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Under Armour 迎來改變契機 - Curry 3 性能感受篇

這應該是近年琢磨最久的一篇鞋評,倒不是時間真的很長,而是隨著穿著過程浮現的想法逐漸多了起來,同時隨著球季進行獲得的資訊跟發生事件又影響了鞋評走向,這也是體驗一雙籃球鞋的樂趣所在,特別是像 這樣的例子更是格外吸引人,綜合各方資訊跟自己試穿體驗之後能夠發現對於 籃球鞋發展沿革來說,這勢必是一雙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之作,至於箇中原因就在這篇鞋評當中慢慢分享給大家,也由於越寫越多,這次的鞋評將以兩篇的版面呈現,分別是這篇針對 Curry 3 的各部位性能感受後的心得與綜合外部資訊的觀察,以及下一篇三位編輯來講述在球賽中實際的感受。

會選擇加入 Curry 2.5 是因為「個人認為」除了 Curry 3 之外的 Under Armour 籃球鞋這雙性能最出色,再加上有諸多特質都跟 Curry 3 有鮮明對比,因此成為這次的對照組。首先看到外型就已經有很明顯的不同,很多人覺得 Curry 3 相對於其它 Under Armour 籃球鞋的品牌血統不夠獨樹一格,但千萬別忘記這是 Stephen Curry 的簽名鞋款,以自身角度看來,Curry 1 一路走到 2.5 的確有一脈相承的味道,但作為簽名鞋的話,是否應該追求的是 「讓人想到 Curry」而非「因為有著共同點而被認為是 Curry 的鞋」,在資訊爆炸非常容易審美疲勞的時代,對我來說 Curry 3 正致力於這件事,跳脫了先前框架的輪廓不論喜歡與否,Under Armour 已到了需要這麼作的時刻,同時在實際穿著後,能夠感受到外型改變的同時,性能的蛻變也準備向前邁開腳步。

Under Armour 在 Curry 2.5 的實戰性能上確實做了一次漂亮的呈現,平均來說都有不錯的評價,但是設計方式比較偏向把品牌現有科技作成熟的結合運用,是把手上好牌一次出盡的打法,但是想要在籃球鞋市場這張牌桌上待得久,能否打出創新牌對長遠影響很深,這次 Curry 3 的玩法為之後戰局埋下了伏筆。

Threadborne™ 鞋面的未來性

Under Armour 目前大多廣告重心放在 Stephen Curry 本人身上,但是其實 Curry 3 使用了全新的 Threadborne™ 鞋面,是可以好好關注探討的科技,鞋面構成核心元素來自降落傘繩材料 paracord,大約 10 年前服兵役時有待過屏東大武營中的傘訓中心並曾參與摺傘過程,那時就對於看似簡單的降落傘卻有著非常深奧學問而感到驚奇,傘繩超耐久纖維擁有極為堅韌及牢固的特性,經緯編織的鞋面在輕量中帶來極為出色的支撐,跟 Curry 2.5 靠著 TPU 帶來的保護是截然不同的感覺,部分人穿著 Curry 2.5 彎折時還是會覺得有異物感,但是 Curry 3 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仔細看會發現 Curry 3 鞋面由非常多縱橫的線編成,據官方說法雖然 paracord 先天有些顏色的限制,不過像其它的編織鞋面作出非常多彩的鞋面其實沒有問題 (目前 Curry 3 鞋面顏色幾乎沒有重複),但是他們覺得 Threadborne™ 本身纖維的細膩度與機能性就能呈現出自成一格的美感,因此就以目前的樣貌呈現。穿著上不僅沒有摺痕跟異物感,相對於像 Curry 2.5 靠著厚實填充來達到高包覆的作法,Curry 3 創造的是一種更加自然的服貼度,要形容的話,就跟 Curry 一樣,非常親切,卻有著令你難以想像的底蘊, Threadborne™ 鞋面不會一直提醒你它的存在,但確實持續地提供扎實的性能支援。

側向拉環協助把鞋面更均勻向內收攏,但由於沒有向下延伸所以沒有提供支撐的額外強化是比較可惜之處,另外 Curry 3 鞋帶並不是傳統的圓形或扁平狀,而是很像部分義大利麵條具備溝槽,增加摩擦力與接觸面積讓鞋帶不容易鬆脫。

Curry 3 最上方鞋帶綁緊時建議可以稍微把鞋帶拉緊鞋再綁,因為豐沛填充容易產生空隙,剛開始沒有注意到還嫌棄了一下其踝部支撐,但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空隙,重點是最上方鞋帶孔有著補強,大力一些拉應該也不會讓孔洞擴大造成損害,用力綁緊 Curry 3 的鞋帶時有種蓄勢待發的感覺,有在打籃球的人應該懂那種準備好讓腎上腺素流竄全身的興奮。

適合靈活打法的踝部處理

從 Stephen Curry 本人極少著用 Curry 2.5 還有 Curry 3 的調整方向可以猜測,Curry 的鞋款往後應該會以能夠搭配 Curry 使用的護具為一大設計前提,這並非一種遷就球星的作法,倘若 Under Armour 能夠兼顧多方面考量,那麼可以預期的是 Curry 鞋款踝部支撐將靈活有彈性,平均來說不僅適合 Curry 本人,一般後衛相信都能接受,這次 Curry 3 是以比較直效簡單的處理方式進行,圍繞著腳踝的鞋面材質都是柔軟的,但透過以下機構強化:
1. 中底極大化的向上承托:在打球時很有安心感,但也因為素材本身形變程度極小加上裡面還有一片穩定片 (從內側觸摸即可感受到),在試穿還有上場打球綁鞋帶時務必將腳跟緊抵鞋後方再拉緊,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腳型的尺寸與穿著時腳掌的相對位置
2. 阿基里斯腱處填充結構的縝密:仔細看可以發現 Curry 3 這部分處理得相當細膩,應該可以在近年籃球鞋中名列前茅,Curry 2.5 固然保護性絕佳,但特定角度會頂到腳,雖然沒有真正影響到性能但總有些美中不足的不自在感,Curry 3 就非常到位,Curry 1 之後再度使用的 anafoam 從內側鞋面向腳跟一路延伸,透過厚實柔軟的填充提供保護,如果打球時偏好高統鞋款又不喜歡阿基里斯腱一直被頂的感覺,Curry 3 是很不錯的選擇。

3. 碳纖維版的使用:打球時有可能是我體能不夠強,說真的感受不到碳纖維的存在,但你問我有沒有用?肯定是有的,從國外早期分解示意本來是一大片的 U 字型,後來改為現在的三片式分離設計,側邊被稱為 Meta-Wing 穩定片看起來就像是飛機的機翼,非常具有機能感之外,還是隸屬於整個支撐結構的,足弓部分個人覺得才是本體,防止翻轉有一片碳纖維的存在絕對是件好事,更不用提碳纖維對機能控來說有著視覺上的莫大滿足感!

好還可以更好的抓地表現

Curry 系列的抓地力以我實際穿過 Curry 2 / Curry 2 果凍底版本 / Curry 2 Low / Curry 2.5 / Curry 3 的感覺是還有進步空間,並沒有不好或是打滑的現象,而是在關鍵區域或許可以考慮強化,相信不少人特別是速度選手在打籃球時都會有比較誇張的變向動作,某些球鞋在施力重點區域抓地力會更好,但 Curry 鞋款特別是這次 Curry 3 某些時候會有種希望獲得更多抓地力的感覺,各位不妨也能用雙手觸摸全新的 Under Armour 籃球鞋,大多數款式的觸感是軟中帶點微黏,這樣的材質容易沾染場地塵埃,可能也是 Curry 3 理當抓地力爆棚紋路無法盡情發揮的原因。

就 Under Armour 而言穿過抓地力最佳的是 Curry 剛加入時的代言鞋款 Anatomix Spawn,那就是在重點抓地力處理非常到位的款式,Curry 3 抓地力絕對足堪使用,但沒有出色到讓我印象深刻,這點 Curry 2 / 2.5 就比較好一些,稍稍多了在重點區域抓地力強化的感覺,或許 Curry 打法本身也不是爆發力至上的切入型選手,不過仍舊希望在 Curry 4 上能夠針對這點有顯著提升。另外在室內室外目前的感覺沒有太大的差異,部分版本如 Reign Water 是果凍底或許會有些不一樣的感覺,但一般來說 Curry 3 在各種場地的抓地表現尚稱均衡。

耐用性由於使用還不超過 2 個月且因工作關係個人打球頻率下降不少,目前還沒有太深刻的感覺,不過就目前室內外加上走路都有著用的情況下,至少外底不是屬於太過於快速就崩毀的類型,鞋面則確實讓人感受到其強韌度,可說完全沒有磨損,期間還遭家裡的貓利爪伺候,都安然無恙,不過這部分還是有太多個人因素會影響,因此僅供參考。

Charged Cushioning 走到了十字路口

這部分應該就是 Curry 3 目前比較被大家挑戰的點,從官方設計稿 (下圖還有修改,主要碳纖維板改成三塊) 還有國外解剖圖可以看出這次的 Charged Cushioning 還是採用多密度配置,在腳跟進一步針對避震作了強化,實際穿上之後,整體的緩衝感還可以,但是卻反應性非常平實均衡,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 Curry 3 的鞋墊非常厚,基本上最直接的腳感都來自這裡,所以有些人穿上會覺得 Curry 3 緩衝避震不錯,但這片鞋墊並不足以帶來真正的衝擊吸收,其實 Curry 3 本身的緩衝沒有不好,而是腳感反應不夠清晰,期待在 curry 3.5 (如果有的話) 能夠像 Curry 2.5 那樣能作出一些調整,讓整體的腳感可顯著些,反應性自然就會提昇。但同時也令人感受到相較於強敵們 Under Armour 在中底變化需要再豐富些,特別是對於中底性能與腳感有強烈需求的籃球族群,如果能端出更誘人的牛肉,或許能在市場上再次殺出血路。

總結

Curry 3 是一個必然,誠如我一開始所說,是該作出轉變的時候,許多球星簽名款都在第三雙作出變革的醞釀,並在第四雙帶來劇烈衝擊,是好是壞沒有人能預測,但唯有改革才能邁開比較大的腳步,如果要簡短的給 Curry 3 性能評價會是「均衡」,相對來說它的確不是在第一時間令人驚豔的鞋子,卻在穿著過程中有漸入佳境的感覺,特別是 Threadborne™ 鞋面首度使用即相當舒適,令人期待後續的進化,而且若是講到整體投注的用心,那麼 Curry 3 在近期的諸多球星簽名款當中完全不落人後,為大家構築了 Curry 3 系列改變的基礎,個人預測 Curry 3.5 甚至 4 將會帶給大家截然不同風貌,平心而論,這雙鞋性能歸類於比較屬於射手或速度型球員適合的範疇內,下面小結希望可以提供還沒入手正在考慮的人參考方向:

值得推薦:
1. 鞋面對衝擊、踩踏的抵禦雖然略低於 Curry 2.5,但整體包覆與靈活整合大幅提升,同時相當耐磨耗與汙損
2. 鞋內填充跟 anafoam 搭配內靴式鞋舌擁有舒適穿著貼合感
3. 採用 Threadborne™ 鞋面、碳纖維板等優質素材,誠意十足

必須注意:
1. 中底緩震感不明顯 (非沒有緩震性能,而是感受度低)
2. 抓地力有提升空間,沒有紋路看起來那般強大
3. 如果對於高筒有堅持,Curry 3 擁有高統的包覆,但支撐性則偏向中低筒,是採針對靈活性的考量,需要特別注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