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By registering with us, you'll be able to discuss, share and private message with other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SignUp Now!

返璞歸真:adidas Pro Bounce Low PE "Jaylen Brown"

NoahChen

Active Member
註冊日期
2014-11-23
帖子
79
原文網址:
https://noahchenloveswade.blogspot.com/2018/10/adidas-pro-bounce-low-pe-jaylen-brown.html



adidas Pro Bounce 剛發售的時候人在上海,僅去淮海路上的旗艦店試穿一下,感覺不賴,但不到深刻,這個取代 Crazy Explosive 的支線在帳面上的配置確實不太吸引人。

過沒幾天,看到幾個淘寶賣家開始提前「上貨」PE配色,讓我對這雙鞋子開始有興趣,最後提前入手了這雙 adidas Pro Bounce Low PE "Jaylen Brown",目前台灣也已發售,對這雙鞋子好奇的、想試試的朋友可以出發了!

雖然配置不太吸引人,但是冠上PE(Player Edition)之名,心中價值就水漲船高,希望未來能看到本人實著這雙鞋款。

以下先以開箱形式分享這雙鞋子的細節,其實這雙PE設計非常細緻,如果迫不及待可以直接跳到實戰篇。



如果沒意外 Jaylen 本人應該會在客場穿上這雙鞋子,整體以賽隊歷史悠久的木板為特色貫串整雙鞋子。



針織的鞋面,雖然不能直接看出 FORGEFIBER 的應用,但鞋面支撐仍不差,原本以為各PE配色針織紋路會不一樣,但後來發現這圖案似乎是固定的,只有顏色上的區別。



FCHWPO 是Faith、Consistency、Hard Work、Pays Off的首字縮寫,與Jaylen Brown本人的 Instagram 帳號相同,最具個人特色的細節。



各材質融匯在這雙鞋子上感覺很迷人,特別要說的是三條線的 Logo 不是一般上漆的塑料片,而是皮質的材料,加上金屬鞋帶頭,相當有質感。



Via 虎撲, 布拉格方程

中足抗扭轉片由上圖半透明不上色的大底看起來比較明顯,直接沿著大底兩側到前掌前緣,給予這雙鞋子如同 Crazy Explosive 一般的穩定性能。只是PE版本的花紋是縱橫錯落的條紋,靈感來自賽隊主場的地板,雖然主場曾經搬遷至現在的TD Garden,但是至今仍保留了部分原始場館的地板,每塊地板顏色、年份都不相同也很有特色,Kobe退休那年也受賽隊致贈一塊地板,其承載之歷史意義是無價的。

P.S. 聯盟中另一個吸睛的地板是布魯克林籃網隊>>>形狀的排列,相當具視覺效果。



調適得宜的 Bounce 中底是這雙鞋子的靈魂。




鞋幫的填充(其實這就是GEOfit包覆系統)算是中等,但還可以更好,原因在下面詳述。



鞋墊上的紋路也是TD Garden的場館地板的紋路,在多次穿著下仍不會脫落,給人一種如染印的感覺,也是相當加分的小細節,彷彿在身穿深色球衣的客場也能踏著如主場一般的地板,期許能打出媲美前人的表現與精彩的比賽。

各角度側面圖





從側面圖看到前掌與後掌上翹弧度比一般鞋子要高,這鞋子並不是完整的接地,像微笑的弧度。



前面圖則是觀察到側邊的弧度,我覺得這個概念滿像不倒翁的,保持了靈活與動態中的穩定。



塑形的中底也讓中底比較好潰縮,但對實際反饋應該沒有太多作用,與朋友請教過後,有可能是adidas刻意為之,讓大家對 bounce留下印象的方式。



後跟的材質柔軟,雖然對實戰沒有太多影響。




可以看到大底部分,半透明的外底略見內部的花紋,十分別緻,經過我自己的比對,這雙外底不是生膠底,反倒比較像 adidas Harden Vol.1 "Dark Ops Xeno"的透明材質,我個人對這個材質滿有信心的,在測試過程中在耐磨與防滑中取得不錯的平衡。(以不會造成不安心的滑動為前提)

補一下單腳重量









實戰分享






以下會分成防側翻、貼地與反應、緩震、包覆及實戰動作分別說明,帶給大家比較全面的評測。




關注我的評論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是我最在乎的評測重點之一。這雙鞋子在測試的一個月中有自我練習、練習賽及全場正式比賽,總時數應該在30~40小時左右,在任何場合防側翻都令人安心。


以他的外側構造來說,有點像是 Anta 要瘋 的味道,中底向下延伸再往外突出,但是延展更多,有趣的是與地面並不是直接接觸,而是帶著弧度。藉著往側面延伸的力量透過設計的弧度卸力,與大底互相搭配,比起 Harden Vol.1 與 Crazy Explosive 2017 ,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這兩雙鞋款你都可以使盡全力側踩,他們也都會給你不必擔心的感受。

一開始穿上去不太習慣,但是後面逐漸能感受弧度設計之用意,而且在前掌處有兩個外突,讓你能在全左/偏左上/偏上都能有不錯的防側翻體驗。防側翻以弧度的方式呈現應該可以追溯自adidas天足系統那時期的鞋款,如果接下來的 BYW X上市,大家不妨去試試看,一開始會覺得不太穩定,但是習慣後你反而會更自在的感覺,就像我說的不倒翁往左推,晃過來反方向反而有驅動的力量。










因為在測試過程中,朋友提到這雙與 adidas Dame 3 的比較,我便把它拿出來穿,一隻鞋一隻腳,在貼地反應上, 兩腳前掌大致相同,Pro Bounce的前後掌高比較一致,所以反應更好一些,符合我喜歡的感受。

在使用小碎步變向或是胯下、轉身動作都滿流暢的,對於喜歡突破的球員或是地板技術流,這雙鞋子能給你的反饋不會讓你失望,還是要再回到各角度側面圖,大底不完全接地與藉由設計之弧度帶動的情況下,啟動似乎能快上那麼一些。








在室內場打球頻率偏多的我,這次也要特別提醒大家,這雙的抓地絕對符合大部分場地的需求,比對一下雖然不是生膠底,但是與Harden Vol.1 "Dark Ops Xeno"感覺相似,連集塵的感覺都一樣,但雖然在室內場打球,有時打完球在大底仍會出現摩擦後產生的細紋或是膠條(見下圖),一開始也滿擔心是不是有耐磨的問題,但後來感覺比較像是一層膜,摩擦掉了之後就很正常了。

在PE版本的大底摩擦力一定與一般版有所不同,雖然沒有實戰過一般版,但是聽朋友所言,一般橡膠的抓地力也不會讓人失望,甚至可能更好。

在一個月的測試中,這雙鞋子在抓地方面沒有讓我擔心,即便是後期在室外乾淨的PU場地也一樣,除非是兩天沒有拖地的室內地板。(但我想沒有人會想在那邊打球)總而言之,在應付一般場地來說,這雙鞋子是不需要擔心的。








前段提到,偏薄的後掌會帶來什麼缺點呢?其中之一就是「可能」不夠厚實的後掌,但我這邊只是說可能,因為要視個人而定,我自己則是覺得這樣的緩震其實夠用,硬是往後跟踩還是能感受的Bounce的回饋,如果有去試穿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在實戰中能感受到最軟的程度大概就是那樣了。

Pro Bounce 對比 Crazy Exposive 的效果如何?如果 Crazy Exposive 是「韌」,Pro Bounce 反饋的速度可能會慢上一點點。我知道強人所難,但是如果希望他是一雙反應為主,緩震只是輔助的鞋款,那就正中紅心。

它稱不上軟,但會讓你覺得有存在感,但我不太確定在大噸位的球員上是否適用,可能反饋疲乏的速度會來得快一些,但是對一般人來說,我認爲他在極軟(10)與偏硬(0)的的光譜上,他大概處在(5)的位置,仔細想他這樣也符合它的定位,給1到5號的球員穿著,有個最大公約數。(可惜Embiid已經離開)



高高躍起,平穩落地,是給這雙鞋子在落地總合表現上最好的註解。








其實講完上面,幾乎就把這雙鞋子所應用的科技都說完了,應該很多人感覺沒什麼或「怎麼就這樣」吧?

最後是內靴 Geofit 結構。照理來說,他會對於「跟腳」有更大的幫助,也確實如此,但我想打一個星號*。(可以先看一下這部影片)看完大家應該都是黑人問號,但若按照字面解釋,那就應該是筒身及跟部周圍的襯墊。

對於腳跟的包覆確實有幫助,但是在繫緊鞋帶後仍會有些的不跟腳情形(終於給我遇到了),但只是些微,並不是無法克服,只要用力繫緊鞋帶,還是完全沒問題的。如果在後跟填充的地方能再再厚實一些(像是Nike Zoom Kobe VII Elite),那就更完美了。

繫緊鞋帶其實有點小麻煩,原因就在這小灰線,其實他是與鞋面完全縫死,沒有伸縮空間,所以能為鞋身前段帶來的進階的包覆感有限,甚至比較吃腳型,拉緊後如果沒有馬上拉下一段鞋帶,會有被鞋面輕微鬆開的情形,但耐心點對付鞋帶仍舊可以克服,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而這邊也想提一下支撐,這是在這雙鞋子上表現滿好的地方,雖然針織鞋面沒辦法完全看出
FORGEFIBER,試著拉扯鞋面,能感受鞋面縫紉及交叉編織過後的強度,確實不同,在防側翻的測試中鞋面也不容易變形,相當優異



整體來說,低筒包覆感不算頂尖,但有一般水準,我相信這個問題在高筒版本會更容易解決。





實戰動作



先說投籃,這也是我在球場上最常做的事情,因為鞋底的反應及貼地感受優異,所以在運球後帶一步投籃,或是三分定點投射都沒有太多負擔,但要跟射手的極致 ASICS Naked EG02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就差在原地起跳前能提供的穩定感。





再來是切入,同樣因為良好的貼地及反應,在剛剛從 Harden Vol.1 與 Crazy Explosive 切換過來的過程,受利於外底的弧度,切入的感受比以往好,那段時期切入次數也變多。而在切入後的墊步與更細微的反應則能更清楚感受,包含最後收球上籃的重踩步伐,能更俐落的完成。







防守不靠天份,只要肯努力就能做好,也是我在實戰動作上最側重的部分,不論是失誤後,衝刺追上前的補防,或是一對一單防,在個人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從衝刺需要的反應到踩防守Crossover腳步需要的即時反向都能讓我游刃有餘,基本上只要能滿足我在防守所需要的各項能力,大部分是抓地、反應的綜合,我都會覺得這鞋子不錯,如果你的打法與我相同,你應該試試這雙鞋子,他就像一個不會背叛你的夥伴。








結論



總結一下這雙鞋子,其實我還是挺喜歡的,很久沒有看到這一雙能與球隊特色結合市售又不算太昂貴的鞋款。雖然不強打科技,但是跟著adidas簽下的一堆年輕有潛力的球員曝光,這次還包括WNBA女性球員呢!

強力放送廣告下不知不覺就埋單了,PE 版球鞋滿足了買不起太貴簽名鞋但是又希望擁有獨特性的人們,如果加上球鞋本身的質量就夠好,那自然能夠吸引不同人買單,想起了以前 Kevin Garnet、Tim Duncan、Gilbert Arenas等人的 Team adidas 同樣是搭配不同位置的球員,以整個團隊的形象行銷的時候。

回到標題,為什麼要用「返璞歸真」的原因是這雙鞋子讓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科技搭載不多的球鞋,但是卻能用設計或是結構面的補強讓一雙球鞋能有更好的表現。因為硬要說這雙鞋子科技含量真的不高,就是一雙有水準的球鞋,在緩震、反應、包覆上都有水準之上的表現,定價又不高讓更多人可以接受,而要讓更多人接受就必須在外型細節多下點功夫,外型這點似乎做到了。

換個角度想,這樣的配置應該對NBA球員沒有太多影響,強到一個程度後,保護靠貼紮,還有神秘的個人訂製鞋墊,剩下來可以玩配色,讓更多球迷選擇穿上與球星相同的配色鞋款,心中滿足,就會不知不覺掏出錢來了。(跟我一樣)

adidas 很久沒有一雙適合且主打各位置球員都能穿的球鞋,去年的Crazy Explosive沒有被強力推送很可惜,希望後續這雙鞋子可以媲美 Nike Hyperdunk 系列,不論你是後衛前鋒甚至中鋒都能一試,雖然 Bounce 有衰退的問題,但我仍舊鼓勵大家去試試看這雙鞋子,能找回過去球鞋簡單但是卻又充實的感受。



有特色

  1. 反應性優秀與貼地感明顯
  2. 適合切入型球員或是重視機動性與快速反應的球員
  3. 鞋面支撐良好
  4. 球員版細節精緻


需注意

  1. 對付鞋帶系統要有耐心,繫緊一步一步來
  2. 可能遇到不跟腳問題
  3. 包覆系統需要調整後才有最佳表現,不是一套就上的類型

adidas Pro Bounce 在NBA例行賽正式開打後一定能看到更多球員版本,讓我們一起期待這批年輕球員與球鞋的表現吧!






 
Last edited:
頂部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