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 Under Armour 籃球鞋,大多數人直接聯想到的應該是 Stephen Curry,雖然在籃球鞋這塊起步得的較晚,不過在招牌緩震科技 Charged Cushioning 推出之前,另一獨門 Micro G 緩震科技其實已經發展且應用的相當成熟,是 Under Armour 的代表性緩震技術。而從初代 3ZER0 承襲 Curry 3 底盤結構問世,到今年推出 SC 3ZER0 II 後代表已從正代獨立出來自成一個系列,筆者是球鞋愛好者,對於新上市或新科技的鞋款總是興致高昂躍躍欲試,因此這雙新系列的鞋款怎麼能放過是吧?所以誕生了這篇鞋評,跟大家分享一下 SC 3ZER0 II 實著感受,其實筆者比較偏好貼地型戰靴,絕對不是因為切入快的像閃電,而是有些歲數了若中底過軟太沉腳步會跟不上 (苦笑),不過以雙層中底科技為主打的 SC 3ZER0 II 卻讓我驚豔,究竟如何接著看下去吧!
測試者基本資料
身高體重:168CM / 74KG
鞋款尺寸:US10
打球習慣:多為空手跑位接應出手
測試場地:三重市民運動中心室內球場
外型第一印象
有別於 Curry 3ZER0 外型源自於 3 代(當時諜照曝光後還一度被認為是 3.5),SC 3ZER0 II 雖然跳脫出 Curry 5 的設計框架,但仍保有源自於 5 代「化圓為方」的主題,一個低筒一個高筒有不同風格的選擇。
實戰感受我們一一說明白
什麼叫黏在你腳上 SC 3Zer0 II 就是!
Under Armour Curry 系列的球鞋一直都有不錯的包覆性,這次 SC 3ZER0 II 鞋身是由 Maxprene 面料與網布所組成,Maxprene 面料摸起來是相當的厚實而且硬挺,鞋頭外側可以看到源自於 5 代「化圓為方」的立體壓紋,鞋舌的半內靴式內裡具有相當的彈性,看似很窄的鞋口其實相當容易穿脫,內裡腳踝處有填充物加厚,提升了腳踝保護性。
SC 3ZER0 II 內、外側都是不同於一般鞋款的鞋帶孔設計,能確實有效的把鞋面往腳面拉緊,鞋帶繫緊後雙腳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適或壓迫感,讓你怎麼動鞋子都是牢牢地黏在腳上!整體表現出相當優秀的包覆性,同時亦具備了良好的穿著舒適感,優秀。
唯一可惜了點就是圓鞋帶容易掉,不過綁上雙結即可解決。尺寸挑選上筆者覺得版型正常,如果想體驗極致包覆感的可以再試試小半號 (笑)。
打完球不痠不痛的避震配置
多數人對於 Under Armour 籃球鞋的緩震,還是處在比較硬朗、反應性直接的印象,SC 3ZER0 II 這次搭載了 Micro G + Charged Cushioning 雙層中底科技,再加上 EVA 鞋墊,比起過往較於直接的緩震感提升了不少,雖然腳感依然是較為貼地,但在兩個小時全場來回衝刺攻防,或是爭搶籃板的反覆起跳落地,都能感受到比起以往更為提升的緩震保護,兩個小時結束後並沒有感覺到腳底板的痠麻或是膝蓋任何的不適,這讓筆者相當肯定這次更為出色的緩震調校,因為筆者較偏好比較直接的腳感,絕對不是因為速度快,而是年紀大速度慢…所以較不喜歡偏軟會拖慢防守腳步的感覺,SC 3ZER0 II 在反應性跟避震的拿捏蠻均衡,加分。
抓地力比想像中更好
在多向紋路的鞋底設計,同樣會發現來自於 5 代的設計主軸「化圓為方」,用力摩擦地板,雖然沒有很暴力的尖銳聲響,抓地力卻讓人相當滿意,穩穩把雙腳停在地板上,在測試大約8個小時中沒有發生過打滑或是側滑。不管是防守的螃蟹步側滑,或是快攻回防轉身的衝刺急停,都能及時從鞋底回饋你所想執行的動作。
結構與用料相輔相成
當然除了良好的抓地力之外,也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鞋面強度及支撐性,整體才能夠相輔相成,鞋底可視的 TPU 穩定片,確實提升了鞋子抗扭轉的支撐強度,鞋子本身的重心較低,具備了相當良好的場地感,Maxprene 面料讓整體的鞋面支撐在高強度的行進停止中不會產生太多的形變,都讓鞋底本來不錯的抓地力可以再讓人更加滿意,不錯。
心得小結
有別於正代每次發售的大肆宣傳,SC 3ZER0 II 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關注,但鞋子的整體表現卻是相當讓人驚豔的,如果說正代是為了 Stephen Curry 的需求所設計,那麼相信 3ZER0 系列會更貼近且適合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性能走向及價格區間上,兩個系列之間在一代開始有更顯著的差異化,而且筆者認為 SC 3ZER0 II 可是擁有不輸給高價鞋款的表現,蠻推薦大家可以試試。
同場加映 – 林北要買鞋 好康活動
點進影片依照活動辦法按讚分享,你就有機會抽中 Under Armour SC 3ZER0 II 穿上場去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