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鞋評 / Nike Kobe 9 Elite 鞋評

評測 By Vincent

這回投稿的網友 Vincent 其實是非常資深的勘履者會員,如果各位是 2006~2010 年就有在瀏覽的朋友,那麼對他的帳號 JDN 11 可能還有點印象。他的鞋評小編看來其實有點像論文,乍讀可能會覺得有點乏味或是冗長,不過深入之後發現,其實也沒必要逼死自己一次看完,每段拆開看都可以找到 Vincent 希望告訴你的心得,如果想看點跟時下速食文章不同的作品,那麼這道細細烹調的佳餚各位可以試試看。

nike-kobe9elite-performance-review我不是個低筒款式的擁戴者,一點也不,因此在 Kobe 開始推出一系列狂銷熱賣的低筒款式橫掃台灣 & 亞洲這段時間裡,除了 Zoom Kobe 4 之外,我不曾再入手過 Kobe 的鞋款。然而,在網路上陸續洩漏出 Kobe 9 的高筒款式間諜照,並看到這雙 Kobe 9 上架的實鞋後,我深深地被他那拳擊靴一般高的鞋身、以及精心打造的 upper 外觀設計所吸引。也因此,在長時間的考量 (畢竟價格不斐阿) 後,我終於狠下心購入這款讓我心神嚮往的款式,也希望藉著久久未發的評論,與各位一同分享 Kobe 9 的美麗。

回到正題,打從 Kobe 9 間諜照在網路上流竄後,我就一直有疑問:這樣的設計是否符合籃球員穿著?是否有卡腳或是降低靈活性的疑慮?這次有幸透過學弟的幫忙,終於取得了這雙突破傳統設計窠臼的籃球鞋款,心中的雀躍可說是不言可喻。今早就透過一場 2 小時的 3 on 3 比賽來做 Kobe 9 Elite 的初體驗,之後將有更加深入的 performance 探討與大家分享。

那些球鞋行銷相關的論述,我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孰悉,我在這裡就不多說太多廢話,不過,在開始進入初體驗之前,還是跟大家簡單 recap 一下這雙球鞋上應用到的科技以及規格配備,讓各位對於接下來的分享更能有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以下我們將球鞋由下而上的分為三大部分介紹:外底、中底、以及鞋面

.外底:依據壓力感應設計,模仿實際運動時的壓力區塊打造外底紋路
.中底:全 Lunarlon 設計 sockliner,無氣墊配置
.鞋面:Flyknit 鞋面包覆全腳,並延伸至小腿骨,搭配 Flywire 設計穩固腳掌。靈感來自拳擊鞋之高鞋筒設計

這次的外底設計據說是根據跑動時的腳掌受力分布圖來做刻紋設計,大體上來說,很難不讓人回想到當年 adidas 的 Feet You Wear (FYW) 仿赤足外底設計,然而較為不同的地方是, Kobe 9 的做法不是去雕塑整塊外底,而是依壓力線圈圖的刻紋,將紋路分布在整片外底上;FYW的做法則是在 shaping 外底 + 中底後,再於各區塊刻入魚骨紋路,加強抓地效能。

以室內鞋的設計來看,雖然 Kobe 9 的紋路的確偏淺,但在乾淨的室內場地中已能提供足夠的抓地力,當你穿著 Kobe 9 做急停或轉身的動作時,Kobe 9 的刻紋都可以讓你隨心所欲的作動,不會有滑動的狀況產生,可以說這次的設計概念與實鞋表現有著不錯的媒合度。
看完外底的部分,我們再進入到中底的表現來看。

Kobe 9 承襲了 Kobe 8 System 的設計,採用了全底的 Lunarlon 鞋墊,並且拿掉了 Nike 最引以為傲的科技 – 氣墊。這點讓人十分佩服。

Lunarlon 科技是由 Nike 設計師 Kevin Hoffer 與 Eric Avar 一同研發出的避震材質,或者,嚴格來說,這是 Nike Advanced Material Interest Group 在很久以前就開發出的一款實驗性避震材質,融合了 EVA 與 NBR 兩種材料,打造出了這款既適合馬拉松選手,又符合頂級籃球員柔軟如棉、反彈如飛的避震材質需求。靈感來自於太空人在月球漫步時的無重力感以及在月球表面彈跳的輕盈感,因此取名為 Lunarlon。

故事講完,再次回到正題。

沒錯,三雙以上,因此可以想見一個問題 – Lunar foam 的復原性。

簡單來說,採用發泡材質作為避震效果的做法,都會遇到一個材料性的問題,就是在長時間以及不停重複的擠壓下,這材質的壽命將會面臨時間的考驗,這也是 mechanical cushioning 的原罪,在 Nike Shox 是如此、Nike Impax 是如此、對於 Lunarlon 一樣也是不太可能去避免的。

然而,由 2008 年的 Hyperdunk 到 2014 年的 Kobe 9 Elite,可以感受到 Kobe 9 Elite 的 Lunarlon 在壽命上有很長足的進步,他潰縮的幅度大大的降低,且在經過長時間的穿著後 (約 3 三個小時以上的全場比賽),仍然可以維持約 8 成的回彈性,這點可說是讓人相當驚艷。

再回到材質本身的腳感來看,Kobe 9 Elite 的 Lunarlon 提供了全腳掌的避震效能,或許你會說全腳掌 Zoom Air unit 一樣有全面性的避震效果,但 Lunarlon 的包覆卻是從整片 sockliner 提供給穿著者,除了腳底板傳遞上來的彈性與避震效能之外,他更從腳掌邊緣提供了 360 度的環繞性,相當程度而言也成為了側向衝擊的避震設計,這點是全腳掌 Zoom Air 所無法做到的。

Lunarlon 的特點還不僅止於此。當你穿著 Kobe 9 做跑動、急停、轉身、衝搶籃板的動作時,Lunarlon 材料的柔軟性會讓你腳掌下的避震材質充分的回填進你的腳趾縫之間,讓你的腳掌對地面的反應更敏銳、更清楚,也因此你對場地的掌握度以及每個動作的扎實度能有更大的提升,同時降低身體與心理層面的不穩定性,強化你在場上的表現,每一個 cut 都可以乾、淨、俐、落,我很喜歡。

最後我們來到鞋面的部份。

Kobe 9 Elite 是採用 Flywire + Flyknit 交織而成,當然,他絕對強化了側項運動時的保護性,同時在不犧牲穩定性的前提下,為這雙鞋款盡量減低重量,個人認為,這是 Kobe 9 Elite 相當成功的一個元素之一。再來,Kobe 9 Elite 鞋側的碳纖維穩定片更是畫龍點睛的一招,除了在腳跟部位緊緊夾住穿著者的腳踝之外,他也在中足側面搭載了碳纖維板,讓球員在做探步以及 crossover 的動作時,側向的動作能夠獲得徹底的反應,對於靠地板動作以及速度取勝的球風有相當大的助益,或許市面上其他款式也有側向的穩定性設計,但應用上碳纖維板則是目前在市面上的籃球鞋較為少有的巧思。

談到這邊,當然我們也不能漏提到 Kobe 9 Elite 充滿拳擊靴色彩的鞋筒設計。如開頭提到,我不是個低筒的擁戴者,高筒鞋身提供給我的安全感以及包覆性是讓我一直無法移情到 low cut 的主因。因此 Kobe 9 Elite 的超高筒跟他美妙的 uppper design 是我一直無法忘懷的一大部分。

Kobe 9 Elite 總共有 9 個鞋帶孔,一般來說,當設計高筒籃球鞋的時候,Nike 習慣在由腳掌延伸到腳踝上端/小腿的部位,多設計一個較為內嵌的鞋帶孔,這個鞋帶孔除了穩定腳部綁帶的作用外,同時也扮演著延伸至小腿時的鞋筒帶給腳踝與小腿的保護/穩定作用。如有穿過 Huarache 2K5 的球友們應該還對那個內嵌的鞋帶孔有點印象。

然而比較令人訝異的是,這著個鞋帶孔的設計在 Kobe 9 Elite 上則沒有出現,反之,Kobe 9 Elite 的鞋筒部位則搭載了 3 個鞋帶孔,個人的猜測有可能是為了不要讓內嵌鞋帶孔的設計成為綑綁球員靈動性的關係。不過,穿著 Kobe 9 Elite 的時候倒是鮮少會綁到最高的孔位去,通常到第8個孔位就已經很緊繃了。

儘管 Kobe 9 Elite 的超高筒設計可說是帥氣滿點、充滿霸氣,但經過幾次穿著後,Kobe 9 Elite 卻透露出一個不小的問題,鞋筒卡腳。

這裡的鞋筒卡腳所指的並非是超高鞋筒讓整體的靈活性降低了,反之,我認為他的超高筒並沒有犧牲掉靈活性,且由鞋跟處往鞋筒延伸上去的皮面配置,增加了跑動時腳部與小腿部分的連動性,又兼具腳踝穩定的效能,可說是相當難能可貴。

所以,到底是怎樣的卡腳呢?當你穿著 Kobe 9 Elite 做切入、或是抓籃板後第一時間帶球回場的時候,因為腳踝部分在此時會有較大的側向彎曲,因此,此時腳踝處的 Flyknit 鞋面將會在折彎處產生較多的材質擠壓,因此壓迫到穿著者腳踝的外側下緣。我原本以為這樣的情形可能只是偶發狀況,或是鞋帶沒有充分繫緊造成,但經過多次經驗後,我發現這的確是 Kobe 9 Elite 的問題之一,雖然換上較厚的球襪或小腿套後可以獲得較好的舒適性,但改善仍屬有限,或許,low cut 的款式將可避免掉這樣的情形。

最後,來總結一下

Kobe 9 Elite 無疑是這個年度 Nike 的最佳作品之一,無論是在外觀與實戰效能的表現下,他都是數一數二的款式,在個球季 Kobe 仍然為阿基里斯腱的傷勢所苦的狀況下,Kobe 9 Elite 在亞洲市場依然是橫掃千軍,後續如樂聖、King of POP 等等款式仍然是大家搶破頭的 SKU。

在經過多次實戰後,Kobe 9 Elite 帶給我十分優秀的足部運動傳導性、靈敏性、以及避震效能,我會說他是目前為止 Nike 在去氣墊化的做法中最成功的籃球鞋款式之一,雖然他偶爾會像 black mamba 一樣反噬我的腳踝下緣,但整體表現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他就像一個美好的情人,伴隨著你在球場上奔馳,雖然偶爾會發發小脾氣,但還是依然甜美,你跟他走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吸引絕大多數人的目光,我會蠻建議各位 Zoom Air 氣墊控的球友嘗試一下 Kobe 9 Elite,相信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