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現場 / 關於我十年沒穿 adidas 然後初試 Trae Young 2 的這檔事

幾天前,勘履編輯部受邀參加新聞盃友誼賽,對於近半年沒碰的我來說,無疑是種挑戰,但這趟活動的主要目的並非球賽,而是在於能夠提前體驗全新鞋款 2。這雙設計給亞特蘭大新鷹王的第二代簽名戰靴,早在 8 月初就已有外流照曝光於網路上,整體的設計思路與一代相同,襪套式鞋身加上 Lightstrike 中底以及後掌 BOOST,但鞋面材質卻更換為更加柔軟的 Primeknit 編織面料,讓沒體驗過 Trae Young 1 的編輯迫不及待想上腳實戰看看。

一進到會場,印入眼簾的是滿滿一排的 ,難掩興奮之情,趕緊拿起新鞋研究一番,並與勘履編輯部好友們一同交流交流,討論這次 Trae Young 2 與前代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本次友誼賽分成兩隊進型 PK,一隊是來自新聞界的籃記聯隊,另一隊則是愛鞋成癡的鞋頭聯隊,當天並無額外的產品介紹或是品牌活動,真的是場純粹的籃球友誼賽,眼看時間差不多,大夥兒就換上裝備開始為接下來的比賽熱熱身子,看著滿場的 Trae Young 2 跑來跑去 (還同一個配色) 其實頗為有趣。接著就是重頭戲的到來,哨聲一下,比賽開始,然後過了 40 分鐘,比賽結束 (這樣會不會太敷衍),畢竟大家點進這篇文章應該都是為了 Trae Young 2 的實戰初評,編輯直接跳到重點應該不為過吧 (笑)。

adidas Trae Young 2 初測心得

回想編輯上一雙 adidas 籃球鞋,要追朔到國二時買的 adizero Shadow,將近十年左右沒上腳 adidas 籃球鞋,自然是對這次 Trae Young 2 有所期待,而它的實戰表現確實也沒讓我失望。先說說 adidas 祖傳不跟腳的問題,在這雙鞋上並沒有發生,後跟厚實的內襯填充牢牢鎖定雙腳,雖然鞋內空間有先偏長,但也不會因此產生滑動。Primeknit 鞋面看似單薄,其實下方還有一層額外材質,以此增加鞋面強度。

鞋帶孔與前作相比雖然增加了好幾個,個人卻覺得效用不大,與 Trae Young 先前的愛用戰靴 N3XT L3V3L 相同,單靠鞋面其實就能提供良好的包覆性。Trae Young 2 鞋內長度偏長,但因為編織襪套以及後跟填充的因素,整場球打下來雙腳也不會於鞋內滑動。防側翻可說是這雙鞋的強項,由正上方俯視可看見中底處的外擴,Lightstrike 與中足 TORSION 穩定片皆有做上翻設計,左右橫移完全沒問題。

中底緩震科技延續一代的設定,前腳掌 Lightstrike 提供快速的反應性與貼地感,後掌 BOOST 在落地時給予良好的緩震感。前掌啟動十分迅速,採用中足落地的跑法,整體的過度感也相當平順,但若是後跟落地接續前掌啟動,腳感就會產生明顯的落差。Trae Young 2 的前掌外底刻紋改為大面積的同心圓,人字紋則是加在了左右兩側,後掌則與前作類似,整場比賽下來就算沒有特別拍掉鞋底灰塵也能牢抓地面,沒有任何打滑的現象,對於抓地力表現是十分滿意。

我不是那個天選之腳

優點講完後,接下來就進入編輯認為比較可惜的地方,Trae Young 2 先前已在中國搶先發售,許多鞋評提到的問題不外乎就是挑腳型、襪套式鞋身難以套入等問題,這也讓腳掌偏寬且高腳背的編輯有點擔心,果不其然,從一開始的穿脫上就費了不少心力,雖然鞋面是由 Primeknit 打造,但鞋口處的延展空間有限,編輯硬塞硬擠好不容易才套上,而正當我以為雨過天晴,能好好享受 Trae Young 2 的強大包覆時,卻逐漸感受到腳踝前方一陣疼痛,研究一下發現是鞋領前方的拉環處過於勒腳,當時有考慮過更換尺寸的問題,但由於原尺寸的長度已經偏長,因此也打消了這個念頭,想試試看穿久之後會不會有所改善,而直到球賽結束,鞋領前端依舊勒腳,將襪子脫下發現腳上已有勒痕,因此建議高腳背的朋友在購買前一定要先試穿;至於腳板正常或偏寬,且腳背厚度正常的朋友,挑選原尺寸完全沒問題。

值得推薦

  • 給予腳及與踝部的優異包覆性、鎖定感,這次很跟腳!
  • Lightstrike、BOOST 各據前後掌,打出輕快又有勁的綿密連擊。
  • 左右橫移的防護、抓地力皆十分俐落,不拖泥帶水。

需要注意

  • 襪套式鞋領包覆感極強,有可能讓腳背產生壓迫感,同時版型偏長,建議試穿抓到合適尺寸。
  • 鞋面前半段由於內裏有一層較硬的材料,新鞋剛穿彎折時有異物感,馴開後會漸漸消失。

adidas Trae Young 2
臺灣定價:4,090 元
上市日期:尚待臺灣 adidas 公布

《文內部分照片特別感謝大漢整合行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