨骼一樣,但同時用材料的厚度與偏軟的材質營造了不錯的舒適度。

襪套結構我覺得跟上一代一樣差不多,束緊功用不大,但是此用透氣網布讓雙鞋子雖然加了一些內襯但仍保有不錯的舒適性。

我覺得對於我來說,這次後跟的鎖定變得很好,試穿後,後跟「咚」掉進去之後就被結構鎖住左腳比右腳明顯,可見腳型也有影響,但因為上面的兩層襯墊,不至於難受。

我認為這次的設計可以說是有裡有外。

這邊還是會推薦大家去試穿過鞋子,在五分鐘、十分鐘可能就協助篩選掉不合腳的鞋子,但我個人腳跟偏瘦,希望去試穿的人也可以體會看看這種感覺。

抓地

抓地力方面不需要擔心,在室內外地板都能穩穩地煞住,這雙有趣的地方是通常大家會在內側蹠骨處加強,但它反而選擇在外側,且從大底往上拉到側面上,也對於切入有幫助。

我認為這跟上面講到的結構有關,往腳掌外側舒展自然抬高足弓的設計,也會讓人自然將重心向外帶,所以選擇在外側做了加強。

但外側同心圓其實也將近腳掌一半,加上在前掌前方的小同心圓做了對角線的加強,這點也有別以往做出了小創新,雖然設計團隊不特別強調,但能再創新之際,同樣照顧到發力點,甚至貼近球星本人的打法,非常有趣。

但是在耐用度上,我最終還是不太能肯定,就改變抓地設計重點,對於一般人累積已久的發力習慣,能不能一樣給予好的耐用性存疑,因為大部分人應該還是會習慣在內側蹠骨才是。

我自己本身在實戰過程中,沒有太大影響,不過因為這 10 小時幾乎都是在室內木地板,並沒辦法在全地形給相對客觀的評論。

緩震

緩震方面,這雙鞋子與 AE1 同時搭載了 Jet BOOST,我兩雙同時都有入手,這種新型態的科技還滿有趣的,不用像上一代一樣,透過外層包覆與否大部分決定了它的回彈程度,我相信開孔仍有差別,但是這次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部分的人對緩震都不會太多意見,同時也能兼顧緩震,這點是比較厲害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在台灣職籃中這雙鞋子可見度滿高的。

Harden Vol. 8 與 AE1 的差別在於緩震行程多了一點,讓在意緩震的人可以有比較好的依靠,貼地程度我覺得差異不大,這大概是定價高一點的原因吧!

以我 68KG 的體重踩上這雙鞋子,並不會感覺到彈或是韌的感覺,要特定硬踩才會比較感覺得出回彈的反饋感,不過也不算硬,是一種滿自然的感覺,好像跟鞋子合為一體,不需要在緩震上琢磨過多,只要能當好輔助的角色就沒問題了。

總結

其實這雙鞋子最驚豔的應該是跟 AE1 相同,重量與體感不成正比的獨特感受,我認為 adidas 除了在外觀上獨特創新,在重心分配與前後腳掌流暢度應該都有研究,因為這兩雙鞋子都不算輕,但都不拖沓,必須好好稱讚,並且希望他們能夠持續下去。

但是硬要雞蛋中挑骨頭,我會覺得前後掌過度的流暢感還可以更好,後掌到前掌會「趴搭」一聲,換言之就是鞋底中足的剛性很好,底盤很扎實,但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樣就很好了。

優點是售價調降,也同時改善了上一代不足之處,對於 Harden 系列愛好者來說,這是最快樂的事情吧。

我接下來會將這雙鞋子有機會也拿去室外試試看,但目前我個人還滿意,本來覺得它是外觀特殊但穿起來稍微平凡,不過再穿了一陣子感受細節,又能感受到一些特別之處,對於久未嘗試 adidas 的人來說,滿值得一試,就像一開始能抓住眼球,接下來用特殊的內涵與你相處,慢慢讓你喜歡上,誰說外貌協會不中用呢?這就是一雙有裡有外的鞋子呢。

AE1 也是一雙很有趣的鞋子,就在新狼王以一襲單邊切入爆扣在無數人手機留下不可抹滅印象且直接將太陽掃地出門,又把聲勢拉高不少,下次會再跟大家談談這雙鞋子。

原文出處:S.elec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