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履鞋合
慢跑鞋特展導讀 教你看各家跑鞋特色

勘履鞋合 誠品西門B1特展

1378624_598995793472629_1042445412_n跑鞋一直以來在球鞋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歷年有許多經典的慢跑鞋款深植人心,許多新穎的運動鞋款科技都是在慢跑鞋上跟大家首度見面,近期如 adidas BoostPuma MobiumPuma FaasNike FlyknitNike Lunarlon等等技術都是選擇先應用在慢跑鞋上,而後才陸續見到在其他鞋款式樣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慢跑」是一項最為普及也是人人可以參與的運動,不受時間與場地的限制只要有双鞋子就可以展開,而各式的田徑與運動訓練也都與慢跑有關,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各式活動更是讓人見到慢跑成為了全民運動的魅力。

今年七月起,勘履球鞋網站走入誠品西門舉辦「勘履鞋合」展覽,在高話題的飛人特展擴增實境 Air Jordan 與 All White Collection 以及上月的 adidas 經典籃球鞋展 之後,因應著跑季來臨,勘履者在十月份推出了「勘履鞋合 / 慢跑鞋特展」,現場準備了跨品牌超過四十雙特色慢跑鞋,歡迎大家親臨現場去看看慢跑鞋款的設計獨到之處。

展出地點:誠品西門店B1樓層 勘履鞋合展場
展出時間:2013.10.2 ~ 2013.10.31 每天 11:30~22:30 (視誠品營業時間而定)

勘履鞋合 帶你看慢跑鞋

除了現場展出的鞋款之外,我們在網站上將同步推出鞋款的介紹,而本篇也擔任導讀的作用,跟大家分享我們看慢跑鞋的角度。就跟慢跑人人可以跑,但是不一定跑得正確跑得好一樣,一双慢跑鞋也決不僅止於能穿就能跑的狀態,在腳下幾十公分見方的空間中是運動鞋款設計師的心血結晶,一般來說,我們要去欣賞一双慢跑鞋還是從最基礎的「鞋面、中底、外底」三大區塊開始,針對著「職業」、「路跑」與「山系」等不同的路況與使用習慣設定,每一款跑鞋在細節上都有著獨特的微調,不需要去迷信高科技或是價錢,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鞋款是你開始慢跑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鞋面 / UPPER

長得好看贏一半 但有了面子還是要顧裡子

一双鞋款的「面相」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從外觀的配色或是材質採用來說,慢跑鞋反應了當代的大眾美學以及工藝現象,譬如說七十年代的反毛皮、九十年代的紐巴革、到近代雷射切割的高週波貼合無縫線鞋面(這名字可以再長一點沒關係),都是設計師絞盡腦汁從業界中挑選出來的技術,但是鞋面再怎麼樣變化都不會影響到基礎的功能要求 — 「支撐」、「透氣」與「包覆」,如何達成這些要求就看各家本領,針對不同需求使用多層次的物料堆疊是最為常見也蠻可靠的一項作法,其中尤以 對於這項技術的堅持可以說始終如一,而 對於鞋面科技的鑽研在這些年出現了使用 Tech FitHyperfuse、Engineered Mesh、Flyknit 等等新世代的技術,這些新技術的都積極挑戰物料的簡化,讓更少層的鞋面達到一樣甚至更好的功能,而其中顛覆過往以「壓力」所提供的包覆感而改如由吊橋「張力」得到靈感的 Flywire 更是讓鞋款外觀出現了許多新可能。

中底 / MIDSOLE

吃軟 吃硬 滋味在心頭

慢跑鞋身中底實為各家慢跑鞋廠功力展現的一大重點,可以說是內功外功全得使上,畢竟鞋面再怎麼好看優秀,鞋子本來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於區隔以及保護腳掌不受路面影響,然而從上世紀中開始了的各式中底避震技術發展,在2000年開始出現返樸歸真的聲音,一本《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書籍可以說是鼓吹這風氣的代表,描述了未受專業訓練的赤足跑者神人們如何跑出優異的成績,近乎鄉野傳奇的動人內容極具渲染力,不過即使如此,就像車款底盤技術各有擅場,雙A臂懸吊系統也許路感清晰,但多連桿的設計卻能夠更為貼地,但好在是我們不需要花上數十萬元才能真實體驗不同車款技術,各家跑鞋的中底技術只需小小代價就能夠得到不同的感受。
話說回來中底的設定跟個人使用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對於真的穿跑鞋在慢跑的朋友來說,中足落地與後跟落地的習慣就對於選擇鞋款中底傾向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中足落地可以省去後跟不必要的避震設備,減輕鞋款重量的同時也讓你的起步更為流暢,但是後跟著地的朋友們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緩衝保護的話,不只對於腳踝甚至對於膝蓋都有相當大的傷害(落地力道會經由脛骨一直線就直接向上傳)。另外一方面,比較專業一點的跑鞋購買建議都是會朝向你「內旋」或「外旋」的落地特性而提出建議,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落地時需要不同的支撐重點,鞋款中底在這個區域的加強就非常重要。

外底 / OUTSOLE

衝擊預備 認真面對

一雙鞋最不被看到、也最為吃苦耐勞的部份,無疑地就是外底。畢竟慢跑不如籃球高來高去,外底要被看到的機會實在相當少,但是直接面對殘酷的、高熱的柏油路面的是誰?走在路上大喊我踩到XX,實際是踩到的…是誰?都是這一切逆來順受的外底,外底的最大功用就是提供「適當」的抓地力,好比輪胎一樣,唯有針對路面狀況去做調整才是王道,譬如說具有最大的抓地力不會是什麼魚骨紋,賽車所使用的光頭胎才是那能夠以最大面積接觸地面以提供最大的抓地力的設計,但是這個抓地力的前提是場地的條件允許,所以下雨天F1都得乖乖換雨胎就是這個原因。也因此針對著「職業」、「路跑」或是「山系」慢跑狀況,我們可以從外底的設計來找到所適合使用狀態的蛛絲馬跡,原則上就是越為平順穩定的跑步環境可以有越薄越小的顆粒來構成外底,如果說充滿了石子路、高低起伏,你就必須有更多的應對措施來面對多變化的道路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