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Quotes from Streetwear Legend
Hiroshi Fujiwara
五句引言 認識藤原浩
藤原浩這個名字對於喜歡街頭流行的朋友來說,肯定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從兩千年以來,每每引發的各種潮流現象至今仍被視為創舉,其實他本人在DJ音樂、服飾等次文化的發展裡頭也都扮有重要角色,今年我們再次見到了 NIKE 頂級系列 — HTM 的登場,除了有我們所一直「渴望」得到的鞋款之外,勘履也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去介紹這位執業界牛耳數十年的創意人士,從過去的專訪資料之中整理出五句關鍵引言,希望讓大家一窺教父的心裡世界。

pic by keiichi-nitta

1980年代,18歲的藤原浩才剛從三重(日本三重縣)來到東京沒多久,一場在 Tsubaki House 由大貫憲章(知名樂評)所舉辦的 London Night 派對活動裡頭,藤原浩被選為了最佳穿著獎並贏得了前往倫敦的免費機票,因此而在龐克發源地接觸到了音樂、街頭藝術與服裝文化,在英國停留一個月之後,那時候認識的 Malcolm McLaren(Sex Pistols 經紀人、Vivienne Westwood 的老公)的一句 “London is boring right now. You should go to New York.” 又把藤原浩推去了紐約,進而接觸到當時美國的 Hip-Hop 文化,他也把這個音樂類型(跟一堆嘻哈唱片)還有 Scratch (刷碟)技術帶回到日本,因為是當時仍少有的曲風,因此他總會帶著自己的唱片去活動現場打碟,而那個年代也是藤原浩不斷累積自己知識與朋友圈的年代。
“Maybe I was the first one carrying my records to go to the club once a week or a few times a month.”
藤原浩的朋友圈遍及世界各地,其中許多是重要的創意業界人士,所接觸到的文化總是特別前衛,也因此開始展開了雜誌的專欄等工作,人們開始說「想知道什麼最新的事就去問HF」,而他對事物的解讀也對許多人帶來影響至今,像是 Nigo 長尾智明(Bathing Ape主理、UT 創意總監)、中村世紀(Visivim主理)、 高橋盾(Undercover設計師)、瀧澤伸介(Neighborhood (主理)都是他的好友、共事或是雇員的經驗,從他所參與的音樂品牌 MAJOR FORCE、服飾品牌 goodenough 到後來的 fragment design,今日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資源脈絡,藤原浩在專訪裡則對這段過去提到「我沒有特別去計畫什麼」。
“I don’t have any plan at all.”
常被稱為是街頭教父的藤原浩,在一次面對專訪被問到關於這個頭銜的想法時作了這樣的表示,也進一步的提到他認為沒有所謂教父存在,Streetwear街頭服飾是在世界上各個不同地方同時在演進跟發生的,在紐約、倫敦、東京而非他個人一己之力,而關於現在的市場上關於單品的炒作現象(hype)他也表示過從實際面來說要讓所有人都擁有想要的產品是不可能的,而想要入手單品在每個年代有不同的情況,藤原浩也提到過他年輕時的狀況 “when I was young, it was more difficult to get what I wanted [than it is for kids today]. There was no Internet. If I saw something in a magazine, I had to call them or actually go there.”( “>link)
“I think it’s just hype.”

因為獨特的美感以及對於服飾造型的敏銳度,藤原浩與許多品牌有過聯名合作,對於他的設計,藤原浩提過他喜歡在限制之中去找到可行的方向,而綜觀他生涯中許多重要的合作都有契合的關鍵的人物與他配合,他也提過 “I always try to collaborate person-to-person, not with brands.”,像是 UNDERCOVER 合作的 AFFA(高橋盾) 、 Levi’s 聯名的 Fenom(北舘洋一郎)、與SOPHNET共同開闢的Uniform Experiment(清永浩文)等等, 球鞋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與 NIKE 長年合作的 HTM 系列還有用 fragment design 為名所共同推出的聯名鞋款,關於與 NIKE 以及 HTM 的合作,三人對於各方知識上的交流似乎是這麼長期合作關係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 — “I will work with anyone at any brand if I like them, whether young or old. I love working with Tinker Hatfield and Mark Parker because they have a lot of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