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族戰紀
台灣的球鞋人情味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代表勘履的我跟雞排正在飛向美國的華盛頓準備參加 Kevin Durant 的新鞋發表,凌晨的班機加上規律的鼾聲(蠻肯定是來自我正後方)總是特別容易讓人開始回憶;雖然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 Nike 的重大活動了,但每次伴隨著時差暈眩來見證新鞋發表時刻的忙碌工作,總是讓我有種恍若夢中的奇妙感。

  • 1839 Goodyear vulcanize rubber
  • 1923 Converse All Star
  • 1961 West Side Stories
  • 1966 Blue Ribbon first retail stores
  • 1972 Nike revealed ‘the Nike’

回首來看這幾年台灣的球鞋發展,愛鬥嘴的永遠不會少,亂入搗蛋沒禮貌的人坦白說也一直有,炒作哄抬想補貼或是把球鞋錯當期貨想小撈一筆的則是永遠都在,但不管如何,因為球鞋所引燃,在球鞋同好之間的巧妙電流與火花真是讓人感到溫暖(認真),台灣球鞋文化的發展絕對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但經歷過這十五、二十年以來的演進,我們可以說不只球鞋推陳出新,玩鞋的世代也新人輩出,以台灣為基礎的勘履者想在這邊大聲說 — 台灣獨特的「球鞋人情味」真是無可取代。

什麼是「球鞋人情味」?讓我們倒帶回到九十年代,那是大家才剛從七龍珠(1984-1995)的世界逐步轉移進入1993年所開始的灌籃高手的時代,在那個沒有平板的世界中,大家靠的是漫畫每節下課的傳遞交班(上課的應該也有…),比較「用心」的還會把成冊連載分開成小本子「以便閱讀」;在球鞋的世界中也一樣,建構起整個社群與文化最基礎的就是那個「分享」的快樂,這一股由 Michael Jordan、櫻木花道跟藤原浩所接力點燃的球鞋熱情在職業運動與街頭創作之中藉由「分享」的效果在各界陸續開花結果,而這現象影響也一直到了今日,即使每個年代中領銜主演的人物不同,媒介以及分享的方式也日新月異,但台灣的球鞋分享史卻是越來越精采。

球鞋崛起 / 網站萌芽 1985-2000

  • 1984 Nike Signed Michael Jordan
  • 1987 Nike + Wieden Kennedy “Just Do It”
  • 1989 Spike Lee Do the Right Thing
  • 1992 Michael Jordan vs Michael Jackson
  • 1984-1995 七龍珠
  • 1993-1996 灌籃高手
  • 1995 Nike Signed Tiger Woods
  • 1996 Michael Jordan 訪問日本
  • 1997 五月天出道
  • 1997 Cool 雜誌創刊
  • 1998 Bang 雜誌創刊
  • 1998 MC HOT DOG 在 ‘Master U’ 論壇發表作品
  • 1999 Nike Talk
  • 1999.9 – 2011 奇摩家族

上世紀90年代剛開始的時候,喜歡籃球的朋友們週末的「觀戰重點」應該就是在家裡看著傅達仁在電視的 NBA 轉播裡開始喊出火鍋、麵包、旱地拔蔥(不是美食節目!),那位在電視上騎馬射箭、拉竿挺腰的光頭帥哥當然就是我們的 Michael Jordan,不知有多少人是因為 MJ 而開始打球,與惡漢 Charles Barkley 那一段亦敵亦友的男人友誼,更是讓許多熱血男孩心有戚戚焉;兩人在東西岸的各自努力,終於在1993年冠軍戰對決,過程可說是讓人熱血沸騰,然而史上最強大屁股還是不敵籃球之神,兩隊你來我往廝殺激烈,但 MJ 隻手遮天拿下冠軍系列賽平均四十一分,在第六戰最後讀秒階段,外線埋伏的 John Paxson 以一記三分絕殺送太陽隊放暑假。

在九十年代並沒有臉書也沒有 YouTube 可以看,錯過了轉播時間連跪求都沒用!但當時的公牛王朝靠著在無數的運動用品店門口不斷播放的 VHS 錄影帶深植入每個路過男生的心中;王朝的建立除了要有英雄的帶領,故事更得要被傳頌才能昇華為傳說,有許多人包含我都沒有能親眼見到他在1991年從三分線外一次硬吃四位對手毫無懸念的神技,但就靠著路邊或同學家中錄影帶的播放,一次次吸引了對於籃球有著普遍熱愛的台灣學生們,也讓大家對於他所穿著的鞋款越來越感興趣。

相比現在的技術,當時網路速度有如牛步,所以大家一律得從電視去看 Michael Jordan 的籃球美技,想要看到清楚的球鞋畫面?除了在書局中的海報有機會見到之外,大概就得在平常的報章雜誌之中「掃描」而來,譬如說聯合報、大成報、民生報等等體育版是大家的最愛,但說到真的關於「球鞋」的內容,台灣的球鞋素材深深受到美國與日本的影響,其中如美國的 SLAM、DIME、XXL,日本以街頭流行方式存在的球鞋雜誌如 Cool Trans、Boon 或是「巷子內」善心人士才知道的日本高畫質籃球雜誌如 Hoop 等等,可以說不管是運動、街頭文化都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而喜愛球鞋的朋友們也因此更是一頭栽入這充滿驚喜的世界中翻找那只有吾人識得的特殊球鞋資訊,到了九十年代最末期幾年,也出現了鳳毛麟角的幾個台灣球鞋網站開始經營。

也是在九十年代末期,球鞋的發展突飛猛進,至今仍被奉為「黃金年代」,各式創新迭出砲火猛烈,可以說不勝枚舉,從 Chris Webber、Pippen 與 Barkley 為代表的大氣墊籃球鞋款如 Air Max CB4、More Uptempo、Max CW、一直為 Nike 避震科技頭號戰將的 Air Max 系列在 Air Max 95 款式推出後成為了日本街頭極為推崇的潮流鞋款,也隨著日本街頭服飾的抬頭而襲捲東亞;籃球場上包含 Penny Hardaway 與 Gary Payton 所積極著用的 Zoom Air 系列(在此順便抱怨一下 Zoom Flight98 那個 Zoom Air 縮水得太嚴重了啦!)開創了全新的氣墊世代,期間更有超級球鞋王者 Air Jordan 11 在 1995-1996 年的復出球季之中傳奇登基。

球鞋社群 / 討論區、家族 2000-2005

  • 2000 That’s Cool
  • 2001 傻大貓球鞋館
  • 2001 Taiwan Sneakers
  • 2003.2.18 KENLU.net
  • 2003 SoleCollector
  • 2003 CLOT
  • 2004 Michael Jordan 訪問台灣

2000 年左右的球鞋消息分享以雜誌為主導,畢竟電視太忙而網路只能到「計中(計算機中心)」用,但是已經在擴散的方式悄悄地出現了不同;因為大家對於分享以及討論有著不能取代的渴求,回想1997年時 Scottie Pippen 在雜誌的個人專訪中透露了他即將前往波特蘭的 Nike 總部確認自己(終於)要擁有的個人簽名球鞋,他的興奮之情從雜誌文字之中流露,而讀到了這消息的我當下真的不知道該跟誰分享。

這現象在2000年(事實上是1999年9月)的奇摩家族開始後有了不同,以社群概念所打造的奇摩家族提供了各式次文化討論的空間,也開創了一波「台式」球鞋同好找到彼此的途徑,今天所想得到能夠以 Facebook 社團形式存在的內容幾乎都可以在奇摩家族上找得到;在奇摩家族之前,網路上最為主要的交流平台是在以終端機方式連結的BBS,藉著全台大學校園的「訓練」,每個人都能搞懂這BBS純文字電子佈告欄的方式真堪稱奇蹟,但也顯示了大家渴望找到同好的企圖心,當時也是現在最大的批踢踢BBS之中也有鞋版的存在,只要能夠懂得如何深入,大家還是能夠以文字方式熱烈討論著、甚至還見過用 ASCII 方式畫出 NIKE ZOOM AIR 或 SHOX 結構的球鞋性能討論串。但是有了奇摩家族還是方便許多,你可以在文字之外開始加入如「寫真集」這樣子的相簿內容,更為便利的上傳及整理方式,把圖片帶入了台灣球鞋同好分享之中。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同好得以將自己對於球鞋相關的新聞或是知識開始分享,包括國外郵購雜誌 Eastbay 的相關訊息開始被翻拍上網,隨著數位相機的更加便利,除了在奇摩家族麾下之外,開始出現更多鞋友們自架網站並上傳內容,譬如說在傻大貓球鞋館上就製作了保護鞋款所發明的「熱縮膜」包鞋教學,而 That’s Cool 球鞋網站更是定期從日本流行雜誌中找到特殊鞋款的相關訊息與網友分享,以簡略工具打造的網頁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

也是在這期間越來越多人看著網路想搜索第一手的消息,國外球鞋網站如 Niketalk、Alternative Sneakers、Crooked Tongue、5th Dimension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球鞋文化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興起,更重要的是隨著如更多像 eBay 之類的網購途徑開始出現,許多夢幻鞋款不再只可「見」而不可得,越來越有機會入手了。

像前面所說的,95年左右的幾年是當時被公認的「球鞋黃金年代」,但是在二十一世紀之初不只是 NBA 在尋找如何在沒有喬丹的日子中生活(雖然說他後來自己跑出來演了一段),球鞋如何在後喬丹時期出現新發展也成為了球鞋圈中的一個話題。不過因為網路與搜尋的普及,這幾年網路所累積的資料及能量成為了一個最大的補給站,有心的朋友們能夠從中去感受到當年傳奇鞋款所帶給球迷的感動,也創造出球鞋不再只是機能的價值,於是乎我們在讚嘆 Vince Carter 穿著「彈簧鞋」 Nike Shox BB4 飛躍法國中鋒的同時,也開啟了至今依舊未歇的復刻浪潮,其實「復刻」這概念對於球鞋來說並不陌生,1982 年誕生的 Nike Air Force 1 就是最知名的實踐者,在他發售兩年過後就因為太受到歡迎而以此方式回歸市場,但是在以前鮮少有鞋款能達到如 Air Force 1 或 Air Max 1 這樣子的知名度與地位,不過也因為台灣球鞋訊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分享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對此領域有心的朋友們只要願意花時間,越來越能夠了解鞋款。

全民球鞋 / 運動文化興起 2005-2010

  • 2005 Hypebeast
  • 2005-2013.12.26 無名小站
  • 2005 Bape 開幕 (2007仁愛店)
  • 2006 Nike Air Force 1 25th
  • 2006 PHANTACi
  • 2007 SBTG visit TAIWAN, Leftfoot
  • 2007 Stay Real
  • 2008 Nike Lunarlon
  • 2008 Nike Flywire
  • 2008 CADMUSfamily
  • 2008 INVINCIBLE
  • 2009 INVENTORY
  • 2009.9.14 KEEDAN.com

來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五年,大家剛克服了跨入新世紀的不確定感,世界看來並沒有一下子變得太好,但也沒有多糟。這期間網路新聞的興盛期讓藤原浩的知名度比李敏鎬還高,街頭潮流成了年輕、流行、酷炫的同義詞,來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文化也開始聚集在台北街頭。

2007年,來自新加坡的潮流球鞋名鋪 Leftfoot 進駐台北東區,也同步帶來了世界巡演的 Sneakerpimps 球鞋展與球鞋客製師 SBTG 與 Methmephia,在 email 的聯繫下,這個源自澳洲的球鞋展覽與代表台灣球鞋社群的勘履也連絡上,讓之前大家所累積的收藏能量釋放在實際活動中,也成為其中一個角落。這樣子實體的鞋展活動也不僅止於此,球鞋與次文化的連結讓這個題目能夠完美地融入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除了有客製塗鴉帶有藝術氣息的球鞋展覽之外,也有音樂派對以此為主題打造(2005 ZODM)、LeBron 球鞋發表的「履柏榮」球鞋特展(2006)、隨著球星訪台而舉辦的 Vince Carter 球鞋特展(2006 Vince Carter 球鞋特展),而 Nike 在台北所開設的 TPE6453 概念展場更是讓台北球鞋來到另一個高峰。在這邊陸續舉辦了以 Cortez 為題目的復古鞋款回顧展、以 Air Max 1 為題目的裝置藝術展、加上代表籃球以及街頭文化指標的 Kobe Bryant 與藤原浩相繼造訪,在這樣世界級的養分灌注下,台北的球鞋文化來到了史無前例的高點。

在這個十年之中,人們對於球鞋的想像與創意不斷地被放大,兩相比較你會訝異原來球鞋可以這麼玩、可以這麼有趣;2008 年,除了是奧運在中國舉辦的重要時刻,Air Jordan 系列也來到別具意義的二十三週年,這一年間在香港、北京與台北陸續舉辦了相關活動,其中不管是在香港的派對、北京798展館的豪華展出、抑或是台北針對 Air Jordan 各代球鞋設計內容的主題發揮,而且即使是網路與媒體的蓬勃發展,仍能看到球鞋從運動本質中被逐漸被強化成為年輕族群交流話題主角的一個趨勢。也因為這次的展覽,少數的幾位鞋迷開始了更為實際的互動,譬如說當時的我就帶著勘履網友的 Air Jordan 收藏前去香港支援 HK-KICKS.com 站長的香港 Air Jordan 鞋展,而後更是一起北上參加了北京的 Air Jordan XX3 發表會,這也為後來更多的互動埋下了伏筆。

深度紮根 / 球場上下的球鞋浪潮 2010-2014

  • 2009 KENLU Facebook Fanpage
  • 2010 Nike Hyperfuse
  • 2010 KicksLounge
  • 2011 運動匯 Sports Festival
  • 2012 SoleCollector 中文版
  • 2012 Nike Dynamic Flyknit
  • 2012 Sneaker Battle 1.0
  • 2013 Sneaker Battle 2.0
  • 2014 Sneaker Battle 3.0

若是要提到最近幾年的球鞋發展,不能不提的就是臉書上的「分享」已經成為主流,當然在那一波「開心農場」熱潮的帶動也許有影響到,但是能讓臉書上的球鞋社團、球鞋內容紛紛成立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大家對於球鞋是真的十分關心。

在 2010 年,香港 HK-KICKS.com 開始帶頭示範了 Kicks Lounge 對愛鞋同好展示最新鞋款的聚會型態,到了 2011 年的暑假這種以「鞋迷」為主的活動來到了一個新高點,那年夏天在上海舉辦了第一次的「運動匯」,巨大壯觀的運動類型總集,為運動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體驗舞台,讓所有喜歡或是沒有接觸過的運動集結在這邊,也藉由世界級運動巨星的魅力,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這邊以運動為題交流互動,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球鞋文化的部份,在第一屆的運動匯中,我們「運動匯」場中的Kickslounge 活動見到了球鞋是如何成為跨領域的共同話題,在這場活動裡頭我們見到了 Amare Stoudmire、Chris Bosh、陳冠希以及 LeBron James 系列鞋款的設計師Jason Pateri 都來到現場分享關於球鞋的想法;而後在第二屆的運動匯中我們更見到了球鞋以 Sneaker Battle #鞋族戰紀為主題吸引各方球鞋玩家齊聚一堂,為自己所喜歡的球鞋表態,可以說球鞋文化真正被搬上檯面,成為了一個每年夏天凝聚大家注意力的特別話題。

也的確由於這些年如 Lunarlon、Flywire、Fuse 等科技在鞋款的不同層面上帶來革新,在 Kobe Bryant 這位超級巨星的帶領下,03梯新人如 LeBron James、Carmelo Anthony 都各自打出一片天,每個人的球鞋各有特色,從低筒籃球鞋的革新、Posite 科技材料的精進到 Flight Plate 對於 Zoom Air 技術的重新詮釋,即使是老鞋迷們也都大呼過癮,而後 Kevin Durant 為首的新世代如 Paul George從 2010 世錦賽開始,不管是所穿著的鞋款如 KD 簽名系列、Hyperfuse、Hyperdunk 到今年的 Crusader 籃球鞋款,這些年由 Nike 打造出球鞋絕不遜於上世紀末的「球鞋黃金年代」所曾展現的創新含量;球鞋本身帶來了用心的題材,這一代球鞋內容能夠被更為發揚光大的關鍵在於曾經在中港台各地以不同方式吸收著相同話題養分的一代,藉由 #鞋族戰紀 為引子,終於有機會在網路上以虛擬形式交流或甚至在活動上碰面,而後也不斷有球鞋市集、展覽甚至單純旅遊等各種形式的交流出現。可以說球鞋在前些年的深深扎根,如今培育出真正以球鞋為主角的活動與內容。

我分享 所以我快樂

文章寫完的時候,在紐約布魯克林舉辦的 NBA 選秀會也落幕了,被喻為十年一見的超強新秀引來各方注目,坐在現場高高後排的我所印象深刻的是全場近一萬人來到現場攜老扶幼、一同投入運動話題的感動;球鞋圈中也一直會想問究竟「什麼是台灣的球鞋文化?」這問題實在難以在片刻回答,但是我相信擁有各種臉書粉絲團、勘履者球鞋網站、以及像是今年暑假即將再度展開的 #鞋族戰紀 等活動不斷激發圈子中的各位站出來分享,那就會不斷的有新的故事與話題產生,就像 1961 年最早的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電影「西城故事」所提的 —「Unlike Other Classics, West Side Story Grows Younger」,球鞋在這些年過去,經典的鞋款、球星傳奇仍在球場上下傳頌,對於這個領域喜歡的朋友,也有更多的途徑去接觸及分享相關內容,也是藉由這種「分享」「交流」的氣氛,讓台灣的球鞋文化可以不斷的演變下去,Grows Younger and Young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