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鞋評 / KicksRC 分享 Nike Zoom Crusader V.S. Nike Zoom Run The One
2013-14 球季由休士頓火箭隊得分後衛 James Harden 代言的 NIKE ZOOM CRUSADER (以下簡稱 CRUSADER),俐落的低筒外型與襪套式設計,搭配前、後腳掌 ZOOM AIR,外加親民的價格與多種配色可供選擇,CRUSADER 頓時成為年度最佳 CP 值籃球鞋代表。2014 夏季,Harden 換上了 NIKE ZOOM RUN THE ONE (以下簡稱 RUN THE ONE) 參加季外活動與世界盃籃球賽,令眾人充滿期待的 RUN THE ONE 性能表現是否能再稱霸 2014-15 球季最佳 CP 值籃球鞋代表呢?讓 KicksRC 為您帶來最專業的分析、評論。
重量 (Weight):
.CRUSADER:測量右腳 US10 號,重量為 369 克。
(註:此配色為女鞋款式,約等於男鞋 US8.5-9 左右之尺寸)
.RUN THE ONE:測量右腳 US9 號,重量為 311.5 克。
測量結果 RUN THE ONE 有較佳的輕量化表現,由於兩雙鞋款使用相同中底與外底,重量差距主要來自於鞋面的材質與設計。CRUSADER 鞋面採雙層設計 (網布、襪套);RUN THE ONE 鞋面左右兩側使用大面積網布減輕整體重量,以上兩點為影響重量表現的最主要因素。
抓地力 (Traction):
(灰色為外側凹型紋路,粉色為核心凸型紋路)
(粉色為外側凹型紋路,黑色為核心凸型紋路,另可見前腳掌配置 Zoom Air)
CRUSADER 與 RUN THE ONE 使用相同材質、樣式外底。外底紋路依樣式不同分為兩個區塊─外側凹型紋路與核心凸型紋路。本次抓地力測試地點選擇於室外 PU 球場,分別穿著兩者全場來回跑動、左右滑步、急停跳投。測試結果兩者抓地力表現皆不甚理想,在急停與滑步動作時鞋子無法第一時間煞住,會有稍微滑動的情形。外底大面積凸型紋路抓地力表現不佳,反而外側的凹型紋路有較佳的抓地力表現,但外側紋路面積較小且並非每個腳步動作都會使用到外側紋路,對整體抓地力幫助十分有限。
避震性 (Cushion):
.兩者採用相同配置:Phylon 中底與前、後腳掌 Zoom Air 配置。
依 NIKE 官方公布的資訊,兩雙鞋款中底配置皆為 Phylon 中底、’前’ 腳掌 Zoom Air。經網友拆解鞋子、筆者實際測試後,證實 CRUSADER、RUN THE ONE 皆為前、後腳掌 Zoom Air 無誤。兩者鞋內前、後 Zoom Air 回饋感明顯 (即通稱軟 Q 的腳感),非常接近 Zoom Soldier 3 的腳感,伴隨越長時間穿著,越可感受到 Zoom Air 提供的回饋感。有一點稍嫌美中不足之處,本次使用的 Zoom Air 較薄,上籃、搶籃板落地時的避震性對於體重較輕的朋友還算可以,但筆者並不推薦給體重較重的朋友使用。CRUSADER 與 RUN THE ONE 官方所公布中底配置資料完全相同,經測試,腳感與避震性並無明顯差異。
反應性 (Responsiveness):
( CRUSADER 與 RUN THE ONE 中底設計較為厚實)
兩雙鞋款中底設計較厚,造成切入時貼地感不佳,且前腳掌 Zoom Air 回饋感過於明顯,在切入跨步時,前腳掌有些微陷下去的感覺,無法將力量百分之百的直接傳導至地面,Zoom Air 軟 Q 腳感雖在穿著時舒適,但無法兼顧反應性這一點,實屬可惜。如同前述說明,CRUSADER 與 RUN THE ONE 採用相同中底與外底,在反應性測試上表現亦相同。
包覆性 (Fit):
.CRUSADER:鞋側第一、第二鞋帶孔旁使用第一代的 Flywire,鞋身採用襪套式雙層設計。鞋舌採用橡膠拉環簍空設計,整體襪套長度扣除橡膠拉環約只到最上方鞋帶孔,與一般球鞋延伸至腳踝處的鞋舌設計不同。
.RUN THE ONE:鞋身使用 Flywire 的位置與 CRUSADER 相同,鞋舌採用與鞋子內襯一體設計。
CRUSADER 因為包覆性的因素,讓筆者在尺寸選擇上十分苦惱。若選擇原尺寸,第一鞋帶孔至第六鞋帶孔 (即 Flywire 至腳踝前方區域) 可達最佳包覆性,但同時會伴隨以下缺點:
1.鞋子楦頭處過窄,造成前方包覆過緊。
2.鞋內長度過於剛好,腳掌無法稍為前後移動,實戰可能造成腳指瘀傷;若改為選擇大半號,前述缺點皆可改善,但相對會發生鞋身包覆性不足的情況,感受最明顯為第二、第三鞋帶孔間的區域,由於第二鞋帶孔後方 (第三至第六鞋帶孔) 鞋面無使用 Flywire,所以當腳部施加力量時,該處容易產生皺褶,進而產生包覆性不足的問題。
RUN THE ONE 筆者建議穿著原尺寸即可,沒有 CRUSADER 楦頭較窄的問題。一體式鞋舌設計讓人有類似穿上襪套式球鞋的錯覺,前方 Flywire 為整體包覆性加分且不會將腳壓迫過緊。但非常可惜整雙鞋的包覆性令筆者感到 ‘頭重腳輕’,RUN THE ONE 在前腳掌 (即 Flywire 與鞋子楦頭區域) 包覆性表現非常好,中段鞋面改採網布材質,因為該網布區域採簍空設計,無使用內襯與填充物,造成鞋面與腳之間產生些許空間。
整體來說,RUN THE ONE 在包覆性、合腳的表現較 CRUSADER 優秀,但若以筆者鞋評的標準,RUN THE ONE 的評測只能算中等而已。
支撐性 (Support):
鞋身支撐性:
兩雙鞋款鞋面材質都以網布搭配前腳掌第一代 Flywire,由於鞋款定位、訂價的因素,並沒有使用品牌旗艦鞋款常見的 Flyknit、Hyperposite、Dynamic Flywire 等頂級球鞋科技。CRUSADER 採用襪套設計,當測試左右變向、急停時,包覆腳部的襪套過於柔軟無支撐性,且襪套與鞋面之間有縫隙,即便鞋面 Flywire 的支撐性無法第一時間給予腳部良好的穩定支撐作用。RUN THE ONE 鞋身支撐性雖無可大書特書之處,整體表現屬於中規中矩,鞋側透氣網布簍空處支撐性稍差,但比起 CRUSADER 若有似無的支撐性,已算表現較佳。
腳踝支撐性:
兩雙鞋皆為低筒設計,CRUSADER 襪套內靠近腳踝處,兩側填充物很薄,且如同上述襪套設計導致支撐性不足,腳後跟與腳踝處無法提供特別的支撐。RUN THE ONE 筒身較 CRUSADER 更低,但腳後跟與腳踝處的填充物明顯較 CRUSADER 更加厚實,對於踝部的保護與支撐明顯優於 CRUSADER。
(RUN THE ONE 設計較為低筒)
透氣性 (Ventilation):
CRUSADER 雖採用網布鞋面,鞋面上方許多透氣孔,但內部襪套材質選用一般護膝、護踝等護具使用的聚酯纖維,讓整體透氣性表現大打折扣。
RUN THE ONE 網布鞋面,搭配兩側簍空網布,透氣性表現佳,實戰後雖腳部仍會感到運動過後的熱,卻沒有一般鞋款穿著久會有悶的感覺。
總評 (Overall):
CRUSADER 外型嶄新、俐落搶眼,少見的襪套設計搭配優秀回饋感的前、後腳掌 Zoom Air 與親民的價格,為籃球鞋市場帶來平價的新選擇。但抓地力與支撐性表現稍嫌不足,是較為可惜之處。
經過本次評測後,筆者將 RUN THE ONE 視為 ‘CRUSADER 完全進化版’,不僅改善了 CRUSADER 許多缺點,如包覆性、透氣性,並完整保留了人人稱讚的中底避震配置,整體表現雖無法與頂級鞋款相提並論,但在同價位的球鞋市場中,評測表現已算十分出色。筆者毫不考慮將評測勝利的一票投給 NIKE ZOOM RUN TH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