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ASICS METASPEED EDGE+ 實測第一印象

想想去年落筆(?)寫下 ASICS METASPEED SKY 劍指天下 時的心情,對亞瑟士這個新系列跑鞋卯足全力衝刺的興奮感受,我到現在還留有印象, META 家族一直是科技代表作,而這雙新成員的豐沛戰鬥力,無疑地站穩當家扛霸子的地位。

發表不過幾個月,這款鞋在2020東京奧運田徑項目也迅速搶得成績,而後也不斷在各式馬拉松或鐵人賽之中見到菁英選手們的採用。一年很快過去,ASICS 迎來首度改版,以跑鞋來說,這樣速度算是相當明快,在以各式橘紅色打造的 METASPEED 一代之後,2022 年6月全球上市的 ASICS METASPEED SKY+ 與 EDGE+ 改採綠色系登場,熱騰騰的新鞋,我拿到之後進行了間歇跑、長距離的幾次測試,這邊將這雙新鞋的第一印象跟大家分享。

測試者背景:178cm / 67kg
全馬PB:3hr45min
10KPB:49min

小改版或大改款?

2022 年的 ASICS METASPEED 依舊維持著雙拳組合,步頻型 EDGE 與步幅型 SKY 到底該選哪一款,對我自己來說是有如血型個性一般的微妙議題,但總之今年念頭一轉就選擇 EDGE+ 入手,想說也許這樣可以更了解自己,以後就可以在個人基本資料寫下血型星座跟步頻/步幅類型?(笑)。

我拿到手時,把 ASICS METASPEED SKY(後稱SKY) 跟 ASICS + (後稱EDGE+)拿出來放在一起看了看, 兩雙在視覺上有極高的延續感,但是從核心到板金我翻來翻去找不到有共用跡象的角落,EDGE+完全是雙全新打造的鞋款。

把 METASPEED 家族的照片跟數據放在一起,我有幾個發現。

首先是今年的 EDGE+ 長高不少,後跟來到跟 SKY / SKY+ 相同的 39mm,比去年的 EDGE 整體長高5mm,轉大人成功;雖然高度一致,但今年的 EDGE+ 與 SKY+ 在結構上的差異其實比去年更大,以碳纖維推進版為界的話,EDGE+ 前掌泡棉較 SKY+ 厚;,除了鞋身印上了完整鞋款名稱很好分辨之外(第一代超像在不同班的雙胞胎,相當為難老師的認人功力),碳板的位置及形狀都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個發現可說是第一項的延伸,METASPEED+ 系列的兩雙,鞋款中底的紋路巧妙地將兩雙鞋不同的碳板位置融為一體,METASPEED+ 以三明治結構把碳纖維推進板夾在兩層 FlyteFoam Turbo 之間,由後往前分岔的刻痕,暗示了 SKY+ 接近平行的碳板位置,而今天所測試的 EDGE+ 碳板結構可以說是這兩年的四雙 METASPEED 鞋款之中最為激進的位置,碳板在後跟貼近腳掌一路前傾,來到前掌蹠球下方時,已經下沉到貼近大底的位置,形成了一個V型曲線。

我會覺得 METASPEED EDGE+ 改款幅度相當大,據說腳感也與前一代有明顯差異(主要來自5mm的泡棉助益),這也是我今年想嘗試 EDGE+ 的一大原因。

穩定的不穩定

ASICS METASPEED EDGE+ 上腳時的第一印象就是「前傾」

因為沒有穿過上一代 EDGE,所以會有種咦我到底錯過了什麼?的疑問,

EDGE+ 的前傾來自於提早開始的 Rocker 效果,EDGE+ 前掌上翹的幅度並不是特別的高,但是他開始得特別早,腳指頭根部幾乎就落在不直接觸地的懸空範圍,所以只要身體稍微擺動,整個軀幹往前倒的企圖強得讓我嚇一跳。

對於這樣一言不合就想跑的情況,EDGE+ 照理要落在「不穩定」的一環,但整個腳掌下的飽滿中底不只厚,他還外擴了不少,由上往下看、由後往前看,你會發現在 EDGE+ 的落地面積在腳掌範圍外多了一大圈。又給人不會不穩的感受,讓我寫起來相當為難。

這中底的外擴,放在籃球鞋大概是被叫做 Outrigger,但跑鞋似乎比較習慣用 Sole Flare 來稱呼這種設計。

這一圈中底就像人的三圍一樣,數字以外、位置也很重要,ASICS 無疑地針對跑者的需要下足功夫。EDGE+ 的中底跑起來時,前掌帶給我一種靈活、卻又相當受控的感覺,後跟下陷的幅度也很受控,整體來說在市面上 SuperShoe 的光譜之中,我會說他落在偏韌(但不硬)的那一側。

上網看了網友討論,EDGE 普遍反映中底偏硬,我覺得 EDGE 跟 EDGE+ 的腳感應該有蠻顯著不同。

後跟的Q彈已經與 SKY 一致,前掌也有明顯回彈感。

有了完整承托腳掌的中底,下一個就是大底的抓地力了。

最近的天氣大家應該也知道是陰雨不斷,而我也遇到了雨後濕地板跟晴天的狀態,抓地力都沒有問題。但是要小心腳步的連續動作,我覺得前傾的關係,必須更留意觸地時間,足夠摩擦力的大底跟貼身的鞋面支撐,每一步都穩穩落地沒有問題,但是在連續動作中你可不想要被地板抓住,記得趕快提腿進入下一步。

ASCIS METASPEED EDGE+ 的大底是使用 ASICS GRIP 大底,橡膠本身的抓地力還有耐磨我覺得都很可以信賴,但是比賽用鞋錙銖必較的重量削減,穿著 METASPEED EDGE+ 是難免會去磨到嬌嫩的 FF Turbo 中底,雖然不會有大礙但仍是讓人心疼。會讓人想把這雙鞋子留在需要「神力」的訓練或是重要比賽使用。

隨身起跑架

第一次穿上 METASPEED EDGE+,我從公館沿著景美溪一路往木柵跑了12K(均速5:21),跑完回家我在 Instagram 寫下初體驗心得,覺得 METASPEED EDGE+ 根本是雙「隨身起跑架」。

*這邊聲明一下,我這輩子沒用過起跑架(笑),但 EDGE+ 給我的感覺就是那個樣。

回想起來,這個感覺除了是 EDGE+ 提前傾斜的中底之外,另外一個緣故可能是鞋身的穩定包覆,讓我的注意力都落在中底以下帶來的動能。

EDGE+ 的鞋面是「要小心穿襪子」的透明網面與帶有支撐效果的細紗混紡而成,以我挑選原尺寸來說,左右剛好貼著腳掌,而腳指頭可以微微抬起,所使用的 motion wrap 延展性很小,若是跟手邊的上一代  SKY 相比較,我會說 EDGE+ 的楦頭更窄了一些些,但跑下來是完全沒有問題。

EDGE+ 的包覆感除了來自鞋面,後跟的杯狀支撐器也看到了很聰明的設計。透過光線可以看到支撐器被打了洞(像不像小時候在玩四驅車!),除此之外很有趣的是藉由左右如果核狀的弧度相接,立體的後跟角度比上一代圓弧狀的後跟來得更不容易變形,帶來更穩定的後跟。

腳踝部分大致上延續了上一代少、但是有效的填充範圍,左右兩側更貼近後跟的形狀,讓鞋領以下的範圍更穩定;鞋帶孔的設計大致延續著近年 ASICS 的設計,但是在鞋面材料、鋸齒狀鞋帶跟懸浮單片鞋舌的組合之下,環繞著中段的穩定感相當貼身,跟 Nimbus 24 舒適度取向的彈性編織鞋舌相比,Nimbus 24 中斷穩定感更強烈,而 EDGE+ 給我的感覺是整雙鞋包著你的腳。

微調帶來的巨大改變

手臂稍微外擴一些 注重跟肩膀平行

不要強求抬腿跟跨步 注意維持核心穩定

雙眼平視前方 身體不要刻意前傾

不管是 5mm 的中底厚度調整、雞皮疙答般大小的鞋帶突起 或是 細如髮絲的編織區域調整,EDGE+ 與前代相比的變化不一定要放大鏡才看得到,但肯定要左右觀察、細細體會。

以我這樣市民跑者的跑力狀態, EDGE+ 是充滿樂趣的一雙鞋。他除了快,我覺得他是可以持久的快,除了長距離之外,我也帶著他去跑了趟  Tempo Run,持續三公里的四分速,我回到家才發現居然每公里都更快。

這到底什麼情況,其實我也還在消化。

ASICS METASPEED EDGE+ 的轉變,我看到日本匠人注重細節的特質,而同時間也感受到品牌面對世界、大膽推進的自信,這就跟一樣,細節是為了大局而生,一步兩步的躁進沒辦法幫助你縮短 PB,穩定而持續地推進,目標放眼未來,ASICS METASPEED EDGE+ 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一款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