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Chen
Active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14-11-23
- 帖子
- 79
原文連結:https://sssselect.blogspot.com/2024/09/adidas-ae1-low-ae1.html
「adidas真的滿會做第一代的鞋子!」拿到 AE1 的時候我心裡是這麼想。
AE1 我大概穿了 3 個月以上,AE1 Low 則是這個迷彩配色一上我就入手了,將近 1 個月的時間, 可以好好分享一下這雙鞋子,期間經過巴黎奧運,就看著 Anthony Edwards 跟著大哥們拿下金牌,儘管表現並不出色 (其他人太......),這個夏天他也獲得很多養分,期待下一季的表現。
低筒配色泥灰色迷彩戰鬥感點滿,沒有像白色 AE1 後跟突兀的螢光綠 Logo (XD),這樣的外觀我很滿意。
這次評測會用中底、鞋面支撐 & 包覆、抓地、防側翻的角度與大家分析,並且著重於兩雙鞋子不同之處,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鞋款尺寸參考:
Harden Vol.7 US9 /
Harden Vol.8 US8.5 /
AE1 US9 /
adidas BYW select US9 /
ASICS 籃球鞋 US9
-
評測場地:台中潭子運動中心 室內木地板
-
測試時間:AE1 3個月 / AE1 Low 1個月 (沒錯我就只打室內球場)
-
中底配置雖然都是 Jet BOOST ,低筒版本的開孔讓鞋子多了一些潰縮空間。以我 68KG 的體重,我目前沒有把後掌踩到底,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偏扎實,回彈更快的中底材質。
體重 80 KG 以內的球友我覺得差別感受不大,正常來說低筒感受應該會好一些,不過在室內木地板的場地也都有加乘效果,給了一個合適前後掌高低落差,沒有過高讓你的重心前傾,第一代雖然外觀前衛,中底還算是中規中矩,看的出來品牌的重視,一出來就給了 BOOST 作為強力後盾。
中底配置對我來說習慣 ASICS Glide Nova FF 系列作之後,在反應性來說算是適中,沒有特別驚豔,薄型的 Jet BOOST 我認為對後衛甚至到延伸四號球員應該都可以適應,尤其 BOOST 中底是相對扎實的,雖然鞋款重量不輕,但不會對於移動上有過多拖沓的疑慮。
前掌反應好,後掌帶緩震,這個是不會錯的配置。
如果要從中底角度讓這兩雙鞋子一決高下,我認為是平手。
鞋面支撐這一點就有分別,從後跟角度來看, adidas Logo 作為基準點,AE1的鞋面確實有向上延伸,搭配上較高的鞋帶孔,暫且先不論鞋帶問題 (若有人問:我統一回應要換XD) 包覆感是更好的,相對有人會遇到AE1壓腳背的問題,但我個人幸運沒有遇到,低筒版本在鞋帶系統上有做了調整,遇到機率不大。
若與其他鞋款比較,我認為也沒有到相當出色的程度,可以這樣想像 TPU 提供了外殼,但內襯結構尚可,如果ASICS Glide Nova 系列是完美,那這雙大概是合格偏好,TPU本身並不能與內襯完美貼合,這就是材料科學的專業了,也許本身就有它的極限在,有了包覆但沒有想像中那樣好,不過鞋面強度很夠,還有個 BUT !
前提是要找到 Perfect Fit,鞋楦偏長,儘管選了 US9 對兩側包覆不錯,腳趾前的空間稍多,比較可惜。(也許是我的問題)
穿過 US 9.5 就會更大一些,故US 9 是我覺得比較適合我的尺寸。
蜂巢狀 TPU 替這雙鞋子外觀定調,六角形結構在應力結構上比較均衡的設計,從各方拉扯都不會過度拉伸,會讓整個鞋面一起去改變,這個設計立意很好,而且中空的蜂巢結構提供了合理的透氣性。
低筒版本初次上腳使用原廠鞋帶,稍微掉跟,如果低筒後跟用上貓舌布應該會好些。
換上普通鞋帶(長度120cm)之後,繫緊就沒有問題了,而且更不會鬆脫,一般版則因為鞋帶孔更多,完全沒有掉跟過,但會鬆。
至於低筒版腳踝處的泡棉填充, adidas 用心想解決低筒少了幾個鞋帶後的包覆問題,但還是有限。對於腳踝曾經受傷的朋友或是對腳踝有強烈保護需求,建議都直接選 AE1,包覆感強烈不同。
鞋面支撐上,做腳踝熱身時扭轉鞋面的彈回感明顯,AE1 更有一體感,低筒的鞋子更受歡迎,AE1 的靈活度也不落後低筒太多。
這回合我認為AE1略勝一籌。
我認為這在室內場地表現良好,室外場地也不至於差太多,屬於偏軟較有黏性的材質,但耐磨在室外沒意外會很快就見底。
抓地力這點完全不用擔心,與日系球鞋相比不遜色,我個人是不能接受打滑,抓地力只有好跟不好兩種,一番兩瞪眼。
抓地性能評比:兩者同樣出色。
最後一個項目如果 AE1 Low再不扳回一城,那真的會相當失落,還好他也沒有。在 AE1 上面,我覺得唯一比較可惜的地方是,在原地左翻右翻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感覺」到可以翻過去,但因為鞋面強度與鞋帶孔的支撐,不會讓你有這種疑慮,就是希望防側翻結構再做大一些,鞋子會更完美。
這種感覺我在 Harden Vol.7 感覺過,是不會讓你實際受傷,但是心裡有點不太踏實。
觀察兩種版本的中底穩定片,可以看到低筒版本比一般版本展開的幅度更寬一些(可以從開孔處觀察穩定片與 BOOST 面積佔比),讓他在內外兩側的穩定性更好,單以原地踩踏來說,很明顯就能感覺,低筒版本更為穩健,有感的程度大概就像是一般版本的包覆之於低筒的包覆。
雖然這個細節比較難注意到,但真的是很棒的升級,強化了鞋面包覆性的劣勢,以結構面進行強化。
做一些會利用到防側翻結構的動作,低筒版本都會更好一些,也令人更為安心。
這回合毫無懸念,低筒版本勝出。
在實戰過程中,我將兩雙鞋子交替穿著,以打法來說,並不會有太顯著的差異,因為主要以投射為主,跑步運用比較激烈也是在防守上頭,這兩雙鞋子的確各有千秋,也做出了一些差別,我想這需要一些時間來比對才能感受出來。
如果你是快速地板流的靈巧後衛,或是想追求兼具緩震與反應的鋒線球員,他會是好的選擇。
兩雙鞋子都不輕,不過並不會讓人感覺到重心過於偏前或後,跑動起來比想像中順暢。
最終,我並不覺得這雙鞋子給人的實戰感受上很強,所以用了初生之犢作為標題,你可以感覺他急欲成為一雙獨具風格實戰一流的鞋子,但不論一般或是低筒版,都有一些小缺點,但這無損於他給人的感受,再給他一些時間吧。
他是一隻朝氣滿滿的小公牛,感覺到前途光明,無所畏懼,但要說的上力扛千斤的猛牛,還不太夠。
「你不是我權衡利弊後的選擇,而是我怦然心動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定。」----村上春樹
請容許我用一個較為感性的角度為這雙鞋子收尾,因為我的確是被這雙鞋子的外觀線條吸引,沒做多考慮就入手。
從 Anthony Edwards的發言中, 體會、表現出來的都是不服輸,略帶狂妄,但表現不好時他也是勤於苦練,才能從進聯盟後不斷進步到現在。
這雙鞋子以個性來說確實呈現了他表現的獨樹一格,Do not follow the wave ,請期待新世代狼王的表現,該算就酸,但享受被他苦練所打臉的時刻也很暢快。
外觀的美醜很兩極,但是買鞋子就是這樣吧,需要些衝動還有一點堅定,定價也很合理,如果你也對他的外觀性能有一點點好奇,不妨試試看,但建議試穿,回家後再換一下鞋帶。
中底:平手
鞋面支撐 & 包覆:AE1 勝出
抓地:平手
防側翻:AE1 Low 勝出
最終我心裡應該更偏好低筒版,因為我在乎防側翻多於包覆感。
這雙鞋子的魔力大概就在於在一般的場合也能試著穿搭,因為外表大膽嘗試,有別於傳統球鞋,儘管不是厲害的六角形戰士,可是會越穿越有趣。
想要包覆好的人請選一般版本;對於防側翻有強烈需求,就選低筒。
腳背高的人選低筒;腳背正常的人兩者都可以。
「adidas真的滿會做第一代的鞋子!」拿到 AE1 的時候我心裡是這麼想。
AE1 我大概穿了 3 個月以上,AE1 Low 則是這個迷彩配色一上我就入手了,將近 1 個月的時間, 可以好好分享一下這雙鞋子,期間經過巴黎奧運,就看著 Anthony Edwards 跟著大哥們拿下金牌,儘管表現並不出色 (其他人太......),這個夏天他也獲得很多養分,期待下一季的表現。
低筒配色泥灰色迷彩戰鬥感點滿,沒有像白色 AE1 後跟突兀的螢光綠 Logo (XD),這樣的外觀我很滿意。
這次評測會用中底、鞋面支撐 & 包覆、抓地、防側翻的角度與大家分析,並且著重於兩雙鞋子不同之處,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鞋款尺寸參考:
Harden Vol.7 US9 /
Harden Vol.8 US8.5 /
AE1 US9 /
adidas BYW select US9 /
ASICS 籃球鞋 US9
-
評測場地:台中潭子運動中心 室內木地板
-
測試時間:AE1 3個月 / AE1 Low 1個月 (沒錯我就只打室內球場)
-
中底
AE1 & AE1 Low 兩雙鞋子都是前掌反應型,稱不上頂尖,但對大部分的打球的人來說都應該都滿能適應,不至於過於貼地,依然有好的場地感,有趣的是後掌才是讓這兩雙鞋子有了差別之處。中底配置雖然都是 Jet BOOST ,低筒版本的開孔讓鞋子多了一些潰縮空間。以我 68KG 的體重,我目前沒有把後掌踩到底,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偏扎實,回彈更快的中底材質。
體重 80 KG 以內的球友我覺得差別感受不大,正常來說低筒感受應該會好一些,不過在室內木地板的場地也都有加乘效果,給了一個合適前後掌高低落差,沒有過高讓你的重心前傾,第一代雖然外觀前衛,中底還算是中規中矩,看的出來品牌的重視,一出來就給了 BOOST 作為強力後盾。
中底配置對我來說習慣 ASICS Glide Nova FF 系列作之後,在反應性來說算是適中,沒有特別驚豔,薄型的 Jet BOOST 我認為對後衛甚至到延伸四號球員應該都可以適應,尤其 BOOST 中底是相對扎實的,雖然鞋款重量不輕,但不會對於移動上有過多拖沓的疑慮。
前掌反應好,後掌帶緩震,這個是不會錯的配置。
如果要從中底角度讓這兩雙鞋子一決高下,我認為是平手。
鞋面支撐 & 包覆
鞋面支撐這一點就有分別,從後跟角度來看, adidas Logo 作為基準點,AE1的鞋面確實有向上延伸,搭配上較高的鞋帶孔,暫且先不論鞋帶問題 (
若與其他鞋款比較,我認為也沒有到相當出色的程度,可以這樣想像 TPU 提供了外殼,但內襯結構尚可,如果ASICS Glide Nova 系列是完美,那這雙大概是合格偏好,TPU本身並不能與內襯完美貼合,這就是材料科學的專業了,也許本身就有它的極限在,有了包覆但沒有想像中那樣好,不過鞋面強度很夠,還有個 BUT !
前提是要找到 Perfect Fit,鞋楦偏長,儘管選了 US9 對兩側包覆不錯,腳趾前的空間稍多,比較可惜。(也許是我的問題)
穿過 US 9.5 就會更大一些,故US 9 是我覺得比較適合我的尺寸。
蜂巢狀 TPU 替這雙鞋子外觀定調,六角形結構在應力結構上比較均衡的設計,從各方拉扯都不會過度拉伸,會讓整個鞋面一起去改變,這個設計立意很好,而且中空的蜂巢結構提供了合理的透氣性。
低筒版本初次上腳使用原廠鞋帶,稍微掉跟,如果低筒後跟用上貓舌布應該會好些。
換上普通鞋帶(長度120cm)之後,繫緊就沒有問題了,而且更不會鬆脫,一般版則因為鞋帶孔更多,完全沒有掉跟過,但會鬆。
至於低筒版腳踝處的泡棉填充, adidas 用心想解決低筒少了幾個鞋帶後的包覆問題,但還是有限。對於腳踝曾經受傷的朋友或是對腳踝有強烈保護需求,建議都直接選 AE1,包覆感強烈不同。
鞋面支撐上,做腳踝熱身時扭轉鞋面的彈回感明顯,AE1 更有一體感,低筒的鞋子更受歡迎,AE1 的靈活度也不落後低筒太多。
這回合我認為AE1略勝一籌。
抓地
一般版本與低筒外底材質上並未有差別,也選擇用最簡單的人字紋一決勝負,同樣又能呼應 Athony Edwards 的個人 Logo,雖然外底佈滿人字紋,也有高低差異,所以從一般版本來看,比較有磨耗的區域則已經變色。我認為這在室內場地表現良好,室外場地也不至於差太多,屬於偏軟較有黏性的材質,但耐磨在室外沒意外會很快就見底。
抓地力這點完全不用擔心,與日系球鞋相比不遜色,我個人是不能接受打滑,抓地力只有好跟不好兩種,一番兩瞪眼。
抓地性能評比:兩者同樣出色。
防側翻
最後一個項目如果 AE1 Low再不扳回一城,那真的會相當失落,還好他也沒有。在 AE1 上面,我覺得唯一比較可惜的地方是,在原地左翻右翻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感覺」到可以翻過去,但因為鞋面強度與鞋帶孔的支撐,不會讓你有這種疑慮,就是希望防側翻結構再做大一些,鞋子會更完美。
這種感覺我在 Harden Vol.7 感覺過,是不會讓你實際受傷,但是心裡有點不太踏實。
觀察兩種版本的中底穩定片,可以看到低筒版本比一般版本展開的幅度更寬一些(可以從開孔處觀察穩定片與 BOOST 面積佔比),讓他在內外兩側的穩定性更好,單以原地踩踏來說,很明顯就能感覺,低筒版本更為穩健,有感的程度大概就像是一般版本的包覆之於低筒的包覆。
雖然這個細節比較難注意到,但真的是很棒的升級,強化了鞋面包覆性的劣勢,以結構面進行強化。
做一些會利用到防側翻結構的動作,低筒版本都會更好一些,也令人更為安心。
這回合毫無懸念,低筒版本勝出。
心得分享
在實戰過程中,我將兩雙鞋子交替穿著,以打法來說,並不會有太顯著的差異,因為主要以投射為主,跑步運用比較激烈也是在防守上頭,這兩雙鞋子的確各有千秋,也做出了一些差別,我想這需要一些時間來比對才能感受出來。
如果你是快速地板流的靈巧後衛,或是想追求兼具緩震與反應的鋒線球員,他會是好的選擇。
兩雙鞋子都不輕,不過並不會讓人感覺到重心過於偏前或後,跑動起來比想像中順暢。
最終,我並不覺得這雙鞋子給人的實戰感受上很強,所以用了初生之犢作為標題,你可以感覺他急欲成為一雙獨具風格實戰一流的鞋子,但不論一般或是低筒版,都有一些小缺點,但這無損於他給人的感受,再給他一些時間吧。
他是一隻朝氣滿滿的小公牛,感覺到前途光明,無所畏懼,但要說的上力扛千斤的猛牛,還不太夠。
「你不是我權衡利弊後的選擇,而是我怦然心動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定。」----村上春樹
請容許我用一個較為感性的角度為這雙鞋子收尾,因為我的確是被這雙鞋子的外觀線條吸引,沒做多考慮就入手。
從 Anthony Edwards的發言中, 體會、表現出來的都是不服輸,略帶狂妄,但表現不好時他也是勤於苦練,才能從進聯盟後不斷進步到現在。
這雙鞋子以個性來說確實呈現了他表現的獨樹一格,Do not follow the wave ,請期待新世代狼王的表現,該算就酸,但享受被他苦練所打臉的時刻也很暢快。
外觀的美醜很兩極,但是買鞋子就是這樣吧,需要些衝動還有一點堅定,定價也很合理,如果你也對他的外觀性能有一點點好奇,不妨試試看,但建議試穿,回家後再換一下鞋帶。
中底:平手
鞋面支撐 & 包覆:AE1 勝出
抓地:平手
防側翻:AE1 Low 勝出
最終我心裡應該更偏好低筒版,因為我在乎防側翻多於包覆感。
這雙鞋子的魔力大概就在於在一般的場合也能試著穿搭,因為外表大膽嘗試,有別於傳統球鞋,儘管不是厲害的六角形戰士,可是會越穿越有趣。
想要包覆好的人請選一般版本;對於防側翻有強烈需求,就選低筒。
腳背高的人選低筒;腳背正常的人兩者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