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享 / 專訪 Crazylight Boost 2015 設計師 Robbie Fuller

自 2011 年, 發表 Crazylight 開始,這系列鞋款就變成該品牌對於籃球鞋的的追求新方向,也令許多對頂級籃球鞋的有所期待的球員,有了新的希望。

在突破各家鞋廠對於球鞋重量的限制之後,首次將重量降到 10 盎司以下的 9.8 盎司 (單腳約 277.7 克)。無疑地,對於球鞋界是重大進步,這歸功於在 SprintWeb 鞋面與 SprintFrame 底盤的調整,對於第一個產品的完成,他們滿心歡喜,但是在往後第二、第三代的調整卻找不到其他能如第一代般,一推出就打破大家眼鏡的新意。

但是在 2015 年,推出 Crazylight Boost 2015 之後,他們又重新找回了如四年前帶給大家的感覺,此外他們也對實戰需求及美感上有了更大進步。鞋面上使用了 Primeknit ,讓靈活度及外觀的設計有了更多彈性,另外對於去年首次推出的 Boost 後掌配置也有所改進,更加舒適也提供更好保護。為了對 Crazylight Boost 2015 有更多了解,我們找上了從 2011 就著手設計、規劃此系列的設計師 Robbie Fuller,請他談談有關這雙鞋子的更多細節。

(訪問者為 Nice Kicks 總監 Nick DePaula,受訪者為 Robbie Fuller。)

從一開始的設計,你們設法減少鞋款的重量,並將重量降低到前所未見的地步,但是看來近年你們也有所調整,可以談談這些改變嗎?

確實,在一開始我們醉心於追求輕量上的巔峰,但隨著新技術不斷開發與應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新科技提供了更好的穿著體驗,即便不是最輕的重量,但它給予了更好的支撐與回饋。John Wall 曾說過,「這不是一味追求『輕』,而是重新把鞋款定位在一個『正確』的重量上。」我想這就是這次鞋款與先前最大不同。而在最新的 Crazylight Boost 2015 中,已經結合 Primeknit 提供的輕量與舒適感,並在 Boost 上有所調整,這仍代表著與先前 Crazylight 系列所追求的目標一致,但我們能持續往更好境界邁進,希望將 Boost 能提供的能量回饋最大化。

針對去年 Crazylight 系列的改進,這次的鞋款似乎將 Boost 在後掌運用更加徹底,今年除了後跟可見的 boost 設計,也有延伸出到跟部的保護系統,你可以談談這兩者的不同嗎?

2014 年的版本,我們的確在保護跟部的部分暴露了太多缺點,但是它仍提供了我們想要大家看到的緩衝方式,雖然那是我們夢想的設計但同樣暴露了不足之處,但我們確實想過在這部分提出改進。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今年鞋款上,我們就改進了這部分,我們增強了 Boost,也在鞋子的耐磨方面下了苦工,很開心今年的版本有了很大進步,我也很興奮,因為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

這雙鞋已經上市一陣子,我也常聽到許多人網友反應,「為什麼 adidas 不把 Boost 加在前掌而堅持放在後掌?」我與他們有相同疑問,但這問題是否也反映了你們在前掌嵌入 Boost 上有困難?

這可以從兩方面回應,一是我們想保護 Boost 的穿著體驗,如果他不能表現得像是穿上 UltraBoost 或 Pure Boost 一樣,然我們寧可暫時不用。在 Boost 的測試上,我們下了很大苦功,這項科技的反應建立在有力量給 Boost 衝擊之下,但同樣的 Boost 也需要有能量釋放或是額外延展的體積,在測試之下,我們還沒找到最佳解決辦法所以我們選擇著重在後跟上。在著地之際,你可以感受力量的回饋,並藉由跑動向前的力量,將能量帶到前腳掌,這是目前我們覺得在現行狀況之下,最好的解決方案。另外我們也知道前掌在籃球運動中非常重要,在 70% 的時間,球員都仰賴前掌快速反應。如果你再次審視這雙鞋子,你應該可以發現這次我們在前掌使用的 adiPrene+ 配置已經比先前更軟了,我們當然希望在前後掌之間有更好的能量轉換,讓這雙鞋子感覺像是整個系統同步運作,而不是有著差異甚大的不舒適感。在這項科技上,我們還有更好的運用空間,但我們也知道不是「多」就好,不需要在球鞋足弓運用 Boost 科技,太有彈性也會造成不舒適感,我們現在也會觀望、吸收網友們給的意見,然後改進。( 笑 )

在設計這雙鞋你們是否會參考球員的想法呢?因為在設計這雙鞋子的時候你們好像曾經參考高中球員的意見,希望這款鞋子盡量簡單、輕然後更舒適,讓人更容易駕馭這雙鞋款。

當然得參考!所以我們在測試鞋子的過程中,去了一趟德州,造訪許多高中及大學。有趣的是,當我們說完「你們現在可以選擇你們想要的鞋子並且體驗看看。」這雙鞋子總是乏人問津,然後被孤單的放在一旁,像舞會沒人邀請共舞的人一樣。我想人們在穿著品味上,這些年不斷改變,未來也將如此,流行也會遞嬗,鞋款的流行趨勢也一樣,但我想說的是「流行來來去去,但在球場上勝利永遠第一。」當你穿上這雙鞋,你就會感覺到那種「贏球」的預感,Jeff Teague 說過,「穿上這雙鞋子的瞬間,我就可以立即上場。」一般人無法體會提供如頂尖運動員的強度,這也是 Primeknit 能提供的包覆感,所以我們也必須參考,在結構、配置上都需要準確考量,因為頂尖運動員不會改變,他們永遠是那少數的 10% ,需要在每一次推進,感知到細微如每一個腳指頭的用力,才能每一次都有最好的表現。

提到 Primeknit 的運用,原先前將三層複合材質結合在同一層中有很大不同,還有第一雙亮相的 Crazylight Boost 2015 藍色的使用概念、你能談談這差異及製作方法嗎?

要完成這雙鞋,你得回到學校去重新學習 ( 笑 ),這是一個全新的製作工法,「一個形狀應該是如何產生?」要從這種簡單問題重新思考。新的鞋面再也不用任何分割,它是一個整體,讓能量能不間斷從 A 傳遞到 B 不受干擾,這就需求就有賴這種新鞋面提供。而你談到的藍色鞋子,其實他不全然是藍色啦!其實是七種不同藍色的線頭,提供了更多混色的可能性。這對我來說很特別,因為你可以看到新科技在不同運動中的運用,看看我們如何運用 Primeknit 在 Ultra Boost 上,兩者全然不同。

在 Ultra Boost 上,可能大多數運用的是往前推動的力量,不過在籃球運動中,力量可能來自四面八方,在針織技術上,你們要怎麼改變讓他適用在籃球運動上呢?

對於籃球運動,Primeknit 能讓雙腳能感受更強的包覆感,也藉由不同鞋面區域的設計得到更好的支撐。對於籃球員需要的力量更強,身體也要越強壯也好,我們也必須將這兩項因素同時考慮進來,其實 Primeknit 不薄,這些織線將能更有效地分散腳上的壓力,也具一定強度能支撐籃球選手的力量。在 Primeknit 的背面還有一層加強的織料,這增強了面料強度,在腳背及側邊同時也提供支撐及透氣性。不只關於透氣性或是大家看到的,則能藉由不同結構改變提供更大程度的透氣與支撐。

這是在連球鞋中第一雙運用 Primeknit 科技的鞋款,你們會繼續使用,然後讓它更出色並且在這領域中更有影響力嗎?

在前幾代鞋款中多使用網布,而也消除一些標誌使用,而這也成為了一種趨勢與象徵。我並不會讓這雙鞋子在外觀的運用上有更多出色表現,因為那是勢必降低一些對於基本工藝的使用,我們希望他保持簡潔,然後將所有焦點放在鞋跟的 Boost 與顯眼的 adidas 標誌。如同現在很多運動裝備的設計,人們傾向更簡單、更大膽的設計,我只能說這也是現在的趨勢吧!

那你可以談談標誌的運用嗎?看到今年的前三雙曝光配色,僅在後跟及鞋舌運用標誌,去年則是在鞋的前測,運用三條線的設計,相對顯眼。

我們希望讓鞋子看起來更簡潔,設計一雙鞋款時,在草稿階段,我會就會從不同角度看看它所呈現的品牌標誌是否美觀。我們也想過在鞋子側邊加上三條線設計或是在 Primeknit 的表面放上更具有品牌識別度的設計,但最終我們還是使用了現在你們看到的設計,因為這也像前面提到,可以讓大家聚焦在腳跟上,某種程度達到了美觀與實用的平衡。

你們不僅在標誌上作了改變,在鞋子筒身保護也同樣做了變革,你們把它做成了低筒鞋款,這是否是為了讓像 Wiggins 這類球員有更好的靈活性呢?

我一直認為新技術也會在人的視覺上帶來同樣的前衛效果,其實因為鞋面材質的大幅更新,所以鞋子也有了新的容貌,我們的確與 Wiggins 和 Jeff Teague 談過,他們本身的打法也確實會影響我們對於鞋款的設計,但對於我們整個設計團隊來說我們也渴望創新,希望為下一個籃球世代立新的里程碑。

對於中統版本的 Crazylight Boost 2015 你們增加了綁帶設計,可以談談背後原因嗎?

就是為了提高鞋子的包覆性與穩定性,這也是我們運用 TechFit 的原因,因為如同美式足球、棒球選手,他們都需要相同更穩定的系統支撐他們的腳,但又不需要擔心綁帶對腳造成太大壓力而不適,其實在低筒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效果,鞋舌的如襪套般的設計也是為了有更好的包覆感。另一項靈感是來自網球鞋款,他們同樣在前掌運用相當吃重,但我們發現如果在鞋後跟處有更好的穩定,可以讓鞋子的能量傳達與穩定傳達到前掌。

在第一波亮相的鞋款中,我們都看到了鞋底有波浪紋的刻痕,老實說,去年的鞋款最為大家詬病的就是鞋底的刻紋似乎只適合室內使用,可以請你談談這方面嗎?

在去年鞋款發售後,其實我們收到相當多的回覆,有些球隊告訴我們抓地力還不夠強;有些人則說很棒。不過言而總之,我希望大家的回覆都是「噢!這雙鞋真是棒透了!」而針對抓地力的問題,我們也回頭看看先前的版本,如:2011 年的抓地力就非常好,我們以它為樣本改良今年的鞋底,所以希望今年的鞋款大家會有不錯的回覆。

Crazylight 系列鞋款已經出到第五代,回顧前幾年,其實各廠牌都有共同的趨勢就是追求籃球鞋款的輕量化。以設計師的角度,你怎麼看,這幾年你設計的鞋款的影響?

其實很開心看到大家都對鞋款有著更輕的追求,不論在球場上、球場下休閒鞋款亦然,但對於我與設計團隊來說還是有很多人需要感謝,但我們還是會朝著輕量化的目標努力。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會把球鞋的各部分拆開來看,並希望他們每一個小細節都能微調,然後發揮最有效率的功用,這個領域也是我們尚在追求的方向。未來,這個系列會出到六、七、八代,我們也會秉持一樣的理念,在追求輕量化努力,並帶給球員最實用的需要。

來源:Nice k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