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當歷代戰靴都穿遍 咖哩迷 MiLton 會如何評價 Curry Flow 10?

MiLton 是編輯部在《勘履鞋評俱樂部》社團裡認識的網友,最初會注意到 MiLton 是他於三年前寫的 Curry 7 評測文,當中還分享了 ClutchFit Drive 及 Curry 1~7 歷代實戰的照片,讓編輯印象極為深刻,因此 登場前夕,我們特別邀請 Curry 1~9 通通都有入手來實戰的 MiLton 參與鞋款測試,而他也相當爽快一口就答應下來,並在這期間密集進行測試,於是有了這篇 Curry 忠實粉絲 (人跟鞋都愛!) 的 Curry Flow 10 鞋評分享。

支持 Curry 和他的鞋是因為「勵志」

「因為他蠻勵志的,從不被看好到一路成長,我跟 Curry 一樣是屬於比較矮小的球員。」

說起開始關注 的原因,MiLton 這麼和我們分享,因為身材相對較矮小,過去在球場報隊時不時就會有陌生人不太想跟自己同隊的經驗,而 Stephen Curry 用球場表現扭轉既定印象的歷程,對 MiLton 來說是莫大的鼓舞,讓他堅信小後衛也能用靈活性、外線以及傳導,在對戰時找到發揮空間,慢慢讓球友改觀。

另一方面,因為不想跟人家撞鞋,又正好當年 Stephen Curry 選擇了在籃球圈還不是超火紅的 ,讓 MiLton 一頭栽進 UA 的世界裡從 ClutchFit Drive 時期開始一路支持,而腳踝受過傷的緣故也習慣佩戴與 Stephen Curry 同款的護具,並會模仿偶像在鞋子上寫 “I Can do all things…” (他說字跡也有特別去臨摹 XD)。從對待籃球的態度到身上的球鞋、裝備,都盡可能想更貼近偶像的 MiLton,對於 Curry Flow 10 又是怎麼看的呢?

以下心得分享將會以四個重點來切入,分別是 UA Flow 科技的「緩震回饋」與「抓地力」,還有 UA Warp 2.0 面料的「支撐包覆」,以及對 Curry Flow 8~10 一路演進的觀察,來聊聊 UA Flow 科技進駐 Curry 系列作之後帶來的改變。

UA Flow 的存在感從「大腿」說起

這幾年一路穿過來,MiLton 對於改用 UA Flow 中底科技的腳感給予高度肯定,緩震能力還有潰縮後的回彈效果都明顯大幅提升,他說可以理解因為 Stephen Curry 打法關係,所以簽名鞋調性普遍偏靈活、著重場地感,而有了 UA Flow 科技的挹注可說在緩震保護和靈敏度之間找到極佳的平衡,有慢跑鞋一般的舒適,又具備應付籃球運動的強度。

他進一步說到,以往打完兩小時的全場 5 對 5,大腿多半會很痠,但這兩年穿搭載 UA Flow 的球鞋之後,確實有明顯感覺到肌肉沒這麼疲勞,「7 代用 HOVR + Micro G 已經是很好穿,那 8 代開始終於不再是用愛緩震了」MiLton 半開玩笑地說道,現在不只對 Stephen Curry 有愛,UA Flow 也收服了他的心。

從 Curry Flow 9 到 Curry Flow 10 乍看似乎沒有太多變化,但就像 Stephen Curry 臻至頂尖的身手依然追求好還要更好,球鞋科技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持續雕琢細節是 投注心力的地方,MiLton 觀察到 Curry Flow 10 前掌與後跟揚起的幅度都更高,跑動之間或是瞬間啟動的當下能更流暢,再多一分威脅。

UA Flow 的抓地力從「表面」研究起

兩年前橫空出世的 UA Flow 科技堪稱 Under Armour 近來一大躍進,因為這塊材料不僅提高了緩震回饋的上限,抓地力一流也是其巨大優勢,讓中底、外底可以直接一塊搞定,不需要用橡膠材質來止滑,Curry Flow 10 依然展現了強大抓地能耐,如果是初次接觸到 UA Flow 鞋款的朋友,甚至可能會需要去適應一下煞停時近乎「黏附在地板上」那種的感覺。

既然是優勢,當然也被保留延續並找尋可優化的點,過去幾周 MiLton 把 9 代、10 代交替著穿就發現,Curry Flow 10 外底表面有類似砂紙的細微顆粒,相比以往沾黏灰塵後抓地力明顯下滑的情況,這一代即使髒了防滑也比之前好,推測是跟表面顆粒增加摩擦係數有關。

另一方面,UA Flow 材質用於戶外場地的消耗較快,一直是部份球友抱持觀望的原因,但目前看下來 UA 在抓地力和耐用性之間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取捨,變成是偏室內場地導向的鞋款,這點或許就讓市場成績去說話了。至於未來是否針對戶外族群打造不同版本還有待觀察,例如 MiLton 就提出「或許可以有純 Flow 版本跟一般橡膠版本提供選擇」的想像。

UA Warp 2.0 的改變從「版型」看起

Curry Flow 10 鞋身以 UA Warp 2.0 為主架構第一眼感覺是沒那麼「薄可透色」了,實際穿上則是楦頭做得再變寬了一些,內襯材質也比較舒服。整體來說,UA Warp 2.0 面料的密度更高,左右橫移的支撐性足夠穩定且牢固,透氣度方便,與 9 代差不多、比 8 代要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鞋墊表面有印刷圖案,球襪可能要選擇較止滑的款式,MiLton 前前後後試了六款不同的襪子,像當天他是穿 Curry 6 時期 UA x Stance 聯名的款式。

由於佩戴護具的關係,MiLton 對鞋後跟 TPU 支撐片的感受不大,測試期間有試著脫掉護具來體驗看看,他表示鞋帶綁緊腳踝不會有空洞感,另外鞋舌有一定的厚度,鞋帶不會壓腳背。但是腳跟鎖定感就沒這麼完美,稍稍會有不跟腳的情況,但這點就因人而異,正好我們家總編在拍訪當天也穿 Curry Flow 10,並無掉腳跟的問題。

本來擔心鞋帶扣會不會造成壓迫感?實測後發現沒有產生影響,一方面其擺放位置避開了彎折熱點,另外鞋帶扣材質本身帶點軟度,消除了疑慮。

連著三代的「Flow 系咖哩」有什麼不同?

Curry 簽名鞋一連三代都離不開 UA Flow 科技,除了反映出 Stephen Curry 對這項材料的肯定 (當初就是因為他的要求,促使 UA 率先應用於籃球鞋上而非跑鞋),對於設計團隊來說某種程度也是個考驗,同樣的架構如何優化調整,才能既讓代言球員本人滿意,又讓消費者使用有感?

首先鞋身是較大的轉變,從 8 代針織材料與皮革的雙重奏,到 9、10 代導入 UA Warp 面料科技,MiLton 說改用 UA Warp 之後變得輕薄但貼合度、強度更高,改善 8 代鞋頭較硬會讓大拇指瘀青的狀況,另外透氣度也有感提升 (球襪變得乾爽,代表濕氣能更快排出);再來 UA Flow 也透過密度調整找尋更適宜的彈性,MiLton 覺得 10 代踩起來回彈感受在三款之中是最佳。

實戰之外,打球前後的穿脫體驗也讓 MiLton 對 8~10 代的改變有額外心得,他指出 8 代鞋舌與後跟都有拉環,但 9 代取消了後跟拉環,特別是有護具的狀態之下要套進鞋子裡變得蠻吃力,可以發現 10 代又把拉環給放回去了,前後一拉撐開鞋口就能輕鬆上腳,這點要給大拇指!

心得總結

拍訪當天 MiLton 一直很擔心自己的感想回饋會不會讓沒穿過 Curry 鞋的朋友無法想像,沒有帶入感,畢竟自己長期著用這個系列,多少會有比較意味。對此他補充道,其實 Curry 系列現今的方向很明確,契合 Stephen Curry 大量跑動和變向的需求,輕量、側向穩定、抓地力好是必要條件,UA Flow 的加入則提高了緩震能耐,可以想像穿著在球場奔跑好比是跑鞋那般輕巧。Curry Flow 10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磨得更利,包括鞋面強度、中底調性還有細節工藝 (側面立體 LOGO 十分細緻)…等等。

「我覺得它 (Curry 鞋) 技術已經很成熟,就像 iPhone 每年都出可是不會每一代都有重大突破,但就是從細節去做。沒有最好的球鞋,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球鞋。」MiLton 說。

值得推薦

  • UA Flow 受力後的回饋感韌彈不軟塌,腳感輕快
  • 抓地力極佳,有灰塵狀況下還能保有一定水準
  • 鞋面貼合度高、側向穩固無虞

需要注意

  • 外底在室外場地的消耗程度
  • 鞋墊材質部份襪款可能會滑動
  • 楦頭稍寬,建議原尺寸或小半號

延伸閱讀
復刻生涯經典同時放眼未來 / 用四件事開始認識 Curry Flow 10
不同世代的頂尖交鋒 / 蔣淯安、陳將双帶著 Curry 新鞋碰頭 場面居然有點感性?
八年、四冠、十一雙簽名鞋 / Stephen Curry 與他的 UA 戰靴幹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