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Team ASICS 張家豪實測 METASPEED EDGE PARIS 不只從跑者視角體驗,還穿出鐵人格外有感的「細膩」
現就讀國立體育大學的張家豪從小學習游泳,自小三、小四開始在家人引導下跟著姐姐接觸鐵人三項運動,就這麼展開選手生涯,年紀輕輕卻可說是個「資深鐵人」。近年成為 Team ASICS 旗下一員之後,亞瑟士旗下的碳板競速跑鞋 METASPEED 系列一直是他的共戰夥伴,三月初最新登場的 METASPEED PARIS 他當然也沒錯過,鞋款正式發售前便已開始於訓練期間使用,這回編輯部有幸能邀請他來分享,不僅從跑者視角來測試最新一代作品的表現,張家豪還穿出了他身為三鐵選手感受特別深刻的細膩之處,一起來看看。
跑者基本資料
- 身高體重:173cm / 63kg
- 5,000 公尺最佳成績:15:20
- 10,000 公尺最佳成績:32:00
- 半程馬拉松最佳成績:01:11:37
選鞋最看重的點
鐵人三項是與體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戰鬥,從游泳、自行車到轉換至路跑的最後衝刺,對家豪來說,挑跑鞋最重視穩定度跟加速反應性。
「比賽過程可能會有些策略,(跑鞋) 往往需要能快速反應,METASPEED PARIS 在加速時回饋蠻快的,讓我推蹬可以更快速。」家豪與我們分享自己選鞋的重點,訓練時會直接就以比賽款式下去跑課表,至於平常輕鬆跑、恢復跑,近期最愛帶上 GEL-NIMBUS 25 一起度過放鬆時刻,寬闊的底盤設計讓雙腳踩下不只享受到充沛 Q 彈,也能獲得良好穩定度。
步幅型還是步頻型?
SKY 或 EDGE 的抉擇
ASICS METASPEED 系列跑鞋的特色之一便是開發出 SKY、EDGE 兩種款式,品牌根據收集到的廣大資料發現,跑者大致上可分為步幅型 (步頻低、步幅長) 與步頻型 (步頻高、步幅較短) 兩類,SKY 是針對步幅型跑者而生,EDGE 則是適用步頻型跑者,ASICS 藉由中底厚度、足跟差以及碳纖維板擺放之位置與形狀…等差異,提供更精準到位的性能支援。早前於日本東京迎來發表的 METASPEED PARIS 抑是如此,SKY、EDGE 兵分二路引領跑者更有效率地前行。
真的有差嗎?家豪以自身例子分享,剛開始穿 METASPEED 跑鞋他其實兩種都試過,甚至最初因為配色關係私心偏好 SKY,可實際跑過後發現 EDGE 確實更適合自己「高步頻、步幅偏小」的型態,能幫助減輕負擔,後續也就一貫地都拿 EDGE 版做為賽事用鞋。
「我的步幅本身比較小,相對地頻率比較高,使用 EDGE 比較有推進的感覺,穿 SKY 反而需要多做推的動作,跑長距離對我來說小腿有點負擔。如果步頻小於 180 的朋友可以考慮買 SKY,不需要多做推蹬的動作就可以適應,相對起來腳也會比較快習慣。」家豪依據個人使用經驗給出建議。勘履者們如果想入手卻不知道該怎麼選,實際試穿或靠經驗評估之外,像臺灣 ASICS 旗艦店點就有提供專業的測試儀器 (須先電話預約),或者不少智慧型穿戴裝置也能夠監測出相關數據可作為參考依據。
搭配課表操練 實測 START!
家豪的週跑量約 70 – 100 公里,三月正逢鐵人賽事陸續要展開之際,因此 METASPEED EDGE PARIS 可說來得很是時候,這陣子他正持續著用密集測試,田徑場 PU 材質、人行道水泥地和柏油路都有跑過。
測試菜單
- 節奏跑 / 平均配速 3:35 / 步頻 185 – 190spm / 平均步幅 1.5m
- 400 公尺衝刺 / 平均配速 2:55 – 3:00 / 步頻 195 – 200spm / 最大步幅 1.88m
步伐轉換更流暢俐落
現場拍攝明顯能看出家豪是屬於高步頻跑者,步伐轉換快速且十分輕盈,有如東瀛忍者般,配合著我們的指示起跑後咻咻咻地便從鏡頭前一掠而過,精實肌肉與腳上 METASPEED EDGE PARIS 耀眼的橘紅相互輝映,飽滿能量感朝我們襲來,讚嘆同時攝影師也跟著拉高快門速度,準備下一趟追焦。
為步頻型跑者而生的 METASPEED EDGE PARIS,把中底全腳掌碳纖維板放得離腳掌較遠 (相對靠近地面),前掌弧度也更加彎曲,目的在於增加水平推進力,加深所謂的「滾動感」。對此家豪表示,他認為 METASPEED EDGE PARIS 中足支撐性變得更好了,推測是鞋型調整過的關係,內側支撐比起前兩代還要優異,進而使腳的力量能夠更完整發揮出來,「(METASPEED EDGE PARIS) 加速感覺很好,讓我不太會感覺到腳有壓力,」雙腳擺動切換更俐落,能輕鬆把速度拉起來。
全新中底加厚穿得出來
瞄準著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METASPEED PARIS 祭出多項革新,其中最讓編輯部注目的莫過於首度搭載 FF BLAST TURBO+ 這款全新中底泡棉,據官方測試重量比起 FF BLAST TURBO 要再輕了 8 %,緩震性能提高 6% 並增加 8.2% 的能量回饋。
數據對比之外,當然更加重要的這些改變能否反應在使用體驗上,拍訪當天家豪的心得印證了從初代 METASPEED EDGE、METASPEED EDGE + 到 METASPEED EDGE PARIS 這三代更迭是有感的,「(鞋底) 變更高了,我一週會跑 100 公里吧,自己穿上去有感覺。這雙鞋要有一定的速度去跑,慢慢跑的話壓力會集中在前掌,中足這段又特別窄,需要有一定的肌力去掌握。」家豪說道。
被我們問到最驚豔之處時,他的回答不僅點出「選擇跑鞋要對應自身能力與運動習慣」這件事,也證明 METASPEED EDGE PARIS 針對中底回饋能量的強化確實讓跑者有接收到,怎麼說呢?因為家豪當下並不曉得 METASPEED EDGE PARIS 中底有調厚 (相比 EDGE+ 前後分別多了 3.5mm、0.5mm),現場聊著聊著才滑開手機找出品牌提供的資料確認此事 (笑),沒有數字給予的加乘印象下,雙腳穿出的感覺說明了一切。
鐵人視角下的包覆舒適
METASPEED EDGE PARIS 使用全新 MOTION WRAP 2.0 鞋面,提升包覆貼合度及透氣性,同時搭配鞋楦更新來強化支撐度,力求實現更合腳的境界。除了前述足弓支撐貼合的幫助,家豪額外提到,METASPEED EDGE PARIS 鞋身面料內的縫線處理也很值得稱許,「車縫線處理得很好,不會刺刺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鐵人三項比賽轉換項目時,他習慣不穿襪子就直接套上鞋,鞋型若要求貼合可能會因密集摩擦起水泡、破皮,尤其鞋身面料縫合處的線材更容易造成不舒服,選手多半會塗抹凡士林來輔助,幾次模擬下來他覺得 METASPEED EDGE PARIS 即使赤腳上陣也能好好相處,凡士林不用抹太多。
版型的細微改變
METASPEED EDGE PARIS 目前家豪是穿原尺寸 (US8 / 26cm) 在跑,楦頭寬度沒什麼問題,長度有一點點偏短,跑的過程覺得第二趾、第三趾會頂到最前端,曾有一次跑了 16 公里之後指甲瘀青,後續新配色可能會改拿大半號試試看。勘履者們入手前試穿可多加評估,或在銷售店家可接受範圍之下跑動看看,評估腳趾位置與鞋頭的貼合度。
一個字形容 METASPEED EDGE PARIS
若已經有前兩代的穿著經驗,轉換到 METASPEED EDGE PARIS 相信應該多半能順順升級,體驗 ASICS 的調整優化,但如果是初次踏入 METASPEED 的世界裡,家豪建議不妨透過日常的數種課表讓彼此先熟悉熟悉,TEMPO RUN、SPEED RUN…甚至慢慢跑的時候也可以試試,感受一下其科技力與結構呈現帶來的力道,再穿上賽道挑戰。
最後,我請家豪用一個字為 METASPEED EDGE PARIS 給予的印象作結,當下他沒有想太久便表示:「推」
一方面是 EDGE 鞋型能有效引導跑者在跑動間前傾、更輕鬆展現高步頻優勢,來自腳底的奧援總能「推」他一把;一方面家豪也說這個「推」有推薦的意思,欸,原來是在勸敗!
早晨拍攝工作結束後,家豪收拾了一下背包,但卻不是要離開操場,而是把隨身物品整理收好,趁著清晨運動的人潮逐漸散去,他說這時段換自己上場了,雙手一伸把自己套進防風外套裡,隨著 METASPEED EDGE PARIS 在腳下滾呀滾、推呀推的,一圈又一圈吃下訓練的日常。
ASICS METASPEED PARIS 系列跑鞋
臺灣定價:SKY、EDGE 兩款皆 7,580 元
發售日期:已於臺灣 ASICS 官網及指定店點登場延伸閱讀
勘履直擊 / ASICS 新一代馬拉松碳板競速旗艦 METASPEED PARIS 東京發表
勘履現場 / ASICS METASPEED PARIS 設計師 東京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