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測 / HOKA Mach 5 更輕更彈的 ProFly+ 中底適合什麼樣的跑者?

我想從人類學會站立之後,雙腳跑步這件事應該是很快地就隨之發展出來,重心前傾讓每一步一隻腳支撐身體重量,像跟地心引力跳舞般,我們就跑了起來。而跑步這件事幾千年下來,本質上好像沒啥變化,細節上卻是不斷有各種改進,不然課表吃假的!?

跑鞋的迭代更新在近十年有各種大大小小轉變出現,即使核心功能不變,但各種細節的微調改善在長距離長時間裡頭累積下來,最後總累積出巨大的差異;HOKA Mach 5 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細節的變化讓這雙鞋款成了一雙特別的存在。

稍微回顧一下馬赫系列跑鞋歷史,在2018年以「輕量化日常訓練跑鞋」為設定的 HOKA Mach 一代正式登場,與 HOKA Clifton 系列相比較,比較和緩的上翹角度也是這個系列的特色之一,而真正引起人注意的應該是跳脫 Mach 3 感覺開創新局的 Mach4 以及 Mach Supersonic 鞋款,新一代的 HOKA Mach 5 鞋身線條延續了 HOKA Mach 4 的感覺,卻擁有 Mach Supersonic 的 PROFLY+ 中底,像是混合了前代最具好評的部分,Mach 5 實際上路的感覺如何?我們以變速跑、長距離以及舒適跑來一探究竟。

測試課表:變速跑 / 間歇跑 / 長距離 總計約28km
測試路線:河濱柏油路 / 公園周圍人行道
測試者背景:馬拉松PB 3小時五十


從上到下 輕量不止是說說

拿在手上,HOKA Mach 5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輕量,而且因為 Mach 5 由上到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具有輕量化的特質,單層鞋面、PROFLY+ 中底和橡膠混合EVA材質大底,鞋面中底大底每個部位都是輕,讓 HOKA Mach 5 整雙鞋款的重量分配更為均勻,尤其移除了密度最高的橡膠大底,讓重心位置不會偏離中心,Mach 5 拿在手上的感覺比實際數值還要輕。

輕量的感覺當然不會只停留在手上,在這次測試的幾種路線之中,HOKA Mach 5 給人一種相當敏捷的腳感。官方數據 232g 的重量已經屬於輕量級選手,但是除了本身重量輕之外,HOKA Mach 5 的 PROFLY+ 上層中底快速的回彈也是相當關鍵,讓人感覺提腳的速度變得輕巧。

PROFLY+ 雙密度中底結構 快速可以實際做到

這次的測試之中,變速跑以及間歇跑都是會進入較快(較累)速度區間的項目,跑起來何謂「快速」是因人而異,但 HOKA Mach 5 在這些課表之中,最讓我心水的效能就是是腳步不拖沓,讓速度拿得出來!這點我覺得跟上軟下韌的中底調性有關,HOKA Mach 5 的 PROFLY+ 上層中底回彈快、潰縮的幅度也比較大,下層壓縮EVA混合橡膠的白色中大底潰縮幅度小,有緩震也帶些穩定,兩者組合出合理的緩震回彈比例,讓我的腳步不會深陷柔軟材質的回彈行程之中。

這個「快速」除了中底之外,靈活且包覆感充足的鞋面也是有效的設計之一,包圍著整雙鞋子的鞋面材料以單層緹花工程網布打造,在灰色紅色條紋之間,露出網布的間隙更為輕薄,可以非常自由地彎曲腳掌兒不會有任何壓迫出現;前掌末端有貼片增加強度之外,後跟杯狀穩定片末端接著的就是中底上包的位置,後跟兩側的穩定作用隱身期間、有效支撐。

大底切割 腳步不猶豫

HOKA Mach 5 的外底紋路幾乎與 Mach 4 還有 Mach Supersonic 無太大分別,可見得品牌對這設計的信心,跑起來的腳步並沒有明顯的「導向」作用,腳步停留時間可以很自然地縮短,跑感體驗是有降低觸地時間;抓地力方面,測試時有剛好遇到下雨天,不管是柏油路面或是騎樓,都沒有出現打滑狀態,我想與這材質能夠擁有更大觸地面積有關係,也許抓地力不是「兇狠」等級,卻也沒給我造成問題過。

HOKA 家的大底是很奇妙的特色,對於不熟悉的跑者來說十個有九個應該都會擔心他的耐磨度,Mach 5 這幾趟跑下來,前掌中央與兩側已經出現磨損的跡象,但由於 HOKA 的 EVA 大底比其他家橡膠跑鞋厚上許多,我翻出使用相同材質大底的 HOKA Carbon X 3 (累積里程一百五十公里),單以磨損的「厚度」來估計的話,戰個兩三百公里應該不是問題,鞋子就是要穿,合理的汰換是必須的。


Bondi 8 – Mach 5 – Carbon X 3 跑鞋兄弟比一比

手邊剛好有這三款分別在高緩衝 – 快節奏日常 – 競技方面各具特色的鞋款,我把它拿來做個簡單的比較,來看看 Mach 5 在這其間的設定細節。

從前掌與後跟方向看過去,Mach 5 的中底外擴程度比 Bondi 8 來得內斂是可以預期的,高緩震的 Bondi 8 前後掌中底高度是 29mm-33mm,Mach 5 則是 22mm-27mm,為了增加跑步的穩定度,Bondi 8 擁有最多填充以及最多的中底緩震;三者擺在一起,我也意外地發現 Mach 5 的鞋身輪廓從前掌看去其實與 Bondi 8 還蠻類似,大致上都是一個三角形向左向右傾斜的造型,Carbon X 3 的中底左右邊緣像是沿著腳掌輪廓垂直下切,我猜是因為底部碳纖維推進板的穩定作用,讓他不用那麼外擴。

從側面看過去,中底高度 27mm-32mm 的 Carbon X 3 擁有最為明顯的 Meta-Rocker 滾動設計,前後上翹的開始位置比其他兩雙都來得早,這點也符合我們跑起來的感覺,Carbon X 3 沿著大底曲線的碳纖維板會像是打滿氣的輪胎,不斷滾動向前;而 Mach 5 與 Bondi 8 的中底弧線也許在視覺上有明顯差距,但是大底上翹高度其實是差不多的,Mach 5 後跟燕尾造型的外擴則是與 Carbon X 3 相當接近,但是較後的上翹位置,讓 Mach 5 帶來比較自然的腳感。

外底刻痕部分則是三者大不相同!中段開口的 Mach 5 露出了很大一塊 Profly+ 中底,藉由這樣外圍較韌中心較軟的方式,Mach 5 的結構緩震讓他的後跟落地腳感也是相當甜;強調競速的 Carbon X 3 完整如胎紋的設計相當穩定之外,刻痕溝槽也遠比 Mach 5 來得完整,Mach 5 的前後掌彎折都比較靈活,比賽日的穩定輸出與訓練日的靈活提速,兩者的設定不同可以在這邊明顯感受得到。


HOKA Mach 5 適合什麼樣的路線 什麼樣的跑者?

這幾次跑下來,Mach 5 適合的使用情境比我想像中來得寬上許多!而這其中扮演重要關鍵的是 PROFLY+ 中底,用手按捏會發現這材料比 Bondi 8 或是 Carbon X 3 的中底材料都軟了不少,而他不只是軟還是彈,這個關鍵的升級,讓 Mach 5 在需要快速的間歇之中可以有效的快速拉抬腳步;而在長距離或舒適跑之中,輕量化的 Mach 5 不會因為速度慢、或是跑久了沒力就拖泥帶水,巧妙的結構緩震以及雙層發泡,腳下的避震對於大多數跑者來說應該是相當足夠,甚至可以逼近豐沛的回彈腳感。

HOKA Bondi 8 與 Carbon X 3 都是具有十分強烈角色特質的鞋款,而 Mach 5 身居期間,帶來了對於緩震、速度以及舒適上的自我詮釋,挑選建議原尺寸,使用上可攻半馬比賽日、輕鬆點可以各種訓練與LSD,這是我對 HOKA Mach 5 的測試心得。

偏瘦長腳型的我,HOKA Mach 5 選擇原尺寸剛剛好,左右寬度適中之外,最讓我滿意的是足弓高度適中可以擁有長時間穿著的舒適度與支撐性,搭配薄鞋舌上頭仔細安排的填充,有穩定效果且不會過於單薄。Mach 5這次也有推出寬楦版本,供腳板較寬的跑者挑選,大家可以從習慣的尺寸開始試起。

相關連結參考

HOKA Facebook
HOKA Instagram
Mach 5 產品介紹
HOKA 網路商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