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日期
- 2006-06-22
- 帖子
- 4,146
測試者背景
1.身高 178
2.體重 67Kg
3.切入灌籃是夢想, 大部分是急停跳投, 習慣了的後仰也不知道是優點還缺點, 偶爾在禁區撿到球, 不善低位單打以及轉身, 因為覺得很容易頭暈與迷失整個球場情況, 目前是以背後跟跨下運球來彌補這個問題.
4.習慣穿9號跟9.5的我在Wade3.0 size9之中感覺前掌還是偏寬鬆, 所以建議朋友們在購入時可以從小半號試起.
鞋款測試
1. 踝部支撐(Ankle Support):

Wade 3.0的踝部支撐讓人感受到的是舒適性, 不會讓人感受到綁手綁腳的困窘, 可以放心的拉緊鞋帶, 球鞋之中少有的「厚鞋舌」設計, 雖然有些人覺得看起來很怪, 鞋舌跟腳跟阿機里斯腱上適當的填充跟柔軟材質的使用, 穿起來的確避免了踝部卡腳的問題, 是個能適應多種腳型的款式.

主要的支撐性是靠著「WADE3」這一片. 也就是最後的兩個鞋帶孔來固定住腳踝, 以東方人的小腿寬度來說, 較外側的鞋帶孔就足夠固定住腳跟, 良好的腳跟固定性加上腳踝的高度, 讓Wade3在踝部支撐上提供了兼具舒適的的安全感.


特殊的鞋舌掀蓋設計除了呼應Wade3.0貫穿的三角形概念之外, 在場上也很稱職的將鞋帶固定住, 減低了甩動鬆脫問題的發生機會, 雖然長得怪, 但使用上真的還挺順手的.
這部分我覺得有8.5分 (以ZOOM BB 10分來說)
2. 抓地力(Traction):

在我兩場室內全場的過程之中, Wade 3.0獨特的三角形科痕提供了具有水平的抓地力, 面對了偏髒的室內地板,在幾次切入之中面臨的抓地力不足, Wade3.0還是讓人會更謹慎跨出下一步, 後跟雖然挖掉了很大區域的外底, 但落地時仍有足夠的抓地力, 前述的問題是發生在前掌大變速時的偶爾出現的滑動, 這也是得整場下來雙腳都一直呈現了緊張的狀態, 但是到了室外場地, 抓地力應該可算是足夠絕大多數狀況. 以Air Jordan 21的鋸尺狀外底來說, 室內場優秀的抓地力只要一遇濕滑或是穿出去遇到下雨天, 那是一整個完蛋了的情況, Wade 3.0相對來說顯得適應範圍更大.
以室內球場的抓地力表現來說, 這部分我覺得有8分 (以Huarache 2K5 10分來說)
3. 舒適度(Comfort):

Wade 3.0可說是在Wade系列之中最舒服的一個款式, 圖中紅色區域都是柔軟的填充區域, 足夠的填充除了是腳跟固定性的一環, 也是在後跟「三角形脊柱」設計下的一個配套,越是定型的區域就需要越多的填充考量才能避免滑動與卡腳情況的出現, Wade3.0在後跟上可說有水準以上的舒適感.


前掌的區域相對下來顯得比較弱, 並不是說不舒服, 全掌內靴的設計是頂級款的豪華配備, 但是在實戰之中我有經歷到的前掌滑動也必須在這邊提出, 根據我的猜測, 內外側材質的不同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網布一般來說是比較不具支撐性跟包覆性的材質, 但是Wade3.0的這個部分卻是成功的在性能上作出了貢獻, 外側的支撐搭配了前掌略向外突出的「outrigger」中外底設計, 左右移動時頂住了整個身體的重量.

但是在內側全紋皮質的部分卻相對的弱下來, 加上我腳型搭配下的略寬楦頭, 我的確經歷了幾次前掌的滑動, 再加上前述的抓地力只有水平左右的緣故, 穿著Wade3.0不是讓你肆無忌憚亂跑的款式, 更多的路徑規劃以及觀察成了我在穿著Wade3.0時體會到的一個情形.

而鞋帶沒有與對應的鞋身支撐條相聯接我想也是造成鞋身前掌內側支撐偏弱的問題一環, 鞋身支撐條就是類似Zoom LeBron 3, 或是 Air Jordan 11這種鞋身上一條一條的東西, 這兩雙是因為做在鞋身外明顯處所以提出來當做例子, 但是在很多其他款式上也會在鞋身內有類似的設計(縫在裡頭看不到), 不過這也不是一個必然, 例如ZK2就沒有, 但剛好在Wade3.0上的這個區域用了比較柔軟的絨布材質, 才使得這個問題浮現.
即使有點缺陷, 若是以球場上下的舒適性來綜合評斷Wade 3.0, 舒適的填充與全內靴設計, Wade3.0我覺得有9分 (以Air Jordan 22 10分來說)
4.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Wade3.0提供的是相當基本的發泡式中底避震, 不過要身為頂級款式, 加上NIKE團隊技術的挹助, 就算只有發泡EVA, Wade3.0的中外底仍表現出了相當適合球場需求的避震, 整個中外底造型在我實戰之中, 我感覺到的是四平八穩, 某些款式如ZK2, AJ22等等氣墊感明顯的鞋子, 你相對的就是會覺得自己在場上有種閒不住的感覺, 希望去跑更快, 接更多球等等, 這是Wade3.0身上感受不到的, 發泡式中底相對穩定的避震讓人感覺也變得比較穩定下來, 後跟的中底材質厚度跟柔軟度呈現出很大的舒適度, 也就是他用整個中底來提供避震, 讓你的反應變成是由中底的四面八方傳來, 不會出現氣墊區域跟其他區域傳來的地面回饋不同的感覺, 這其中孰優孰劣很難有個定論, 只希望藉由本文的描述各位能體會到Wade3.0的特質, 在挑選鞋款時作為一個參考.
這部分我覺得有8.5分 (以Zoom Kobe 2 10分來說)
5. 耐用性(Durability):
中底型的避震我相信難逃穿久了變弱的老問題, 但是以現今技術來說, 搭配上算「OK厚」的外底, 正常使用下維持個半年左右的性能高點應該不是問題.
6. 重量(Weight): 以數字來說, size9 470g的重量算是正常, 但由於平均分配的填充, 加上腳踝的活動性, 實際穿著感是偏輕盈的.
7. 總評(Overall):

Wade3.0以其三角型的視覺元素切入, 在外底, 在後跟, 在鞋舌上轉化成功能性的表現, 但不得不承認, Wade3.0並不能被歸類成高科技鞋款, 相對的, Wade3.0某種程度上讓人回想起90年代那種籃球鞋的純粹感, 沒有太多的技術讓你分心, 態度最重要. 不是嗎?
1.身高 178
2.體重 67Kg
3.切入灌籃是夢想, 大部分是急停跳投, 習慣了的後仰也不知道是優點還缺點, 偶爾在禁區撿到球, 不善低位單打以及轉身, 因為覺得很容易頭暈與迷失整個球場情況, 目前是以背後跟跨下運球來彌補這個問題.
4.習慣穿9號跟9.5的我在Wade3.0 size9之中感覺前掌還是偏寬鬆, 所以建議朋友們在購入時可以從小半號試起.
鞋款測試
1. 踝部支撐(Ankle Support):

Wade 3.0的踝部支撐讓人感受到的是舒適性, 不會讓人感受到綁手綁腳的困窘, 可以放心的拉緊鞋帶, 球鞋之中少有的「厚鞋舌」設計, 雖然有些人覺得看起來很怪, 鞋舌跟腳跟阿機里斯腱上適當的填充跟柔軟材質的使用, 穿起來的確避免了踝部卡腳的問題, 是個能適應多種腳型的款式.

主要的支撐性是靠著「WADE3」這一片. 也就是最後的兩個鞋帶孔來固定住腳踝, 以東方人的小腿寬度來說, 較外側的鞋帶孔就足夠固定住腳跟, 良好的腳跟固定性加上腳踝的高度, 讓Wade3在踝部支撐上提供了兼具舒適的的安全感.


特殊的鞋舌掀蓋設計除了呼應Wade3.0貫穿的三角形概念之外, 在場上也很稱職的將鞋帶固定住, 減低了甩動鬆脫問題的發生機會, 雖然長得怪, 但使用上真的還挺順手的.
這部分我覺得有8.5分 (以ZOOM BB 10分來說)
2. 抓地力(Traction):

在我兩場室內全場的過程之中, Wade 3.0獨特的三角形科痕提供了具有水平的抓地力, 面對了偏髒的室內地板,在幾次切入之中面臨的抓地力不足, Wade3.0還是讓人會更謹慎跨出下一步, 後跟雖然挖掉了很大區域的外底, 但落地時仍有足夠的抓地力, 前述的問題是發生在前掌大變速時的偶爾出現的滑動, 這也是得整場下來雙腳都一直呈現了緊張的狀態, 但是到了室外場地, 抓地力應該可算是足夠絕大多數狀況. 以Air Jordan 21的鋸尺狀外底來說, 室內場優秀的抓地力只要一遇濕滑或是穿出去遇到下雨天, 那是一整個完蛋了的情況, Wade 3.0相對來說顯得適應範圍更大.
以室內球場的抓地力表現來說, 這部分我覺得有8分 (以Huarache 2K5 10分來說)
3. 舒適度(Comfort):

Wade 3.0可說是在Wade系列之中最舒服的一個款式, 圖中紅色區域都是柔軟的填充區域, 足夠的填充除了是腳跟固定性的一環, 也是在後跟「三角形脊柱」設計下的一個配套,越是定型的區域就需要越多的填充考量才能避免滑動與卡腳情況的出現, Wade3.0在後跟上可說有水準以上的舒適感.


前掌的區域相對下來顯得比較弱, 並不是說不舒服, 全掌內靴的設計是頂級款的豪華配備, 但是在實戰之中我有經歷到的前掌滑動也必須在這邊提出, 根據我的猜測, 內外側材質的不同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網布一般來說是比較不具支撐性跟包覆性的材質, 但是Wade3.0的這個部分卻是成功的在性能上作出了貢獻, 外側的支撐搭配了前掌略向外突出的「outrigger」中外底設計, 左右移動時頂住了整個身體的重量.

但是在內側全紋皮質的部分卻相對的弱下來, 加上我腳型搭配下的略寬楦頭, 我的確經歷了幾次前掌的滑動, 再加上前述的抓地力只有水平左右的緣故, 穿著Wade3.0不是讓你肆無忌憚亂跑的款式, 更多的路徑規劃以及觀察成了我在穿著Wade3.0時體會到的一個情形.

而鞋帶沒有與對應的鞋身支撐條相聯接我想也是造成鞋身前掌內側支撐偏弱的問題一環, 鞋身支撐條就是類似Zoom LeBron 3, 或是 Air Jordan 11這種鞋身上一條一條的東西, 這兩雙是因為做在鞋身外明顯處所以提出來當做例子, 但是在很多其他款式上也會在鞋身內有類似的設計(縫在裡頭看不到), 不過這也不是一個必然, 例如ZK2就沒有, 但剛好在Wade3.0上的這個區域用了比較柔軟的絨布材質, 才使得這個問題浮現.
即使有點缺陷, 若是以球場上下的舒適性來綜合評斷Wade 3.0, 舒適的填充與全內靴設計, Wade3.0我覺得有9分 (以Air Jordan 22 10分來說)
4. 反應性(Responsiveness): Wade3.0提供的是相當基本的發泡式中底避震, 不過要身為頂級款式, 加上NIKE團隊技術的挹助, 就算只有發泡EVA, Wade3.0的中外底仍表現出了相當適合球場需求的避震, 整個中外底造型在我實戰之中, 我感覺到的是四平八穩, 某些款式如ZK2, AJ22等等氣墊感明顯的鞋子, 你相對的就是會覺得自己在場上有種閒不住的感覺, 希望去跑更快, 接更多球等等, 這是Wade3.0身上感受不到的, 發泡式中底相對穩定的避震讓人感覺也變得比較穩定下來, 後跟的中底材質厚度跟柔軟度呈現出很大的舒適度, 也就是他用整個中底來提供避震, 讓你的反應變成是由中底的四面八方傳來, 不會出現氣墊區域跟其他區域傳來的地面回饋不同的感覺, 這其中孰優孰劣很難有個定論, 只希望藉由本文的描述各位能體會到Wade3.0的特質, 在挑選鞋款時作為一個參考.
這部分我覺得有8.5分 (以Zoom Kobe 2 10分來說)
5. 耐用性(Durability):
中底型的避震我相信難逃穿久了變弱的老問題, 但是以現今技術來說, 搭配上算「OK厚」的外底, 正常使用下維持個半年左右的性能高點應該不是問題.
6. 重量(Weight): 以數字來說, size9 470g的重量算是正常, 但由於平均分配的填充, 加上腳踝的活動性, 實際穿著感是偏輕盈的.
7. 總評(Overall):

Wade3.0以其三角型的視覺元素切入, 在外底, 在後跟, 在鞋舌上轉化成功能性的表現, 但不得不承認, Wade3.0並不能被歸類成高科技鞋款, 相對的, Wade3.0某種程度上讓人回想起90年代那種籃球鞋的純粹感, 沒有太多的技術讓你分心, 態度最重要. 不是嗎?
Last ed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