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Chen
Active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14-11-23
- 帖子
- 79
洛克公園,這名號就跟 Michael Jordan 的名字一樣響亮,多少 NBA 球員從紐約球場發跡,如:Kareem Abdul Jabbar、Chris Mullin、Joe Hammond、Pee Wee Kirkland and Connie Hawkins之外,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卻讓人瞠目結舌的球員。
當天早上一早就到這個球場,平日早上沒有人在運動,只有一位滑板小弟拿著洩了氣的籃球胡亂的投,有一搭沒一搭的和另一位朋友聊天。
也許來的真的不是時候,籃球場還是要有籃球,有籃球還是要有人打。
剛舉辦完 NY VS NY 球賽的場地上還有黑橘的代表色,但中場的漆都已經掉的七零八落,站上這個傳奇的球場,竟然覺得有點空虛。
從地鐵站出來,走過長長的天橋才發現公園就在下方,急忙折返,走下又長又陡的樓梯,旁邊的小山坡都是垃圾,這是我幾天來第一次來到 Bronx 紐約的北邊,不敢說有多深刻的體會,但感覺起來就不是太自在,也許是自己打從心底還是有些擔心吧!
因為沒有人想打球,所以就繞著球場拍了幾張照片,然後跟黑人小弟借了球自己開始練投,雖然沒有人一起打是還滿失望的,但在紐約能打上一場球,站上街頭籃球的聖地洛克公園,還是很興奮的。
一邊幻想著,投進的下一球也能在青史留名,畢竟這球場實在太神聖,就只差站上去沒有對它敬個禮。
球場對面的大樓與之相映成趣,倒也成了他的特色。
正準備離開時,遇到社區高中的學生來這邊戶外教學,剛從巴士下來,就是一陣歡呼聲!
「Rocker Park! Let's play BALLLLLLLLLL.」
老師才吩咐完10分鐘後上車,學生們就自己排成一列玩起一對一的車輪戰,而且老師也一起下場打。看得出來他們每個人不論強不強,都要上場秀上一手,更何況有些人還是穿著樂福鞋,一樣打得有模有樣。
有同學在旁邊直播播報賽況,有些人加油,有些人拍照,這些人真的是一顆籃球就很快樂。
這次到洛克公園很可惜沒有跟當地人打上一場球,不過大概也是被扣爆的份,但如果是你應該被扣爆也願意吧,用防守去拼一個尊敬的眼神也好,站上去沒有人想要輸的。
這邊稍微來介紹一下 NY VS NY 賽事吧!
2018 是第二屆賽事,Nike 找了厲害的高中生,在有濃厚街頭籃球文化的幾個球場,展開一系列的比賽,如:Dyckman Park (Washington Heights)、West 4th (East Village Manhattan)、Watson (Bronx)、Lincoln Park (Queens)、Tristate (Harlem) 與 Gersh Park (Brooklyn),最後冠軍賽就在洛克公園。
他們想藉此找回紐約的那種籃球文化,甚至是與社區有強烈連結,比較庶民一點的那種感覺。
觀眾不用買票入場,走進公園就有很棒的球賽可以看,而且是那些眼神閃爍著光芒的高中籃球新星 ,菁英級別的紐約高中生。
當然,Nike 自家的籃球明星們,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共襄盛舉的機會,像是 Ben Simmons、Lamar Odom、Tim Hardaway Jr.、Quinn Cook 及 Kyrie Irving
Nike 在發展草根籃球不遺餘力,就像是前幾年的打出名堂,而 NY VS NY 就像是升級版的打出名堂,在富有籃球底蘊的紐約找到更多籃球明星,並且以更簡單的方式吸引社區民眾、家人一起為他們支持,讓籃球之火不只在熱愛籃球的年輕球員竄燒,而是能延伸到平時不太接觸,但是對社區服有向心力的那群人。
最後用更直接、有力的方式,讓大家喜歡上籃球。
紐約球場何其多,最有文化的就是洛克公園了,如果你們到紐約,千萬要來走跳一趟,可以趁著假日下午或晚上,人比較多的時候坐在觀眾看台上欣賞比賽。
他給我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點是,不論是 West 4th Street 或是洛克公園,他的視覺及球場硬體都很有趣,每一次去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台灣的球場老實說不少,但是每個都長得大同小異,紅綠色的搭配加上白線,大多數公園學校的球場都長這樣,老實說可惜點,如果政府或是學校,可以與一些街頭藝術家或是設計師合作打造一些有視覺衝擊,或是特色的球場那一定很棒,就像台北淡海的藝術球場,這樣的跨界聯名就顯得有創意,反正街頭籃球就是這樣。
盡力展現出自己的特色。
最後,如果要說到繽紛的球場,那可千萬不能錯過下一期的球場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