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就先安心一半的保護
Under Armour Drive 4 複合鞋帶與結構提供完整支撐與包覆

Drive 系列初代是 Stephen Curry 擁有簽名鞋前的主力戰靴,當時嶄新 ClutchFit 科技加上球星代言使其成為 UA Basketball 重要一子,而轉眼來到第 4 代相信勘履者們從鞋名 Drive 4 大概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全新一代告別 ClutchFit 時代迎來重大變革,捨棄原本招牌之決定絕對可謂大膽,這也讓人對 Drive 4 抱持更深期待與好奇,接觸到本尊後確實也帶給我深刻印象,厚實樣貌下藏著細膩考量。

開始往下看之前,不妨先透過我們先前製作的短片快速認識 Drive 4 的幾個特點,接著來對它有更進一步瞭解。

外剛內柔的巧妙結構

常說 Under Armour 是深諳質料的箇中強手,但綜觀今年 Curry 3Zer0、訓練鞋 SpeedForm AMP 2.0 甚至是 3D 列印鞋 ArchiTech Futurist,會發現品牌在結構處理上的嘗試也沒有少。由非對稱線條勾勒出 Drive 4,透過質料拼接加上鞋帶穿針引線整合出紮實身型,單單試套就已經有足夠安心的包覆程度,尤其外側前端兩孔鞋帶環直接設置在強化織物上,拉緊後側向給予腳背的支撐很有感,場上攻防時扮演強而有力的後盾。

就像是披掛著護甲般,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楚看到,鞋身表面大部分由強韌織物擔綱支柱,不過基底其實是偏軟的填充面料,減輕可能產生之壓迫,外剛內柔的思維讓 Drive 4 在舒適感與保護強度間取得平衡,重量方面即便稱不上羽量級,但約 385g 左右的體型也不算太大負擔。

鞋舌連接處位置大約是在由前數過來的第三對鞋帶孔,說起來算是半內靴設計,不太會有左右偏移的惱人情況,同時也沒有像襪套鞋口套入時要費一些力,這點就實戰來說無疑是加分的。

筒身部分連同鞋舌非常紮實 (可見上方影片約 00:09 處鳥瞰的角度), Drive 4 透過加厚填充處理與外露支架帶給踝部全面性的穩固,不過要注意環狀支架是否會壓迫到踝骨,針對這點建議各位試穿時務必留心感受;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忠於厚實包覆感的人,那麼 Drive 4 會是近期值得納進考慮的新同學,當然,在層層堆疊下透氣表現可預見會是比較弱的一環,這方面就端視個人偏好了。

延續 Micro G 好評 提供有力奧援

有別於 2、3 代把 Micro G 與 Charged Cushioning 做混合應用,這回重返由 Micro G 主導的局面,據官方資料顯示其位置落在後跟,搭配 EVA 發泡中底支架 (有著一定厚度的鞋墊亦同),Micro G 一直以來就是給人剛剛好、稱職發揮的印象,Dive 4 的腳感平穩而沒有想像中貼地生硬。

中底已經是偏厚情況下,針對前段外側設置了四條溝槽,同時大底前掌有類似階梯般的橫向凹痕設計,若你在文章開頭時有看完影片就會知道前掌其實很容易拗折,提升了彎曲靈活度;全腳掌紋路由人字型提供抓力地表現,而且深度還不淺,相信 Drive 4 會是一雙耐操夥伴。

Under Armour Drive 4
上市日期:已於臺灣 Under Armour 指定店點登場
官方定價:4,4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