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Chen
Active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14-11-23
- 帖子
- 79
本來想 adidas Harden Vol.1 的販售週期滿長的,有機會在二代上市之前寫一下評論,但最終還是來不及,一定要在下一代上市後才會有新評論。(這也是種特色,但讀者應該都不喜歡看吧xD)
簡單來說,目前在adidas Crazy BYW 上市之前,它會是我這兩年最想備份第三雙的鞋子(目前還沒有任何鞋款達成此紀錄),綜合評價凌駕於 Nike KD9 之上,但我這邊說的是綜合,而不是單一細目的比較。因為在 KD9 的氣墊舒適、緩衝之外,這雙鞋子確有其殺出重圍的特質。
簡單來說這雙鞋子最大的特色標題已經闡釋清楚,「型」、「速」,流線的鞋身搭上大面積的鞋頭覆蓋,不僅提供了保護同時也在視覺效果上搶佔目光;側邊鞋舌的設計也不遑多讓,雖然外表不明顯,但是在實著上貼和腳背幅度,加上內部泡綿,雖然這樣的構造在 adidas Crazylight BOOST 2015 就出現,再度運用的效果就是有感升級,在實戰籃球鞋的設計上打破舊例,名符其實成為了 adidas 口號中的 Creator。
速度方面則是因為他調整得宜的中底厚度,讓你在第一步起步或是任何需要緊急變換步伐的動作都能輕鬆踏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應用在任何方面皆然,球場如戰場的實戰性能需求中更是如此,但這方面見仁見智,至少以我的打法來說很適合。
接下來則是讓這雙鞋子在快中有序的重要關鍵— Outrigger。圖中可以清楚看到防止側翻的側向延伸的部分,比鞋子本體又寬上不少,這也是我本人對這雙鞋子最為讚賞的部分。
簡單看一下各角度的鞋子本體:
本次評論會針對三大主軸及一特別評論講解:
1. 舒適 Comfort(包含前掌裁片、平時穿著及實戰落地感受,裡面也會談到支撐)
2. BOOST 對於這雙鞋子最大的影響及調性適不適合
3. 耐磨及大底抓地性能(Outrigger之於這雙鞋子的重要性)
以下正文開始,
舒適 Comfort
絕大多數購買這雙鞋子的人在做出以下動作時,一定會非常困擾,但同時網路上也給了很多解決方式,包含剪掉一部分裁片(解決方法參見)或是穿著讓它軟化,我個人是選擇第二個方式。
內側黑白連接處內有一個裁片會影響到前掌彎折的感受
我的解決方式是:不斷地穿著,這也是最簡單、硬碰硬的方式。我的想法是既然他也不會硬到像鋼板,那就正面對決吧!初期不要特地彎曲前掌其實都不太會有感受,意即你在平常逛街穿著時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還是會覺得「卡卡」的。
但是到了實戰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絕對有感到讓你知道它的存在「Hey, Bro! I am TOUGH, right?」這時對你來說會比較痛苦,下次你看到穿這雙鞋子球友一直丟外線就別責怪他了,我們需要給他點時間磨合。
但別擔心這段甜蜜的負荷會磨合很久,每次打球兩小時全場(意即非常多的來回跑動
平常熱身前會做 Lounge 就是個一舉兩得的好動作。
接下來是落地感受,這雙鞋子在你做出搶籃板或是後跟落地動作時,幾乎會讓你忘了他的存在,以 KD9 來說,抓下籃板時它會告訴你,「噢,我在這呢!」;Harden 就是會讓你搶到球抓完籃板後衝到前場才感覺「啊,你在這呀!」讓你在自由作出許多動作時能夠不拖泥帶水,充分展現「速度」的需求。
在支撐方面,這雙鞋子在黑色中段到後段的材質硬度是夠的,不會讓你過度滑動,卻同時不會扯後腿。「我很硬吧!」「嗯呀,但真的有點不太舒服。」這種情況完全不會發生!
而後跟足踝處的填充也相當厚實,其實在足踝兩側跟鞋舌內都有海綿填充物,而且透氣程度也都不錯,以下的圖就是側掀式鞋舌、鞋身中段材質與部分填充物的展示。但在我帶著他打球至今約 4 個月左右,有時覺得內側填充的飽滿程度有慢慢減退,但還是不造成有感而顯著的影響就是,這點可能需要注意一下,但純屬正常現象。
尺寸建議拿原尺寸即可。
BOOST
雖全掌 BOOST 已非首見,但是這次的調性相當適合本人使用。在中底的反應上直接對應的就是各種實戰動作的反應。
本人自同脫離大學開始,進攻就不太是我的強項,後撤步、歐洲步等快速運用步伐的動作,在比賽中
比較習慣的動作是快速追防,因為體力很好(意即常常失誤)經常要面對被對方打防守反擊時追防的腳步,如果比較厲害的進攻者就會不時左右變向,這時對你的鞋子就是很大的考驗。能不能追上腳步並比他快上一步,能不能快速反應?勝敗就在一瞬之間。
約13毫米的前掌厚度、24毫米的後掌(含外底),與上一雙個人評價很高的 KD9 相比,前長氣墊 10 毫米相比,更為貼地反饋程度雖不如 Zoom Air 氣墊,但是該有的不會讓你「震腳」的緩衝能力還是有的,這點倒是不用擔心。
雖然講到這邊你會覺得「欸,那這樣 BOOST 沒啥感受!」沒錯,的確可以這樣說,但是看了一下普遍的評測,大家都是對緩衝沒有感覺,但不至於不舒服吧?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對我來說球鞋只要不要震腳、一切好說,
後撤步
歐洲步
防守
切入
切入一步急停跳投
耐磨及大底抓地性能
打球近四個月,因為都在室內球場運動,所以對於耐磨評測上,個人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樣會失準,但根據各鞋評高手的評測,應該就是中等,一週打個一次球,撐個平均 3個月沒有問題。
這次的大底是根據 Harden 本人的壓力及常使用動作精準測量後設計而成,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他的招牌動作—變幻莫測的腳步。
因此這也是這雙鞋值得一提的賣點。我敢說在測試過程中,除了地上有水、滴汗的情形發生,沒有一次、沒有一次、沒有一次讓我跌倒或滑倒。
這邊我想用更實際的數據來展示比較尺寸如下,選手 adidas Harden Vol.1、ASICS Naked EG02、Nike KD9。(點擊可以看到評測)
大底防側翻及穩定部分,外擴的大底對這項功能有非常大的影響。仔細看不管是在同尺寸不同此寸的鞋子中, Harden 的寬度都不輸人。這也造就了它在面對各種變向情境中都能從容面對,這絕對是這雙鞋子隱藏、沒被提到的大優點。
要形容的話,它就是低筒且更穩定、靈活的 ASICS Naked EG02;反應夠優秀但是緩衝不及的 Nike KD9。
再強調一次,這並不是要推坑你去買這雙鞋子,必須審慎評估你的打球習慣,我只是剛剛好遇到了符合習慣的鞋子所以評價很高。相對的,大家評論很好的 adidas Dame 3 我個人就覺得不是那麼好,評價中等而已。
總結
最後,幫大家條列式簡單統整此雙鞋子的評測,順便加上一些要注意的點。
1. 前掌裁片不舒服需要 6-8 小時的穿著馴服。
2. 此雙緩衝不會是有感,但絕對夠用。
3. 外擴的大底會讓這雙鞋子防側翻及穩定變得非常優秀,讓你能適應各種腳步。
4. 但鞋帶的部分建議在蝴蝶結上再綁一次,因為非常容易脫落,或是參考以下綁法:連結。
5. 尺寸選擇原尺寸即可。
最後,二代出來的同時,這雙鞋子近期有價格小漲之勢,但我覺得最終還是可以用 3000左右或以下的價格購入,這個價格已經非常符合他的性能,同時最近也都有打折,看看新出的狗年配色也都有八折優惠。
如果你想體會非緩衝感強烈的 BOOST,及有強烈的變換腳步需求,那你應該會非常適合這雙鞋子。
網誌版:
http://noahchenloveswade.blogspot.tw/2018/02/adidas-harden-vo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