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享 / Nike Air Foamposite One 背後的設計故事

時光飛逝,一轉眼 要過 20 歲生日了,1997 年誕生的它是球鞋史上相當有份量的一雙作品,鞋身源自甲蟲類腹部與太陽眼鏡盒的無孔洞設計是為經典,問世之時無論製作技術的突破或者定價 (美金 180 元) 也都豎立下了一個新里程碑。

隨著 20 週年紀念 OG 版的藍色太空鞋要再次發售之際,最近 也和我們分享關於 Air Foamposite One 的設計故事。一切的開始要源自於主設計師 Eric Avar 的一個想法:「如果把腳直接浸泡在液態材料裡,使它直接吸附著足部成型,如此的鞋款足以用來打籃球嗎?」於是他與組員們開始致力於實踐這個靈感。

Eric Avar 所提出之想法在當時是非常創新的,製鞋行業裡沒有人使用過這種方式,因此也給 Nike 帶來極大的挑戰,Eric Avar 以及他的團隊在當時的鞋類創新總監 Jeff Johnson 的指導下,歷經將近四年的努力終於在 1997 年實踐了這個目標。Nike 與韓國 Daewoo 汽車公司合作研發出被稱為 Foamposite 的發泡材質,並且透過澆鑄成型的方式製作鞋身,據悉當年的用以製造的模具造價高達美金 75 萬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 Air Foamposite One OG 定價為如此高了。

說到 Air Foamposite One 肯定不少人會馬上想到 Penny Hardaway,但其實當年可不是一開始便設定好要由他來代言 (後來第一個穿 Air Foamposite One 上球場的人也不是他,而是在念大學的 Mike Bibby)。之所以會成為他的戰靴,Eric Avar 表示是有一次與 Penny 討論未來產品走向的會議中,他帶了一整袋的樣品鞋要給他參考,其中 Air Foamposite One 是袋子裡被放在最底層的一雙,沒想到 Penny 瞄到後立即表示希望這雙「概念鞋」可以作為他的最新戰靴,於是太空鞋就這麼與 Penny 結下了緣份。

趁著這次機會,Nike 也公開了當年打樣過程中的一些 Sample 鞋,像是後跟繡著 Nike 標誌而非 1 Cent Logo 的版本,還有採用可見式 Max Air 的款式,著實讓人大開眼界。而最終拍板定案的配置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使用全腳掌 Zoom Air 氣墊並且再於後跟加上一片 Zoom Air 變成雙層的配置,即便是以今日的標準來看也絕對夠格稱得上豪華。

最後,包括小編在內相信應該有不少勘履者期待臺灣能盡快有發售消息公開吧?未來如果有進一步資訊我們也會再分享於站內上市速報給大家。

圖片來源:Nik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