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By registering with us, you'll be able to discuss, share and private message with other members of our community.

SignUp Now!

天足先行:adidas Crazy BYW

NoahChen

Active Member
註冊日期
2014-11-23
帖子
77




adidas Crazy BYW 沒意外,今年大概會紅,網路上也陸續看到幾個新配色出現。過年去了一趟日本,架上還有這雙,想都沒想就帶回家了。

這雙最大的賣點就是打著繼承 Feet Your Wear 而來的 Boost Your Wear 天足系統,而關於這個科技的部分承襲與沿革,我覺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
勘履2011年的文章;另一部分是,分離式的 Boost,究竟能帶來什麼感覺呢?

當相信像我這年紀的人(25歲前後),應該都未曾感受天足初上市時的震撼,有也是那復刻但卻只承皮不承骨的鞋款。

開宗明義地說了,前陣子看了 Brandon Ingram 和 Nick Young 都穿上 BYW X 上場之後,就下定決心要購入了,購入之後也決定「下場」玩真的。

文中會提到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這些細節大家不妨留心中做個提醒,等實戰版本大量上市,我們再來看看這雙鞋子合不合格。

以下鞋子的缺點都是可預期的,這也不是一個好示範,但純就是因為我自己很想試試看 Boost 加上天足,但又沒錢買 900 雙的 BYW X。

目前這雙鞋子還沒有人切開過,所以也不能論斷他的中底結構如何。不過就休閒款式來說,造型確實獨樹一格。




雖然是休閒板,從中底延伸上來的鞋帶固定環就薄弱不少,但是應該是壓在中底穩定片上與鞋底之間,不用擔心會太快斷掉。跟之前球員實著的款式相比,大概就是戰車跟腳踏車的差別。



但是鞋面材質兼具網布與 Primknit編織,就透氣來說沒問題。


Via: Nice Kicks





鞋子後跟往後垂放的設計是跟實戰版本最不相同的一點。


中足的抗扭轉穩定片,沒有意外就只是一片簡單的塑料版,我看到這邊鬆了一口氣,要拿來打打球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這裡可以看出整雙鞋面更細緻的編織差異。


經典的天足 Logo

接下來要來到這雙鞋子最吸引人的地方,大底構造。



從上圖可以看出,分為三個部位,大拇指蹠骨處特地獨立出一塊。其餘四個拇指與後跟又是另外的構造。

從足底支撐點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他這樣設計的原因,分別是蹠骨內外兩側及後跟,三段的鞋底紋路又各有不同。



大拇指處的像是壓力分布圖一樣切割,但實際上休閒版應該是外觀好看居多。(雖然你看不到)




另一側是誇張的W型紋路,鏤空的構造下方就是 Boost 中底。




最後是後跟,挖空的部位可以很明顯看到內側的 BOOST 。經實際按壓測試,也的確有其實際功用,按壓回饋很明顯。



外底就直接黏在中底的 Boost 上,但依照實著後的體驗,與 Ultra Boost 應該相同只用薄薄一層鞋墊隔開,因此腳底的感真的非常明顯,此外,這雙鞋子的 Boost 也分身多職,同時有作為支稱與緩衝之用,因為那薄薄一層鞋面實在不甚可靠。



這邊我認為他的防側翻也有一定水準,不過以籃球鞋的標準來看,中間偏下,待會會在後面詳細說明。(不過請有認知,它本來就不是籃球鞋)





鞋底的部分就用這兩張照片緬懷,因為我實戰一次過後,就通通不見了,非常乾淨。

四面一覽:










前後兩面的圖片來看,與地面接觸的部分有個弧面向上,你看不出明顯的 outrigger,與穿著過20年前天足的網友們討教後,那向上延伸的弧度某部分取代了 outrigger,用更自然的足態取而代之,反而減輕了腳踝的負擔,等待實戰版本大量評測後,有更多專業的評測家能夠分享。


開箱結束,要開始摧殘這雙鞋子了。



-----實戰警告------


實戰:



先用一張比較可怕的圖嚇嚇大家。

不過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為它就是一雙休閒版的鞋子,沒有 Outrigger 及實戰的支撐配置還沒有整個翻過去已經是萬幸。

在多次嘗試中,最多就是連內側大底都微微跑起來,但就是不會翻過去,這對實戰來說,會不會有這麼高強度的側跑,我個人覺得還好,應該再打打三打三還能夠應付,全場五打五的話,我測試一下再跟大家報告。

不然你看看 Snoop 打明星賽場外的比賽實著菲董的 BYW 就知道了,但是不知道這雙鞋子有沒有在鞋面內部藏招。
影片連結


Via adidas

菲董這雙鞋面材質又與實戰與休閒板不同,可喜的是他的大底與休閒版本類似都是沒有外包覆版本,還是有些參考價值。


Via Nice kicks

Via adidas

這邊看到實戰版本其實跟 Harden Vol.1 一樣,用一層軟塑料包覆起來,讓 Boost 不會形變太多,也起到一定支撐的效果。

這點我們可以看看實戰鞋出來會怎麼樣了,大家可以先把這篇當一個提醒,如果到時候實戰版本一上,也確實有做到這幾點,應該就沒問題了。


接下來就著重說明,鞋底的部分。


Heel To Toe:


這雙鞋子本身在穿進去之後,前後掌差就很明顯,沒有搭配太多科技,就是一雙單純透過腳底仿生設計的鞋底搭配調適得宜的 Boost。估計從腳底鞋墊中底到外底中間都沒藏太多東西,就是直球對決。

因此當我意識性以腳跟著地的動作測試,結果是沒有太多好的回饋,這裡不是說他震腳,而是不會感受到像 Nike KD9 那樣柔軟的轉換。但也絕非到不順暢,就是非常一般。

但這邊想提到 adidas 古早的科技 FORMOTION™ 以後腳跟落地時,有時的確能感受到 Boost 把你往前帶送的感覺。(見影片)


video_object.png


我想這就是分離式 Boost 的特色之一,雖然還不是非常明顯,但我覺得這會是一個非常直得觀察的點,各分離區塊會如何因應你的雙腳動能轉換。





前掌突破:


雖然他是一雙休閒鞋款,但在前掌的厚薄卻很適宜,很適合切入,但你一定覺得生活鞋款跟我說切入,切豆腐還比較快。但你想想,如果快這一步,或許你能比鄰居更快一步起跑追逐睡過頭趕不上的垃圾車(?)






下面的圖會很明顯看到我說的分離式 Boost 的運作,不把整塊 Boost 綁在一起,你可以更精準的掌握個區塊變化,相對來說他會變得比較不穩定,也就是說,沒有適當額外的穩定結構,如實戰版本的外包覆的話,走路起來會很舒服,但是打球就不是太妥當。

這麼說好了,你穿著更軟更穩定一點點點的 Nike Free打球。

但這不是不好,反而我因此更期待這雙鞋子在實戰版本能帶給我怎麼驚艷感。 能夠在天足加入穩定、緩衝,全新感受的分離式 Boost 及復刻的天足系統,怎麼想都令人流口水。






投籃穩定:


這邊不用多說,因為部分會牽扯到 Heel To Toe 的轉換,但總的來說,中規中矩。





跳躍落地:

有了 Boost 加持後,對於緩衝的要求,我們自然要更高。確實像我前面所說,完全不會感到震腳。不算太好,也沒有太差,就是能夠符合最低打球需求的鞋款。






結論:


可能有人看到這邊會想吐血,把這種鞋子拿來打球,看了都心碎,但就當作 BYW X 的前哨戰了,我最後可以大膽的說我一定會購入 BYW X 在穿過休閒版的 BYW 之後,對性能的期待更高了。

這邊簡單總結有趣且可以觀察的點。

1.
天足不知道,但是穿進去,因為中底的鞋墊上的弧度會隨著部位不同。所以他不會一穿上就非常舒適,我個人反而在中足穩定片的外側,感到不舒服,穿了一天才適應。

2. 分離式 Boost 要如何搭配天足,現有階段穩定性的需求明顯不夠。(對了這雙鞋沒有後跟杯狀的穩定片喔,一 點 都 沒 有。)

3.
側向穩定該如何克服,沒有 outrigger 的情況下要用什麼方法讓步態更自然,更符合球場上瞬息萬變的情勢。

4. 鞋面看起來並不會差太多,但是如何讓他更強韌。突破時的形變更少,值得觀察,會加上內襯還是在編織鞋面層上加上其他材質補強呢?

5. 平時打球沒有問題,筆者的習慣是投籃居多,防守腳步為次之要求,還是可以打三打三之類的歡樂場,但建議
換鞋帶,因為太細了,如果換成 Nike KD 10 那種粗鞋帶我想包覆感應該能微弱提升(信心感 +1)





最後向大家拜個晚年,元宵節還沒到鞋子先進了三雙,應該是個不錯的開始吧。


我們一起期待天足加上 Boost 的逆襲吧,如果調適得宜,
帶來下一波籃球鞋旋風絕對是可以預料的。




原文連結:
http://noahchenloveswade.blogspot.tw/2018/02/adidas-crazy-byw.html



 
Last edited:
頂部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