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HOKA Carbon X 3 安靜平順 有如電動跑車的加速力!

碳板鞋是籠罩各大跑道的一股風潮,不管什麼季節,碳板鞋的普及率已經深入各類型跑友之間;照各大品牌推出這等級跑鞋的時序排列, 非常早就加入戰局,在2019年 第一代 HOKA Carbon X 的推出,2021 年的 HOKA Carbon X 2 之後,如今我們迎來三代目 HOKA 的問世,在變與不變之間,可以說更確立了 HOKA Carbon X 系列的家族調性。

測試者簡介
身高 175cm
體重 67kg
全馬成績 3:45

對我來說 HOKA 一直是很「做自己」的一個品牌,從 2009 年創辦時的厚底鞋到這雙碳板鞋的改版,明顯感受到 HOKA 品牌走自己的路的堅持;這雙以「碳」為名,HOKA Carbon X 3 是品牌的「碳板鞋」的第三代繼續改良新世代跑鞋的技術,跑起來的步態平順、落地腳步聲非常安靜,那種無聲加速的感覺像極了在街頭遇見的電動跑車!

回想起上腳前的第一印象,Carbon X 3 最先讓人注意到的是編織鞋面,前二代的工程網布真的非常的薄,雖然實際穿著帶動中大底沒問題,但三代的鞋面感覺更順勢而為,編織材料比之前幾代的工程網布得更有層次,與 HOKA Carbon 家一直很強勢的中大底搭配,豐富的鞋面結構讓整體感覺更均衡了。

拿到鞋之後,我陸陸續續在公園還有河濱進行包含 TEMPO RUN 跟 LSD 的課表,大部分的速度在 5:50~6:30(min per km) 左右,TEMPO 的情況則是 4:40(min per km) 持續約一公里的距離,休息之後再循環的課表;這幾次累積總計約三十公里的測試,在這些不同速度下,HOKA Carbon X 3 的表現相當都相當安靜順「腳」,跑友甚至多問了一下你今天腳步聲特別輕喔!趁著新鞋登場,趕緊來跟大家聊聊穿著 HOKA Carbon X 3 的心得。


鞋面

編織鞋面在舒適度方面有先天的優勢之外,視覺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很多跑鞋是以工程網布或是 mono 紗製作,見到編織材料用 HOKA Carbon X 3 這雙專業跑鞋身上,豐富的工藝感個人是看得蠻開心的!藉由電腦程式的輔助,精密地調整紗線在每個節點上的交錯方式,帶來所需要的性能也創造視覺特色。鞋身內側粉紅色區域還有外緣的下半部,都是以類似鰓狀的條紋結構編織而成,透明的尼龍繩跟不透明的織線交錯,打造獨特的深淺層次。

這雙鞋的鞋面,可以分成鞋身與鞋舌兩大部分。在傳統「鞋舌」的這個區塊以具有延展效果的編織材料製作,穿上時的感覺跟穿襪子差不多,拉環與後跟一拉,腳很容易就可以穿進鞋裡,後跟內側有兩塊突起的填充設計,相較於環繞的設計,HOKA Carbon X 3 後跟填充左右分開的方式是我比較喜歡的設計,閃開阿基里斯腱而從兩方穩固後腳跟,在跑步過程裡較不會產生腳跟滑動的體感。

鞋舌以外的編織材料十分柔軟且大部分不具延展性,對東方腳型的我來說,Carbon X 3 的鞋身中段拉緊鞋帶可以有很強烈的包覆感,中段相當穩固且腳掌不會滑動;值得注意的是,Carbon X 2 的鞋帶橫跨鞋舌七次,而 Carbon X 3 只跨越了五次,鞋帶覆蓋的範圍也是往後了一些,加上整個楦頭的調整,所以前掌空間就比較多。

我個人腳型算是東方人裡頭偏瘦長,腳背也不算厚的那一群,前兩代 Carbon X 的楦型比較扁,幾乎是貼著我的腳掌弧線;這次 Carbon X 3 在腳趾所提供的空間比前兩代大,我個人的體驗是可以原尺寸然後稍微拉緊鞋帶,就有不錯的包覆性,跟前幾代相比,對厚腳背較為友善了。


中底

HOKA 的 Profly X 中底是屬於反應明快(較韌)的發泡材質,與 HOKA Clifton 或 Bondi 系列軟彈的感覺蠻不同,在跑完二十公里後,覺得 Profly X 有變軟一些,但仍是支撐感為主的中底,Profly X 跑起來的軟硬程度大約落在 Nike React(較軟) 與 UnderArmour Flow(較硬)之間。

而 HOKA 品牌引以為傲的 Metarocker 結構用物理術語來說的話,就是在相對平整的足跟差之下,藉由支點的建立而創造滾動感;講白話點,就是做個弧狀的外底,讓跑者腳掌落地就像在坐進搖搖椅!後跟落地時,自然而然往前掌擺盪,Carbon X 的碳纖維板給我的感覺,就是強化了這個體感!

以 HOKA Carbon X 一代的碳板形狀作為參考,整塊碳板平整落於腳下,與 Nike Vaporfly 系列前低後高的觀念大異其趣,隔壁棚 Asics Metaspeed 為了步幅型與步頻型不同跑者需求所設計的碳板鞋 Sky 與 Edge,這些鞋的碳板的傾斜幅度都各不相同。而 HOKA Carbon X 3 的碳板位置有點接近步頻型 Edge 鞋款的設計但在這幾雙碳板鞋之中,他的碳板結構最為平坦,似乎也因此底定了獨樹一格的跑感。

跑鞋推進感的主要原因,是前低後高形狀的碳板搭配壓縮幅度大的中底(如 Vaporfly);HOKA Carbon X 3 的碳板傾斜弧度較小、中底壓縮幅度也較小,主要給我的體感就不是「推進感」,更多的是隨身體重心變化而產生的加速,穿上 HOKA Carbon X 3 會順著你身體的重量轉移,落腳 -> 前傾 -> 提腿 的週期之中,我覺得我觸地時間縮短,步頻穩定持續。


大底

樣子不起眼 但耐磨與抓地力都不可低估

乍看之下 HOKA Carbon X 3 的大底跟前一代同樣使用含碳的EVA材料製作,我也曾經對這樣的材料在路跑上的耐用度存疑,但必中這是雙真對五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而設計的跑鞋,以我 Carbon X 2 陸陸續續跑了幾十公里的狀況來看,要把這個厚度的大底磨穿,你得要跑得相當認真才行。

抓地力足以應付絕大多數情況,天氣好的時候沒有問題之外,落地聲音也非常的小;而這陣子台北連續濕雨這麼多天,本次測試有遇到幾次下雨,但仔細回想在繞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人行道,或是跑經磁磚地的印象之中,沒有驚險意外發生。這個大底雖然看似刻痕不明顯,但是接觸面積相當大,幾乎是整個鞋底去吃住地面,反而避免了刻紋沒抓住就GG的慘況出現。


HOKA Carbon X 3 評測總結

有碳板 但不是一般的碳板鞋

「順腳」應該是我對 Carbon X 這系列三雙鞋款共通的印象,他的碳纖維板強化了滾動跑法的效率,像是顆飽滿富彈性的輪胎持續轉著,讓人感覺可以在更長的距離之中維持定速前進;強力推進 或是 Q彈 或許是市面上對碳板鞋的期待,但不是我會用來形容 HOKA Carbon X 鞋款的用語,這幾次跑下來,HOKA Carbon X 3 一如所料地,跟前幾代一樣在地面上安靜運作,跑著跑著會不知不覺地心平氣和起來。

HOKA Carbon X 3 的結構是前掌 27mm / 後跟 32mm 帶來了 5mm 的前後掌落差(drop),其他碳板鞋的設定如 Nike Alphafly(4mm)、Asics MetaSpeed Sky(5mm)、Nike Vaporfly(7mm)、Asics Metaspeed Edge(8mm)、NewBalance Fuelcell RC Elite V2(8mm) 的前後掌落差各異,再加上每雙鞋子不同設定的碳板形狀,Carbon X 在這些碳板鞋之中,我的個人穿著體驗是最為溫馴的一雙,但若換個角度想,你也可以說他是跑起來最不激昂的一雙碳板跑鞋。

在長距離的腳步交換過程裡,我們需要的是激情鼓舞或是按表操課,這就看自己的選擇,Carbon X 3 在我訓練的過程中,即使是跑進四分速,依然就像電動方程式賽車(Forumla E)一樣,很快,但沒有呼嘯而過的打算!

這三雙 HOKA Carbon X 基本理念接近,在鞋面或是中底都有陸續微調,鞋面以 Carbon X 一代最貼,Carbon X 3 寬容度最高,Carbon X 一代上翹的角度最高,二三代則差不多。楦頭則是一代最窄、二代最寬,三代又收回來一些。

外觀上二三代的中大底看似一致,但實際比較過後,蠻確定三代的中底是全新開模,即使長得有夠像。舉例來說,二代足尖末端的大底就明顯往內翹,三代的足尖則是垂直向上,也因此保留了較多腳趾的空間;中底實際跑起來的,三雙鞋款的「回彈感」相差不多,三代或許稍微比前兩雙都稍微彈了一些,但材質本身我覺得相差不大。


從一代到這雙,對 Carbon X 的體驗一直算是不錯,即使外觀有不少變化,腳感給人一種不慍不火不躁進的定速感,他的確是雙可以跑完長程甚至是超長程距離的鞋子,但是否適合用來挑戰個人最佳成績之用,我覺得有討論的空間。若是對於課表或是賽事的目標,希望自己能安安靜靜、一帆風順地跑完全程,Carbon X 是值得推薦的跑伴。

值得推薦

  • 五分速左右的跑者各種訓練使用
  • 整體配重均衡 長時間穿著不疲累
  • 極為安靜的落地腳步

必須注意

  • 鞋帶組數較少的一體式鞋身 太瘦的腳型可能會有鞋面楦頭太寬鬆的問題
  • 速度低於七分速時 後跟上翹的形狀會產生遲滯感
  • 偏硬的回饋感 落地腳感偏踏實而非緩衝型跑鞋

 

HOKA Carbon X 3

定價:NT$ 5,980

HOKA 官方FB

HOKA 官方IG

更多產品介紹

ISPO+官方網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