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這件事 /

紐約很複雜 世界最大的馬拉松可以很簡單

約馬拉松行程結束,準備搭上深夜班機回台灣,托神速安檢的福,還有足足兩個小時才需要去登機,我可以盡量慢慢吃慢慢寫。但是馬拉松也可以這樣子慢慢跑的嗎?在來程的《八百萬種走法》書裡讀到,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哥拉治市有一場 Mayor’s Midnight Sun Marathon 半夜太陽馬拉松賽,選在極區的永晝時節舉辦這種讓一群人跑上26.2英里路的活動,也許因為太陽神主動加班的精神感召,這場比賽的關門時間被設定在額外寬裕的八個半小時,吸引了因為夠悠閒而報名的跑者們;相較之下,十一月第一個週日結束的紐約馬拉松步伐有輕鬆也有緊湊,這場世界最大規模的馬拉松賽事理論上的關門時間是六個半小時,若是被分配在第四波從紐約史坦頓島出發(整個比賽總計有51,276人參加分成四個波段出發,你不會想要五萬多人同時擠上任何一座橋或馬路),理論上最晚大概是下午六點會結束紐約馬拉松這天的活動。

但事情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單純。

一整天東奔西走地取材,稍微休息之後,我拿著相機在夜晚的時代廣場閒晃,想要透過鏡頭多少感(ㄒㄧ ㄢˋ)受(ㄇㄨ ˋ)一下獲得完賽獎牌的跑者們的心情,渾然不知同一時刻居然仍有人在進行著自己的馬拉松;今年的紐約馬拉松,最後跨過比賽終點的 final finisher 是 Hartman Janelle,她花了十小時五十七分五十六秒在晚上十點過後跑完26.2英里,這成績想當然耳沒有辦法取得正式完賽資格,卻是件一輩子難忘的紀錄。

2018年11月4日晚上的時代廣場周圍充滿著慶功氛圍,完賽的跑者們毫不客氣地掛著獎牌出門閒逛,事實上,這已經成了紐約馬拉松的傳統,你可以在這個週日晚上甚至週一都見到,在餐館、計程車或是電梯裡,四處都可以頻頻聽見「Congrats」的祝賀聲。

花了十個小時完賽的 Hartman Janelle 在過去五年以來,持續以志工的身份參加紐約馬拉松(還有各種NYRR紐約路跑協會的活動),每年她都待在紐約馬拉松的終點線旁,協助著跑者跑完最後那一段被形容成「好像永遠跑不完」的緩上坡,今年則是 Hartman 第一次以跑者身份參加全程馬拉松,「我不是習慣早起的人,但是每當紐約馬拉松舉辦時,-我總是三四點就起床出門準備幫忙」她說「當天黑之後,我會等到每個跑者都得到協助之後才離開,我希望人們也可以這樣幫助我。

在中央公園的終點線歡迎 final finisher 的人是執掌紐約馬拉松十八年的 Peter Ciaccia,這位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再經過這些年的經營,打造出這個最具國際化也是許多人眼中最成功的一個國際賽事,這樣一場有五萬多人同時分佈在全長四十二公里的馬路上的一場比賽,你不需要豐富的活動經驗也能夠想像舉辦這場馬拉松的難度之高。

紐約路跑協會總裁 Peter Ciaccia 在終點線歡迎 final finishers Janelle Hartman 完成馬拉松賽事

Five boroughs,
26.2 miles,
51,000 runners,
2.5 million spectators,
48 years

from NYPD Twitter

由紐約警方 NYPD 官方 Twitter 所發出的這則留言具體而微地表現了他們在11/4當天所負責勤務的難度,在這個擁有多元種族所在的紐約裡舉辦的馬拉松自然而然地也充滿了各種元素,地理方面,你可以穿越紐約五大區 — Manhattan, Stanten Island, Brooklyn, Queens 與 Bronx,一路上見到標語、國旗,聽到銅管、搖滾或是電音DJ的加油歌曲,或甚至就是路邊陌生人的一句 “Looking Good” 都足以讓人鼓起勇氣繼續邁出下一步。

成績方面,你可以見到兩小時六分完賽的神人,也有花上十二個小時推著輪椅完賽的 David Fraser(他罹患小兒麻痺症患者)或是拄著拐杖為了募款而跑的 Hannah Gavois(她為了抵抗性侵攻擊而受傷半身不遂),還有因為各種故事而加入這次馬拉松活動的二十六位 Team #MovedMe 跑者們,而賽事本身更有來自一百五十個國家(也就是不同背景)的參賽選手;從各種角度來看這場紐約馬拉松活動,都是足以讓人頭皮發麻的複雜賽事。但換個角度想,這比賽的本質卻又那麼單純。

你一步一步跨出去向前,就對了。

除了少數如橋樑等等只限於跑者進入的地區之外,整個賽道觸目所及都是滿滿的人潮,若非親身參賽或是來加油,你很難相信這整座城市為了紐約馬拉松所動員之多,改變之大;彷彿是一夜之間就讓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個以運動為主題的嘉年華會。不管認識與否,路邊舉牌加油的人們會喊著你胸前的名字為你打氣,路上的跑者不論來歷,今天大家一起跑步,一起完賽。

It Will Energize You

It Will Move You

20181104-newyork-marathon-runners3-L1030332

It Will Celebrate You

簡單與複雜之間,紐約馬拉松的「多元」與「平衡」是相當關鍵的兩個要素,這次的紐約馬拉松再次創下了世界紀錄,以52,818名完賽人數打破自己在2016年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多人完賽的馬拉松賽事,多元的城市加上來自全世界150個國家的跑者,讓原本已擁有豐富面貌的紐約城市變得更為多采多姿,連樹葉的顏色也因為入秋時節的關係,顏色多了起來,每天早上天還沒亮(雖然說紐約大概八點才天亮),就見到許多跑者在街道上往中央公園跑去,小編自己也跑了兩天,若是用誇張一點的話,我可以說中央公園更是漂亮到讓人幾乎難以專心跑步的程度。

紐約馬拉松或許沒有豪華的跑者禮物或是豐盛的沿路補給,但是在讓跑者與加油團充分「享受」跑步的樂趣這件事上是花了相當大的功夫;整個活動早在正式開跑前兩日(星期五)就已經開始,以四國語言(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與法國,沒有英語)進行的賽道介紹在 New Balance 與 NYRR 合作的 NYRR RUNCENTER 內舉辦,週五當晚更是進行了盛大的跑者活動,由大會主席親自站在終點線擊掌歡迎來自各國的跑者進場,壓軸的是施放長度不輸跨年晚會的盛大煙火秀,以此展開這一個週末的精彩活動。

整個紐約馬拉松充滿了豐富的體驗,是你上網無法感受到的部分(如果你在看文章的話,那就是你現在在做的事),我們很難告訴你整個紐約馬拉松博覽會的會場有多大,就像你沒有辦法知道在 NEW BALANCE 的互動體驗區中,與陌生人交換親筆寫下「What You Want To Hear」心聲的海報是什麼感覺(你寫下一張,抽走一張),一邊報到一邊聽著加油的鈴聲從四處傳來,活動也許複雜,但卻不會讓人急迫,即使是比賽當天,紐約的地鐵也不比上班時的內湖線擁擠。

20181103-newyork-marathon-city-landscape-L1000362

離行前,問了老紐約人覺得紐約馬拉松對這裡的影響有多大?他想了想,回了我說「對交通影響很大(笑)」,的確,除了從白天開始封了五座橋進行比賽之外,其實從前一天就開始陸陸續續在中央公園有進行封街的動作,你從天沒亮就可以聽到喇叭聲在飯店周遭此起彼落,在複雜的紐約市裡頭舉辦全世界最大的馬拉松比賽,「平衡」是相當關鍵的要素,腳步之間若沒能抓到那個竅門,難免感覺顛簸,但若是能夠保持平衡,你可以堅持相當長一段路,相當久的一段時間。

在過去三十一年間,Tim Stoenner 在他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自宅前舉辦了加油派對,一開始只是想幫妻子 Kathy Urbina 在經過家前轉角時加油打氣,沒想到這三十一個年頭持續下來,每年在這邊已經成了大家默契中的馬拉松舞池。

我們渴望簡單、平衡的日子,返程登機時,我領了份華爾街日報,發現他們用了三倍於紐約馬拉松報導篇幅的份量在一件「慢跑謀殺案」上頭,資訊太多的現在我們已經很難說什麼對錯,馬拉松對於許多人(包含我)來說都還是難以理解的一項運動,但或許也是我們想太多。

複雜與單純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平衡。這是一條不止四十二公里的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