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評 / ASICS GELHOOP V 10 實戰體驗分享

即便工作已經每天與鞋為伍,但放假有空我仍然時常往鞋店跑,實鞋魅力我想大概是網路永遠無法取代的體驗吧。記得是 4 月某個周末,原本只打算要試穿 HyperGEL-KENZEN,就在準備離開之時看見另一座展示櫃上與 GELBURST 22 相鄰的 ,中底 ‘FlyteFoam' 字樣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目前市場上配備有 FlyteFoam 科技的款式以跑鞋居多 (MetaRunDynaFlyteGEL-Kayano 25 等等),心裡想著「FlyteFoam 用來打球不曉得如何?」於是有了這次評測計畫,以下就來看看它的實戰表現如何。

FlyteFoam 科技的球場初體驗

2015 年發表以來 FlyteFoam 已經很普遍應用於 跑鞋產品中,至於籃球鞋上的表現呢?中底用手按壓就明顯有潰縮現象,實際運動時吸震能力也足夠到位,編輯 170 公分 / 70 公斤左右的體型穿起來並無衝擊力直達腳掌的生硬感,而身體力量下壓時腳掌並不會下沉而是被穩穩承托,FlyteFoam 配上 SpevaFoam 的組合與其說它 Q 彈或柔軟,倒不如用「韌」來形容或許更貼切 (一直讓我想到宵夜吃的牛筋),整體而言 GELHOOP V 10 雖然側重避震大於反應,但中底適當厚度仍然為前掌營造出一定程度的場地感,個人以跳投、空切為主的打法來說場上作業如魚得水,不多不少恰恰好。

鞋面包覆及支撐

鞋身以皮革、網面及塑料塗層所組成,全新狀態上腳唯有鞋頭皮革會需要一陣子軟開,兩、三場磨合之後彎曲度就不成問題了。鞋後跟的硬度推測應該有支撐結構嵌在內層提供穩定之用,由於 GELHOOP V 10 並非襪套或一體式內靴設計,會建議把鞋帶繫到最高孔讓鞋領、鞋舌緊密收合貼著腳踝四周,曾經有試過鬆掉一個鞋帶孔,實測下來包覆度有著顯著差異,這部分大家可以自行評估取捨。

出乎意料的透氣表現

必須說穿下場之前對於其透氣性是有點擔心的,畢竟鞋身區域大多被皮革及塑料塗層給覆蓋,原本預想這可能會是 GELHOOP V 10 表現稍弱的一環,但事實證明多慮了,入手以來室內、外球場皆曾穿去征戰過,尤其室外三次都是 31、32 度左右的氣溫頂著大太陽全場來回跑動,不過並沒有想把鞋脫掉給腳涼快一下的悶熱感,每回都打到收球才鬆開鞋帶,這點我想給予高度評價。

能有如此表現編輯認為幾個地方是關鍵,首先外底在中足位置開了洞,拔出鞋墊甚至發現兩塊鏤空區域深度直達鞋內 (只有一層網布覆蓋著),加上鞋墊也佈滿大大小小的開孔,跑動過程中腳掌觸地同時把熱氣釋放出去,不會一直積聚在足底而產生不適,簡單又有效果;搞定底盤散熱措施,ASICS 也在鞋頭施以穿孔處理、並用網眼布料打造鞋舌,促進空氣流通。

外底抓地力與穩固

GELHOOP V 10 外底刻痕有許多章魚足般的圓心狀設計,直線衝刺跑動時感覺有吸附於地面,轉向流暢度也在水準之上,動作之間的轉承俐落乾脆,中段硬質結構則是穩定一大功臣,整個底盤有它坐鎮來達到均衡穩固,位置偏向中後方避開指頭與腳掌連接的彎曲處,因此並無影響流暢度。但實戰過程中曾有幾次橫向移動煞車時沒有及時停住,而且室外、室內都曾發生類似情況,或許也有可能是鞋底清潔度所致 (當時連打兩天沒有特別清理),對於側向急煞表現會是我接下來持續觀察的重點。

總結

對想要嘗試 FlyteFoam 科技的朋友們來說 GELHOOP V 10 無疑是跑步以外的另一個機會,裝載在籃球鞋上對於雙腳保護有很大幫助,緩衝能力與穩定感都繳出亮眼表現,同時它還具備輕質特性,單次 2-3 小時穿著下來可以說完全沒有受到重量的困擾,整體均衡度對應到其定價個人認為是很值得推薦的。在版型方面我選擇一般楦頭、原尺寸,搭配後襪穿上後前緣以及大拇指、小指兩側還有些許空隙,因為自己偏好留點空間所以理論上選小半號應該也是可以的,甚至腳型較寬的話 ASICS 也有引進 Wide 版本可選擇,想入手還是親自試穿最為準確 (店點資訊可見品牌官網)。GELHOOP V 10 是我自己的第一款 ASICS 籃球鞋,但應該可以肯定會有購入下一雙的計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