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 小夫 鞋評 / 輕型火箭 361° PACER ST

筆者裝備中擁有 3 雙 361° 的穩定、支撐型鞋款,對於 361° 相似系列的品質可說是很有信心,但卻一直沒機會試穿他的輕量鞋款,或許是老天聽到我心裡的聲音,這次讓我有機會測試 361° 的輕量鞋款 – PACER ST!說實話,我蠻期待的!

外型設計

打開鞋盒看到 PACER ST,耶~好亮的顏色,因為已經很久沒看到螢光綠為主的鞋款了,這個開箱見面確實讓筆者印象深刻。再仔細看看 PACER ST 的外型,會發現…

不論從上面、側面、後面欣賞 PACER ST,都覺得像一雙足球鞋,流線而修長,而在白色中底的造型部分,則是讓筆者特別欣賞的,側視波浪狀的弧線搭配有如大理石山壁般充滿力道的刻痕,讓整個外型在流線外,也加入了力量的視覺感。採用無縫線及無接合處的科技網布,提升服貼度的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重量,再搭配大量多種尺寸的透氣孔讓 PACER ST 看起來相當清爽,而在鞋身後半段,則將品牌 logo 與鞋面用多重線條呈現,營造出殘影般的速度感。

在視覺比例上,PACER ST 入腳處的部分顯得比較大,換句話說是「開的比較多」,第一時間判斷,因為是為了讓腳踝有比較好的靈活度,並保留給配速較快時腳踝的前傾空間。

鞋身結構

有別於之前體驗過的 361° 穩定、支撐鞋款,結構較為繁複,PACER ST 結構明顯較為簡單,重點如下。

  • Fitz-Rite midfoot 中足支撐系統:這在筆者上一雙體驗的 SPIRE 4 也有相同的結構,看來這可能會是 361° 之後的主力科技。他是一種把支撐結構做於鞋身內層的技術,在不影響外觀下保持結構支撐性和保護力,而且不用受限於要整合品牌 logo 外型和結構需求的考量。
  • Pressure Free Tongue 無重力鞋舌:為了達到鞋款的輕量需求,鞋舌做的相當輕薄,讓跑者的腳背可以簡單、舒適的被包覆住。在鞋舌的手指抓取處有做塑形設計,增加跑者接觸、移動鞋舌時的掌握度。

中底組合

PACER ST 的中底部分,以 361° 的招牌科技為 QU!KFOAM 主體,再針對輕量緩震鞋款的使用特性,做厚度、比例上的調整。

  • QU!KFOAM:361° 招牌緩震科技,比傳統 EVA 多出 30% 的能量回饋,主要負責衝擊吸收的任務。
  • QU!K SPRING+:新推出的中底科技,361° 表示該款材質較 Lite EVA 多出 13% 回彈率,而且具有快速反應的特性。
  • QDP 快速動力效能系統:由 3 種不同材質所組合成的堆疊配置,也就是鞋墊 + 上述兩種中底材質。在不同材質作用和跑者動作力學下,將衝擊力吸收轉,再轉化成為回彈推進力的效能。
  • 前掌 ESS 片配置:這一部分其實是在官方網站的資料中提及,因為在外型看不出來 (不能把鞋子切開~XD),但稍微研究了一下,應該是一種類似於 TPU 的塑料材質,這種材質具有良好曲折反撥特性,可以協同跑步的本體動能與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增加腳步推進力。

鞋底配置

鞋底部分,筆者認為是在精簡重量和保持舒適度的方向下,儘量減少繁複的科技,以必要的配置為主,搭載了 Flex 4Foot 前掌易驅式推進系統 + 後跟壓力釋放窗。PACER ST 的鞋底線條相對簡單,並採取粗大的溝槽設計,此設計也給了鞋底較多彎曲空間。其中,有一條跟後跟壓力釋放窗連結的縱向中線溝槽,讓跑者足部落地時能藉由材質潰縮和結構方向將壓力釋放,發揮避震效果與力學引導作用。

實際跑感

鞋測的訓練狀況大致如下(6 次):
地點:校園 200m PU 操場 / 配速:5:00~5:30 / 內容:配速跑 / 里程:8K / 次數:4 次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外圍 / 配速:4:00 / 內容:800M 間歇,間停休 3 分鐘/ 里程:6.4K / 次數:1 次
地點:福和橋柏油路 / 配速:4:50 / 內容:節奏跑 / 里程:15K / 次數:1 次

實測分析-推薦點

第一、貼地靈活
如果有一個從 1~10 分來表示鞋底由薄至厚的量表,那 PACER ST 應該是 4.99 分吧 (笑),為什麼是 4.99 分呢?當你實際練跑時,你會覺得它鞋底確實偏薄,但又能感受由材質緩衝與結構潰縮的保護力,不會讓你馬上接收到來自地面的衝擊,卻又能感受到真實的路感。真實的路感會讓你對於腳底動態、肌肉回饋有更高的掌握度。

而當你想加速時,PACER ST 也可以很快的回應雙腳,跟上你的腳步,即使在 PU 跑道上,都不會產生拖泥帶水的狀況,反應相當靈活 (跑速度課表時,這方面的表現相對重要)。

第二、輕盈安心
從拿到 PACER ST 開始,你就能知道它是一雙輕量鞋款 (單腳 264 克),實際跑起來,確實沒有太明顯的重量,但鞋子也不是說輕就好,而是要輕的正好。PACER ST 給筆者的腳感是「嗯,是輕的~但也是安心的」(筆者有時對於輕量的鞋子會有種保護、支撐不夠的疑慮)。應該說 PACER ST 在輕量化的方向下,該有的避震、保護還是具備的,並沒有因為追求輕量而失去其它的重要功能。筆者當時要穿 PACER ST 去 4:45 跑 15K 柏油路時,原本還有點擔心,但跑完覺得「OK 的嘛~」(笑)

實測分析-考量點

第一、支撐性
PACER ST 的中除了採用緩震材質和前掌的 ESS 片外,並沒有其他的鞋身結構 (例如 TPU 放射片、玻纖支架等),因為如此,加上輕量而精簡材料的設計,PACER ST 的抗扭轉、鞋身支撐性偏弱。跑步距離較短時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跑超過 10K 以上時,慢慢的會發現你的腳掌/足弓需要多用一些力保持穩定和彈性,如果距離更長,肌肉相對就要辛苦些。

這對於本身肌力足夠,或是沒有把 PACER ST 當作長距離鞋款的人來說,問題較小,但如果不是上述對象,可能要評估一下你的腳掌/足弓是否準備好了?

第二、鞋帶
這部分,其實很簡單,就是筆者覺得鞋帶有點不好抓(太薄、太軟),而且如果綁單個蝴蝶結的話容易掉。雖然這是屬於可以手動解決 (特殊綁法/打兩個結) 的問題,但有時又覺得,要重綁或脫鞋時還是有點麻煩…

整體歸納

在筆者心中,361-PACER ST 適合做為 10~15K 左右的訓練鞋款,兼具輕量、保護、舒適,不論是慢跑、間歇、配速或競賽,它能滿足你對一雙輕量好鞋的期待。但如果你的跑步距離會超過 21K 或是本身很要求支撐性 (或扁平足) 的跑者,除了考量自身的肌力是否足夠外,最好實際到門市試穿一下PACER ST,感受一下這雙鞋支撐性。

另外,筆者屬於中等身材 (180cm/72kg),如果是較為壯碩的跑者們,也建議直接穿著試走看看,因為筆者推測 PACER ST 的輕薄中底和簡單支撐在面對這類型跑者時可能會比較吃力。要設計這種全能鞋款本身就是個挑戰,因為必須顧及很多要件和狀況,但全能跑鞋又是大眾跑者所想擁有的。入手鞋款前,試想你會把 PACER ST 當做哪一種訓練夥伴?定位對了,相信會合作愉快~不然,只好主人多出力一點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