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wrath
Well-Known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11-01-31
- 帖子
- 118
吊橋及斜張橋於19世紀初發明, 運用纜索及橋塔來承載重量 , 是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鋼材短缺 , 而斜張橋所使用的鋼材比吊橋少而被歐洲工程師採用 ; 而其鋼纜以放射性連接的設計 , 令外形具備未來感 , 時至今日仍然廣受設計師採用 , 甚至將概念套用於運動用品上 , 2008年NIKE 開創的FLYWIRE設計靈感正是源自吊橋 , 由於支持來自FLYWIRE , 令鞋面更輕巧、靈活。
現時 , FLYWIRE技術主要運用於不同鞋類中 , 當中HYPERDUNK系列與FLYWIRE關系最為密切 ,也最具代表性 ; HYPERDUNK系列見證著整個FLYWIRE技術的演變 , 每當出現新製造技術它總是第一款被選用 。 隨著FLYWIRE技術漸趨成熟 , 設計也不斷進化 , 2012年推出的NIKE HYPERDUNK 配備大膽創新的DYNAMIC FLYWIRE , 將FLYWIRE外露以顯NIKE對其技術的信心 ;到今年 , NIKE BASKETBALL 為全新的HYPERDUNK 2013注入另一嶄新的FLYWIRE設計 , 而設計師更由Eric Avar轉為Peter Fogg , 為HYPERDUNK 系列徹底改變。
一年前所發表的NIKE HYPERDUNK , 全新設計的鞋面將FLYWIRE外露於鞋面 , 推翻一貫用塑膠物料包圍的FLYWIRE鞋面 , 其設計的主要目的維持雙腳穩定性 , 當FLYWIRE靜止時保持鬆度 , 到運動及衝擊時就會拉緊 , 這系統名命為「DYNAMIC FLYWIRE」, 改頭換面的設計更要讓所有人都清楚知道FLYWIRE的真面目;到2013年 , 當首次於網上見過HYPERDUNK 2013的草圖及發售前的樣品 , 設計大膽地將DYNAMIC FLYWIRE完整外露 , 或許也帶有少許驚訝 , 但以根據HYPERDUNK系列的進化過程 , 不難想像即將出現這樣的外露設計。
回想2008年時 , Eric Avar 所設計的ZOOM HYPERDUNK以「Less-is-more」為概念 , 加入吊橋設計 ,令它成為當時最輕的籃球鞋 , 其後所有HYPERDUNK款均以這概念設計 , 有賴科技的進步 , 今年的HYPERDUNK 2013更趨極至 , 鞋面以HYPERFUSE結構所打造 , 減低鞋面重量 , 刪去所有包圍DYNAMIC FLYWIRE的物料 , 利用鞋帶作固定及控制鬆緊 , 形同斜張橋原理 , 集中固定於頂端一處 , 藉由繩纜及連接點承受拉力 , 全面減少鞋面所使用的物料 , 增加雙腳靈活度。
HYPERFUSE鞋面主要以網面形成 、 非常柔軟 , 而背面以棉質物料固定外形 , 同時留有多個大大小小的透氣孔 , 為雙腳提供適當透氣 ; 鞋身以內靴套筒設計 , 連接鞋舌 , 令鞋面更輕更薄 , 相對上年的NIKE HYPERDUNK較出色 , 透氣効果可算不錯 , 但鞋面非常薄 , 設計沒有像以往般加入Engineered Foam , 對於外來的衝擊保護較差。
DYNAMIC FLYWIRE設置於HYPERFUSE鞋面外層 , 以鞋帶及外層的小孔來提供穩定作用 。 薄身鞋面確實為雙腳帶來靈活度 , 屈曲時更自然 , 可惜內靴並無加入填補物料 , 鞋型更比NIKE HYPERDUNK較闊 , 為鞋內制造出過多空間 , 未能為雙腳帶來充足的包覆感。
要感受只有HYPERFUSE鞋面的HYPERDUNK 2013 , 最直接方法是將DYNAMIC FLYWIRE移離外層 ; 由於DYNAMIC FLYWIRE主要依頼鞋帶及外層的小孔作穩定 , 當沒有DYNAMIC FLYWIRE作支撐 , 鞋內空間變得更多 , 起動時明顯感到鞋底與腳掌分離 , 鞋帶像沒有縛緊 , 使雙腳容易受傷 , 這種「飛線」型態絕不適合作賽 , 亦不建議嘗試。
當然沒有FLYWIRE的HYPERDUNK根本不能稱為HYPERDUNK , 包覆能力非常弱 ; 但正常穿回DYNAMIC FLYWIRE的HYPERDUNK 2013 , 穿上後依然感覺到鞋內空間較多 ; 不過 , 穿上後只需收緊鞋帶 , 外層的DYNAMIC FLYWIRE自然收緊 , 將整個中底貼合腳底 , 令活動時雙腳更靈活自由 。 通過兩種模式的測試 , FLYWIRE完全印證出它的支援作用 , 但HYPERDUNK 2013 上的DYNAMIC FLYWIRE設計令小編不明白 ; 根據2012年NIKE HYPERDUNK發表時 , DYNAMIC FLYWIRE概念為靜止時保持鬆度 , 到運動及衝擊時就會拉緊 、維持雙腳的穩定性 。 於HYPERDUNK 2013 中 , DYNAMIC FLYWIRE主要利用鞋帶來控制包覆情況 , 過於放鬆雙腳得不到保護 , 只有拉緊鞋帶才提供應有効能 , 同時DYNAMIC FLYWIRE也處於繃緊狀態 , 這好像違背了當初的概念 , 令設計變得矛盾 , 但這沒有影響整體的包覆能力。
經多次測試 , 小編均發現HYPERDUNK 2013鞋頭的腳趾位置帶有較多空間 , 而這位置難以加入FLYWIRE來鎖定 , 與NIKE HYPERDUNK相比 , 外型明顯較闊 , 如何拉緊FLYWIRE也無助改善問題 ;鞋頭的腳趾位寬闊會直接影響前腳掌活動 , 例如常見的Step back 、 Pull back 動作 , 都需要利用腳趾及前腳掌來發動攻勢 , 而鞋頭較闊會影響急停 , 加上鞋面缺乏了Engineered Foam , 對外來的衝擊保護較為遜色。
小編只屬一般的正常腳型 , 不能代表所有 , 但腳趾位置屬敏感位置 , 稍有不適會直接影響雙腳動作能力 , 幸好HYPERDUNK 2013鞋面屬軟身 , DYNAMIC FLYWIRE可自由調節繃緊度 , 當遇上鞋頭較闊的問題 , 可嘗試穿上較厚襪 , 整體問題可解決。
同時 , 鞋型偏闊衍生出選擇碼數上的疑問 , 基於HYPERDUNK 2013 只是鞋頭位置較大 , 而並非長短出現太大差別 , 小編特意到門市試穿其餘配色 , 其中有兩款配色 (藍/黃) 內靴較為寬鬆 , 此類款色可以嘗試選擇比正常小半的尺碼 , 而於外國網上選購的還是建議穿回一般正常的尺碼。
(原圖INSIDE ACCESS: HYPERDUNK 2013
http://nikeinc.com/news/inside-access-nike-hyperdunk-2013#/inline/19975 )
HYPERDUNK 2013 鞋身上 , 令人最深刻印象是那人字形鞋跟 , 由Peter Fogg 的設計概念中主張FLEX / 屈曲 , 要令HYPERDUNK 2013擁有卓越穏定性的同時帶出極住靈活度 , 他為鞋身多處注入人字形設計元素 , 盡顯FLEX象徵。
較少被注意的鞋身 , 也備有細緻設計 , 於每個鞋帶位置都以人字形狀設計 , 有利屈曲時將鞋面貼近腳面 , 提供穏定及鎖定能力。
當收緊DYNAMIC FLYWIRE , 令腳掌完全緊貼中底 , 讓靈活度更高 , 同時保持應有舒適感。
HYPERDUNK 2013 的鞋舌同樣注入人字形狀設計元素 , 而中間位置加有鞋帶孔 , 有利鎖定作用 , 為這次鞋舌的設計帶來驚喜 。 一直以來HYPERDUNK 系列均用3/4的鞋筒高度 , 為球員提供極住靈活度 , 但以往鞋款中足踝位置總是難以控制鎖定 , 不單是HYPERDUNK系列 , 有些鞋款會感到鞋帶縛緊後 , 足踝位置仍較鬆 , 好像沒有保護般 , 有的甚至出現鞋舌移位。
於HYPERDUNK 2013鞋舌上的鞋帶孔 , 幫助鎖定鞋舌 , 避免移位効果顯著 ; 當穿上所有鞋帶孔、收緊鞋帶 , 鞋舌上的人字形狀設計如同多個細小坑槽 , 為鞋帶設置出鎖定空間 , 令足踝感受到鞋身向內拉緊 、 腳跟稍微被拉向前 , 令雙腳完全被包覆 , 同時保持舒適度 , 這絕對比以往出色的 , 相信Peter Fogg 於整組鞋帶配置設計中下了不少功夫。
為提供出色的靈活度 , 足踝位置以前高後底的鞋領設計 , 由於鞋舌帶有穩定作用 , 設計上並無為腳跟加入DYNAMIC FLYWIRE來支撐 , 但足踝支援依然出色 , 靈活性高的設計更適合後衛球員。
所有HYPERDUNK系列都設有足踝透氣孔 , 這已是指定設計 , HYPERDUNK 2013當然也不少得。
HYPERDUNK 2013 上的另一焦點是其人字形的鞋跟設計 , 這設計實為巨大鞋跟穩定器 , 與以往額外加入的穩定器設計截然不同 ; 整個設計由中底伸延到腳跟 , 牽引着前腳掌至後跟 , 而高度只有後跟的一半 , 增加靈活性 。 由於鎖定足踝主要來自鞋舌及鞋領上的帶孔設計 , 鞋跟穩定器設計可較為簡化 , 配合鞋身外形可帶來更輕巧作用 , 走動時感受到穩定器緊貼腳跟 , 提升腳步速度 , 反應性同時提高 , 令任何動作都非常自如。
中底設置與NIKE HYPERDUNK相同 , 於前腳掌及後跟分別配置了LUNARLON技術 ; 緩震技術沒有太大新意 , 唯獨對比NIKE HYPERDUNK整塊中底較軟 , 包括LUNARLON位置同樣 , 令屈曲、扭動更容易 , 附合Peter Fogg 所定出的FLEX設計方針 ; 而中底厚也較NIKE HYPERDUNK薄 , 配上偏軟的LUNARLON技術 , 令腳部反應提升 。 但反應度總是要與緩震敵對 , 薄身的中底令腳跟落地時受力感覺較直接 , 長時間穿着 , 前腳掌受力位置也容易感酸疼 , 反饋的力量並不明顯 , 令LUNARLON緩震大打折扣 ; 相信HYPERDUNK 2013對後衛球員或以速度見稱的球員較為合適。
鞋底貫徹Peter Fogg的FLEX概念 , 以人字形為主 , 加入坑紋形成魚骨纹 , 中足用上與NIKE HYPERDUNK同樣的TPU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 /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 物料的支撐片設計 , 為雙腳帶來穩定 。 雖然小編的HYPERDUNK 2013並沒有使用XDR物料 , 但鞋底的耐磨能力令人感到意外 , 經過十多次不同場地測試 , 鞋底紋竟沒有太大磨損 , 比起其他聲稱擁有耐磨的鞋款更高 ; 除鞋舌的設計外 , Peter Fogg也為鞋底帶來了另一驚喜。
魚骨紋鞋底理應帶有出色的抓地能力 , 可惜於HYPERDUNK 2013上効果並不顯著 。 由於整個鞋底主要以人字形紋組成 , 前腳掌加入的六組橫向坑紋十分淺 , 當急速轉向外圍抓地力較弱 , 令整體抓地能力減弱 ; 基於測試的鞋款與市面的XDR版本物料上有所分別 , 未能作全面測試 , 小編只能認為抓地能力只達一般水平。
HYPERDUNK系列以輕巧為標準 , 每一代都加入先進概念為球員提升能力 , HYPERDUNK 2013 保持這一貫基礎 。 單以外形設計 , 很多人都認為它只是ZOOM HYPERDUNK 2011 與NIKE HYPERDUNK所結合的鞋款 , 估計這是因為Peter Fogg剛開始打理HYPERDUNK系列 , 讓設計過於保守 , 令設計以穩建為主 , 但細節上設計絕不馬虎 ; 鞋舌設計上的簡單改動為足踝帶來適當的鎖定支援 , 而不損雙腳靈活性 , 各種細緻設計的配合令兩者取得平衡 。 雖然HYPERDUNK 2013未有帶來過多的新鮮感 , 但它建基於極簡的抽象派美學上 , 配合DYNAMIC FLYWIRE繩纜 , 仿如置於腳上的斜張橋 , 為外型造出簡潔的視覺效果 , 貫徹「Less-is-more」的概念 , 相信可為將來定位出室內或室外兼備的全方位籃球鞋標準。
測試資料:
鞋 款: NIKE HYPERDUNK 2013 (KAY YOW version)
鞋 碼 : US 9.5
身高 178cm
體重 約150lbs
穿鞋習慣 : 常作切入上籃或急停跳投, 常在禁區出沒
建議穿着球員位置 : 適合後衛及著重速度感的球員
優 點 : 足踝支援全面 , 靈活度高 , 鞋底耐磨能力出色 , 擁有高反應性 , 透氣性高 , 輕巧
缺 點 : 鞋頭偏闊 , 鞋身薄、對外來衝擊缺乏保護 , 緩震効果一般
日期:11/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