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鞋評 / 志明 PUMA Mobium Ride 評測

Mobium 跑鞋評測 By 志明

PUMA Mobium 後續作品相繼登場,勘履者 KENLU.net 在第一時間與 PUMA 合作推出封面故事讓各位了解這個系列的進化,目前不同領域跑友的開箱還有接著登場的評測,將透過不同方式讓各位更加貼近 PUMA 最專業的頂級跑鞋系列。

志明身為勘履者合作夥伴遠百運動活力卡的幕後主腦,熱衷於的志明的 PUMA 的有實際試跑心得有認真豐富的內容,看看他帶來的全方位感想吧。

經過上次 專題開箱 / 愛鞋也愛跑 — 志明 初探 的說明之後,對於這次 PUMA Mobium 的 Ride 的全新性能確實有著滿心的期待。由於筆者近兩年為了讓雙腳能夠繼續延長籃球之路,避免被年輕人在球場上三分鐘定生死。因此,展開另一條慢跑之路,從生不如死的跑 3000 開始,秉持絕不勉強自己的信念下,到今年初完成三場半馬。現在,為了延續未來的運動生涯,對於跑鞋的選擇及嘗試也邁向了之前球鞋是命的不歸路。現在就讓實際著用 PUMA Mobium Ride 的體驗讓像筆者一樣的城市跑者體驗他(她)的特色吧!!

運動活力卡小小編 跑齡參考資料
1.身高:170 cm
2.體重:63~65 kg
3.尺寸:US 9.0 / 27.0 cm
3.習慣跑法:中前足跑法
4.跑齡:約2年
5.跑場:皆以室外為主
6.均速:5 分速 ~ 6 分半速
7.紀錄:2014 半馬三場,最佳 2 小時 01 分

這次藉由幾種不同的室外場地的路面來進行實測,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 PUMA Mobium Ride 想帶給大家的跑鞋特性吧!

場地一:中和四號公園 / 夜間 / 氣溫約 29~31度 / 距離 13.5K

首次測試以我最常放鬆練跑的中和四號公園為開端,由於此場地地面為紅磚及水泥居多屬於偏硬的地面,因此屬於腳感回饋力強的場地,非常適合首測強調腳感的 Mobium。

不過,在開始踏下第一步的那一瞬間,我以為我穿錯跑鞋了,似乎腳上這雙不像以前的 Mobium 呀,最近練習的前足跑法~~~完全崩壞~~~!是的,我吃驚了,我無法用前足跑法駕馭這台手排的小跑車,如果要順利的繼續跑下去必須從腳跟落地跑法開始。因此,今晚的開頭就以遺忘許久的腳跟落地跑法展開。前 5K 老實說,心裡暗自為這雙跑鞋開始扣分,因為當初會練中前足落地跑法就是要避免膝蓋受力時間過長負擔太大。但 5K 過後,雙腳開始適應了,尤其在這偏硬的場地來說 Mobium Ride 的避震真的比前一代好太多了,雖然跑法需重新適應,但 10K 之後,完全了解這是一雙適合都市入門跑者的跑鞋,所以,他(她)正在做他應該做的事呀。

場地二:苗栗河濱公園 → 縣立體育場省道 / 日間 / 氣溫約 31~36 度 / 距離 10.7K

這次趁著休假返家,便規劃好路線想說利用三種不同硬度的場地一次把他體驗個夠於是乎這一趟是 4K 左右的河濱公園水泥地 +2K 的標準 PU 跑道和 4K 的柏油路面。
1.水泥路面:這段的體驗和上次有些不同,漸漸可以習慣他要帶給你的跑法了(真的是很倔強的跑鞋),原來 Mobium Ride 希望由足跟落地的跑者也能享受順暢地由後足延伸前腳掌的感受。
2.標準 PU 跑道 : 原本屬於競速的 PU 跑道,在這裡選擇以 5 分速來做為體驗方式,落地的腳感完全不同於一般路面,可以很放心的交由此雙跑鞋來帶動雙腳,而且開始感受到這次前後腳掌的科技橡膠的彈性真的不同以往。
3.柏油路面 : 在返途的柏油路面刻意不讓之前的 5 分速降低太多,終於剛剛在 PU 跑道的疑惑解開了,原來偏韌的鞋底的 2D 彈力帶的 X 型配置是為了讓足跟落地後能夠將下壓的反作用力延伸到腳掌的內側的前端。所以,在前後的帶動下前進的路線可以順暢維持在一個穩定的路線,相信對於一般跑者而言,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練習避免過度外翻造成踝關節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維持有效率地前進路線。

場地三:私人路線(中和南勢角捷運站 → 烘爐地土地公廟) 日間 / 氣溫約 31~35 度 / 距離 9.8K
這次想確認的是 Mobium Ride 是否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可以征服不同的地形,因此,便選擇平地及緩坡約 6K+ 上坡 2K 及下坡 2K 的路線來體驗這次 PUMA 的巧思,前面 3K 平路+緩上坡一如以往順暢前行,緊接著是一般人想都不想的烘爐地髮夾彎陡上坡連續 2K 直上,一接觸上坡時,果然 Ride 其實是可以用前掌落地的跑法的,尤其這次前掌設定的彈力橡膠鞋底,的確助力不少,攻頂後稍做休息便開始我擔心的下坡了。為什麼這樣說,最主要前一代的 Mobium Elite 的鞋底設定讓我著實吃老不少苦頭,下山後,膝蓋痠痛感便襲腦而來。不過,之前介紹過這款的 “內潰縮避震區” 果然發揮了他的功效,落地先內潰縮吸收下壓力再來內潰區再將這壓力反作用向上推進,雖然不知道這是否可應用到籃球鞋上,但下坡的體驗真的讓我對他加分不少,加上剛剛上坡可換檔操作前掌跑法的部分,Ride 這稱號真的當之無愧呀!

總評:
經過這總長約 35K 的體驗,雖然不長,但請容我對他(她)簽下簡單的註解
1.包覆性:★★★.5☆ 三點五顆星 (總分 5 顆星)


主要扣分點和前一代一樣,後腳跟的設計挺磨腳的,在第二次著用時即造成阿基里斯腱起水泡破皮的情形發生。但若穿著過腳踝長襪即可避免。不過進步的點在於這次空間的設計較上一代不挑腳型,基本上可適合很多亞洲腳型的朋友!

2.透氣性:★★★★☆ 四顆星 (總分 5 顆星)


原本擔心的部分反而這次比想像中來得好,主要在開箱時擔心因過多的 Print 會造成鞋內過悶,加上不若上一代的感覺輕薄,因此造成疑問。不過,在熱力十足的 8 月,不論是夜跑或是日間攻頂 (抱歉赤襪現身) 皆無腳汗嚴重的情形發生。要認真說的話真的只有一點點汗水會留在腳弓外側和腳跟,但這是在夏天,若要當作練跑鞋款絕對綽綽有餘。

3.腳感:★★★.5☆ 三點五顆星 (總分 5 顆星)


不得不說在初期大大扣分的 Ride 讓我真的想換邊到 Speed,不過腳感偏於紮實的 Ride 到最後我只能折服,因為不論是習慣 Ride 跑法的我或是一般入門的跑者,相信 Ride 想帶給我們的腳感就是循序漸進的推進腳感還有那上坡前掌換檔;下坡避震後彈起的舒適感受。真的屬於跑鞋界倒吃甘蔗的大仁哥!

4.耐用性:★★★☆☆ 三顆星 (總分 5 顆星)


經過這三次不算長的試跑下來 35K 的磨損主要集中於後腳跟及前腳掌內側其實在圖片所示,可以明顯看出較細的蜂巢狀紋路和後腳跟的字體刻痕都已磨損,對於非全平面的鞋底設計來說,這是無可避免的,尤其在目前跑鞋科技都希望減少與地面摩擦的面積來增加跑步效率的趨勢下。主要接觸面都會較容易磨損,但對於這次也擔負著彈性功能的鞋底來說,其實磨損就意味著功能直接耗損。

5.總結:★★★.5☆ 三點五顆星 (總分 5 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