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Chen
Active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14-11-23
- 帖子
- 79
原網址:https://bit.ly/3rQTkoS
追求極限是日本精神之一,進而衍伸出的職人精神更是代表,務必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專精、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在評測 ASICS GLIDE NOVA FF 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
一雙低筒鞋子,又用上襪套設計,輕薄鞋身,一開始不免想「ASICS,你到底在想什麼?追求輕量之餘,這樣支撐怎麼辦、緩衝、穩定呢?」
去年被這雙鞋子吸引還是要說到 ballaholic 與 ASICS 的聯名計畫,低筒俐落的鞋身加上上腳球員的精彩動作,不能不被吸引,接下來終於等到適合的配色入手了!
FF 代表 Feel Fast ,透過輕量化的 FlyteFoam 中底達成輕量以追求速度的目標,開門見山地說出這雙鞋子所追求的態度。
側面一覽
從 outrigger 延伸上來的的鞋面支撐條在側向橫移時就能發揮應有作用,可以看看封面圖,並不只是單純好看的設計。
內側也有放射狀的支撐設計。
前掌內側與後掌外側的同心圓能夠抓牢地面,另一側的網狀外底也能夠提供很棒的抓地力。
-
-
這雙鞋子其實於 2020 年 8 月就購入了,只是一直遲至今日才發表心得,一方面也還發現這雙鞋子的產品週期也還滿長的,居然還有新色發表,可能代表著這雙鞋子應該算是銷售不錯的商品!
幾乎陪我實戰了半年以上的時間,一開始的磨合期讓我覺得有點磨人外,後面幾乎就是實戰的不二選擇了,筆者打球方式習慣貼地性及抓地好的鞋款,緩震要求不在我的首要考慮範圍內,但這一雙緩震真的讓我有些吃不太下,後續會慢慢說明。
這次依舊會針對幾個比較大的特徵,如:反應 / 抓地&防側翻 / 緩震 / 包覆&支撐 分別解說,後面搭配實戰動作與心得描述。
這雙鞋子可真的是在反應上點滿了,拿出鞋墊按壓中底你也會為之驚訝,非常輕薄的外底,截至目前為止數一數二薄的鞋款,但也是因為這樣一開始也花了一到兩次出外打球的時間適應這雙鞋子,如果有穿過 GELHOOP 12 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兩雙的底盤結構是相同的,喜歡這種跟地板當好朋友的感覺,這兩雙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這點就是雙面刃,過於追求極致的反應極輕量結果,還是有必須要等價交換的部分。
簡而言之,單論反應,不論是進攻或是防守端喜歡追求速度、反應的人都不會對這雙鞋子失望。
抓地力是這雙鞋子值得稱讚的點,但因為 ASICS 的鞋子似乎在這方面表現普遍是資優生,所以倒也沒有太驚訝,目前在任何場地,都沒有打滑過,除了自己耍笨踩到水坑例外。
而外底的設計在前掌內側及後掌外側都有同心圓狀的設計,像是吸盤一樣,讓球員不需要對抓地力有一絲一毫煩惱。
這雙鞋子的防側翻我也覺得設計很好,當然也是跟他原本的體質就不差有關:中底薄、底盤低,鞋面的材質也不易拉伸延展,雙腳在被限縮在一定的空間中,自然對地板的掌握性就高。
穿這雙鞋子是非常安心的,即使襪套式包覆不算頂好,能夠控制踩踏地板著力效果很好,在快速橫移,甚至是追逐善於變向的防守者都能給予好的支撐感。
從下面的圖可以看到本身防側翻設計的範圍也算是上乘。
中底的抗扭轉片也還配有透氣孔,甚至可以看到足弓的透氣網眼。
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就屬這雙鞋子的硬傷了,如果緩震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朋友,這雙鞋子可能挑選時要考慮再三。
我自己是追求貼地性先於緩震的人,但是剛開始對於這雙鞋子的緩震實在是「有點難以承受」,也許是腳的力量不夠吧,但中底過薄的因素也沒辦法排除在外。初上腳甚至有幾次沒有特別使用跳躍落地的動作,球局中就有腳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不得趕緊換上替換的鞋子。
所以我後來是到ASICS 門市買了一副 FABRE GEL 鞋墊(TIZ101),抽換掉原本若有似無的鞋墊,否則這雙鞋子帶給我的緩震感是遠遠不足。
換上這雙球鞋替換鞋墊之後,整體的感覺就好很多,但也能感受的中底緩震範圍的增高些許,但仍在我可以接受而且覺得是屬於貼地感在平均以上的水準,至少後跟避震的困擾不會一直讓我難過了!
目前尚未試過其他鞋墊的效果,個人是覺得相當滿意原廠鞋配合原廠鞋墊的結果。
鞋面的包覆與支撐感,個人覺得不錯,在一般水準之上。鞋子設計上,除了透過填充物加強包覆感之外,襪套設計就是另一種選擇,ASICS 在這雙鞋子上雖然達成了輕量要求,但並未犧牲掉包覆,以 adidas Crazylight 初代當初的印象來說,鞋面的包覆沒有 ASICS 好,我認為襪套、楦頭的設計會是比較大的影響點。
(以 adidas Crazylight 初代來比喻是因為輕量感比較相近,以我來說近期確實沒有鞋子帶給我類似的輕量感。)
ASICS 以東方人的腳型去設計楦頭,在穿著感上,就會比歐美品牌多了一點優勢,但這優勢影響穿著感甚巨,前掌是否滑動及腳趾前側左右兩側留下的空間,以切入 / 反應性為主的球員,差異感會比較明顯。
鞋面可以分為亮暗兩色,在亮的那一面上了一面塑料塗層,也在該加強的範圍內以鹿角型的設計加強支撐,剩餘的鞋面就以網面加強透氣性,兼達成輕量化的目標。
內靴的設計,在腳踝處有填充,鞋身本來就設計得比較窄,所以包覆感在水準之上,鞋子本身就輕,有種人鞋一體的感覺。
即便鞋子本身較為窄長,但是楦頭屬正常,並沒有特別加寬,我自己不論穿著 ASICS 任何鞋款,尺寸都抓 27cm (ASICS 尺寸建議看 cm),這雙鞋相同,但整體而言,是比 Nike、adidas 小半號,建議各位到店面試穿過選擇尺寸上會比較好。
這邊說的實戰心得,都是換上鞋墊之後的版本,未換上的版本我個人只實戰過兩次,不太能接受,所以皆以換新鞋墊的心得作為分享。
這雙鞋子我最滿意的是他的輕量化,高度輕量化卻還能保持底盤的穩定,讓我在做一些貼身防守、側踩的時候都能「心想身到」,而且沒有拖沓。
在投籃跑動上都能清楚感覺到地板的回饋,我想這點在室外場地有些人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是在回彈感明顯的室內地板應該就好得多。
高速推進跑動也毋須擔心震腳,但如果是還沒裝上鞋墊的版本,我是必須建議試穿時,先跑跑跳跳一陣子試試看,因為市面上目前沒有跟他相似的鞋款,中底如此輕薄,幾乎沒有存在感,我覺得那種極限的輕量感及犧牲緩震的特性,需要很長時間適應。
投籃、爭奪籃板落地的時候也都順暢。
心得
在穿著的這幾個月,我個人是相當喜歡這雙鞋款,中間也與 Converse All Star BB EVO 相比, 大概就能理解,這雙鞋子在低筒鞋款的表現上,鞋面支撐與包覆的效果確實不錯。
搭配上 ballaholic 聯名效果,讓知名度大增,在適應過之後,他會是我的球鞋先發名單中前三名的選手。如果是喜歡地板感的人,應該可以去試試看這雙鞋子,至於緩震上的感受,可以搭配官方鞋墊,感受會好不少。
我個人會覺得他是一雙喜歡的人很愛、不愛的人棄之如敝屣的鞋款,滿兩極的,不過在設計之初,ASICS 應該就能預知了,這雙鞋子的反面應該就是 ASICS NOVA SURGE,如果擁有這雙鞋子的朋友可以這樣去想想看 ASICS GLIDE NOVA FF 的個性是多麽「有趣」!
最後提醒,在意緩震的朋友購買前務必試穿。
追求極限是日本精神之一,進而衍伸出的職人精神更是代表,務必在某一件事情上做到專精、不斷把自己推向極限,在評測 ASICS GLIDE NOVA FF 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
一雙低筒鞋子,又用上襪套設計,輕薄鞋身,一開始不免想「ASICS,你到底在想什麼?追求輕量之餘,這樣支撐怎麼辦、緩衝、穩定呢?」
去年被這雙鞋子吸引還是要說到 ballaholic 與 ASICS 的聯名計畫,低筒俐落的鞋身加上上腳球員的精彩動作,不能不被吸引,接下來終於等到適合的配色入手了!
FF 代表 Feel Fast ,透過輕量化的 FlyteFoam 中底達成輕量以追求速度的目標,開門見山地說出這雙鞋子所追求的態度。
側面一覽
從 outrigger 延伸上來的的鞋面支撐條在側向橫移時就能發揮應有作用,可以看看封面圖,並不只是單純好看的設計。
內側也有放射狀的支撐設計。
前掌內側與後掌外側的同心圓能夠抓牢地面,另一側的網狀外底也能夠提供很棒的抓地力。
-
-
這雙鞋子其實於 2020 年 8 月就購入了,只是一直遲至今日才發表心得,一方面也還發現這雙鞋子的產品週期也還滿長的,居然還有新色發表,可能代表著這雙鞋子應該算是銷售不錯的商品!
幾乎陪我實戰了半年以上的時間,一開始的磨合期讓我覺得有點磨人外,後面幾乎就是實戰的不二選擇了,筆者打球方式習慣貼地性及抓地好的鞋款,緩震要求不在我的首要考慮範圍內,但這一雙緩震真的讓我有些吃不太下,後續會慢慢說明。
這次依舊會針對幾個比較大的特徵,如:反應 / 抓地&防側翻 / 緩震 / 包覆&支撐 分別解說,後面搭配實戰動作與心得描述。
這雙鞋子可真的是在反應上點滿了,拿出鞋墊按壓中底你也會為之驚訝,非常輕薄的外底,截至目前為止數一數二薄的鞋款,但也是因為這樣一開始也花了一到兩次出外打球的時間適應這雙鞋子,如果有穿過 GELHOOP 12 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兩雙的底盤結構是相同的,喜歡這種跟地板當好朋友的感覺,這兩雙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這點就是雙面刃,過於追求極致的反應極輕量結果,還是有必須要等價交換的部分。
簡而言之,單論反應,不論是進攻或是防守端喜歡追求速度、反應的人都不會對這雙鞋子失望。
抓地力是這雙鞋子值得稱讚的點,但因為 ASICS 的鞋子似乎在這方面表現普遍是資優生,所以倒也沒有太驚訝,目前在任何場地,都沒有打滑過,除了自己耍笨踩到水坑例外。
而外底的設計在前掌內側及後掌外側都有同心圓狀的設計,像是吸盤一樣,讓球員不需要對抓地力有一絲一毫煩惱。
這雙鞋子的防側翻我也覺得設計很好,當然也是跟他原本的體質就不差有關:中底薄、底盤低,鞋面的材質也不易拉伸延展,雙腳在被限縮在一定的空間中,自然對地板的掌握性就高。
穿這雙鞋子是非常安心的,即使襪套式包覆不算頂好,能夠控制踩踏地板著力效果很好,在快速橫移,甚至是追逐善於變向的防守者都能給予好的支撐感。
從下面的圖可以看到本身防側翻設計的範圍也算是上乘。
中底的抗扭轉片也還配有透氣孔,甚至可以看到足弓的透氣網眼。
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就屬這雙鞋子的硬傷了,如果緩震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朋友,這雙鞋子可能挑選時要考慮再三。
我自己是追求貼地性先於緩震的人,但是剛開始對於這雙鞋子的緩震實在是「有點難以承受」,也許是腳的力量不夠吧,但中底過薄的因素也沒辦法排除在外。初上腳甚至有幾次沒有特別使用跳躍落地的動作,球局中就有腳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不得趕緊換上替換的鞋子。
所以我後來是到ASICS 門市買了一副 FABRE GEL 鞋墊(TIZ101),抽換掉原本若有似無的鞋墊,否則這雙鞋子帶給我的緩震感是遠遠不足。
換上這雙球鞋替換鞋墊之後,整體的感覺就好很多,但也能感受的中底緩震範圍的增高些許,但仍在我可以接受而且覺得是屬於貼地感在平均以上的水準,至少後跟避震的困擾不會一直讓我難過了!
目前尚未試過其他鞋墊的效果,個人是覺得相當滿意原廠鞋配合原廠鞋墊的結果。
鞋面的包覆與支撐感,個人覺得不錯,在一般水準之上。鞋子設計上,除了透過填充物加強包覆感之外,襪套設計就是另一種選擇,ASICS 在這雙鞋子上雖然達成了輕量要求,但並未犧牲掉包覆,以 adidas Crazylight 初代當初的印象來說,鞋面的包覆沒有 ASICS 好,我認為襪套、楦頭的設計會是比較大的影響點。
(以 adidas Crazylight 初代來比喻是因為輕量感比較相近,以我來說近期確實沒有鞋子帶給我類似的輕量感。)
ASICS 以東方人的腳型去設計楦頭,在穿著感上,就會比歐美品牌多了一點優勢,但這優勢影響穿著感甚巨,前掌是否滑動及腳趾前側左右兩側留下的空間,以切入 / 反應性為主的球員,差異感會比較明顯。
鞋面可以分為亮暗兩色,在亮的那一面上了一面塑料塗層,也在該加強的範圍內以鹿角型的設計加強支撐,剩餘的鞋面就以網面加強透氣性,兼達成輕量化的目標。
內靴的設計,在腳踝處有填充,鞋身本來就設計得比較窄,所以包覆感在水準之上,鞋子本身就輕,有種人鞋一體的感覺。
即便鞋子本身較為窄長,但是楦頭屬正常,並沒有特別加寬,我自己不論穿著 ASICS 任何鞋款,尺寸都抓 27cm (ASICS 尺寸建議看 cm),這雙鞋相同,但整體而言,是比 Nike、adidas 小半號,建議各位到店面試穿過選擇尺寸上會比較好。
實戰動作
這邊說的實戰心得,都是換上鞋墊之後的版本,未換上的版本我個人只實戰過兩次,不太能接受,所以皆以換新鞋墊的心得作為分享。
這雙鞋子我最滿意的是他的輕量化,高度輕量化卻還能保持底盤的穩定,讓我在做一些貼身防守、側踩的時候都能「心想身到」,而且沒有拖沓。
在投籃跑動上都能清楚感覺到地板的回饋,我想這點在室外場地有些人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是在回彈感明顯的室內地板應該就好得多。
高速推進跑動也毋須擔心震腳,但如果是還沒裝上鞋墊的版本,我是必須建議試穿時,先跑跑跳跳一陣子試試看,因為市面上目前沒有跟他相似的鞋款,中底如此輕薄,幾乎沒有存在感,我覺得那種極限的輕量感及犧牲緩震的特性,需要很長時間適應。
投籃、爭奪籃板落地的時候也都順暢。
心得
在穿著的這幾個月,我個人是相當喜歡這雙鞋款,中間也與 Converse All Star BB EVO 相比, 大概就能理解,這雙鞋子在低筒鞋款的表現上,鞋面支撐與包覆的效果確實不錯。
搭配上 ballaholic 聯名效果,讓知名度大增,在適應過之後,他會是我的球鞋先發名單中前三名的選手。如果是喜歡地板感的人,應該可以去試試看這雙鞋子,至於緩震上的感受,可以搭配官方鞋墊,感受會好不少。
我個人會覺得他是一雙喜歡的人很愛、不愛的人棄之如敝屣的鞋款,滿兩極的,不過在設計之初,ASICS 應該就能預知了,這雙鞋子的反面應該就是 ASICS NOVA SURGE,如果擁有這雙鞋子的朋友可以這樣去想想看 ASICS GLIDE NOVA FF 的個性是多麽「有趣」!
最後提醒,在意緩震的朋友購買前務必試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