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ianyu
New Member
- 註冊日期
- 2007-11-01
- 帖子
- 77
[前按]:足之惑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電腦技術的跳躍式改革,人類進入了一個科技的快速發展時期。一大批優秀的品牌在這個時期橫空出世,在瘋狂的科技浪潮和設計思路的掩護下,彼此交相輝映,拉啟了球鞋世界的華麗大幕。本文從1995年左右的現代球鞋時代開始,探討球鞋界各大品牌的趣聞軼事,探索他們的未來之路。
天足之我見
一直以來,人們關於Adidas的最大疑問莫過於:他們為什麼突然停止了Feet Your Wear(中文名:天足)系列的產品開發。這一極度挑逗消費者眼球的概念,在其火熱魅力席捲整個Sneaker界時,仿佛神秘的天外來客,幾乎一夜之間消失於市場。Adidas對此諱莫如深,但人們無法停止對天足的懷念。多年後的複刻,從消息流出的第一時間起振奮了整個網路,雖然惡劣的複刻品質讓大多數人最終望而卻步,但滿腹的遺憾無不說明一個事實:天足活在人們的心中,這是永不磨滅的美好記憶。每當提及這個話題,總能從人群中聽到一聲歎息。那麼,Adidas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1996年,Adidas開始打起重點發展籃球產品線的主意。他們簽約了一批NBA新秀,同時推出了新的科技,希望借此重振雄風。由於耐克牢牢把控著氣墊科技(Air科技專利要到1997年才到期,之前任何廠家不得製作和銷售與空氣有關的緩震產品),而且Adidas自己也的確在緩震科技的推陳出新上捉襟見肘拿不出什麼更好的方案,因此他們另闢蹊徑,選擇了不同於其他廠家的宣傳策略。當大多數對手在伺機改進鞋子的柔軟度時,Adidas卻從提升鞋與腳的融合度入手來誘惑消費者,這就是他們的Feet Your Wear天足科技。
天足,名為科技,其實沒有採用任何新材質新技術,只是一種嶄新的設計理念而已。從仿生學入手,追求人腳對自然狀態的類比與再現。簡而言之,就是把鞋設計成另一副腳。天足系列的鞋擁有飽滿和奇異的造型以及圓滑的外緣。其實從現在的設計角度看,這並非最完美的設計,因為過於圓滑的外弧不利於穿著者在突破時保持穩定。但是天足一經推出,立刻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新奇的外觀固然搶眼,舒適的感覺則是另一重要因素。中底緩震科技依舊沿襲Adiprene/+的老套路,但是Adidas給每雙鞋配置了一雙厚厚軟軟、彈性十足的Ortholite Sockliner鞋墊,這種柔軟與反彈兼顧的優秀材質滿足了使用者大部分的要求,良好的耐久度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產品本身,價格也是Adi天足熱銷的原因之一。相比於Nike動輒過千的銷售價格,九百元人民幣左右的發售價格,使得天足產品擁有更高的性價比,這在收入水準遠不如現在高的90年代頗為重要。另外,Adidas頗有遠見地選擇了Kobe作為產品的代言人,這個舉手投足都像極了Jordan的年輕人輕而易舉俘獲了很多年輕人的心。酷炫的廣告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求酷心理。如此眾多的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天足的大受歡迎。天足成為球鞋界談論的熱點。
一切看起來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2000年左右,Adi突然決定停止設計、銷售天足鞋款,連NBA的代言球星,也都在一夜之間紛紛換上其他款式的產品。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無法理解Adi的“激流勇退”,很多人說,這是Adidas做過的最愚蠢的決定。我也曾為此困惑許多年,但回顧那些年的事件我發現,Adidas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只是做決定的方式多少操之過急。
90年代後期,球鞋設計進入黃金發展階段,無數新奇有趣又實用性極強的新思路新科技被設計與採納。隨著通訊科技與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的溝通與交流變得更加快捷,文化、思想的廣泛融合與交匯推動了球鞋設計的井噴。普遍認為,從95年的Air Jordan XI開始(見圖1),球鞋的外觀造型一改往日古板的設計思路,進入了一種全新的、自由奔放、更具未來氣息的設計時代。
圖1 經典與現代的不同風格:Adidas Ewing(左)Air Jordan XI(右)
這一時期的球鞋設計不僅注重功能性,還十分注重外形的奇特與別致,許多的球鞋鞋面上,點綴著各式各樣的圖案與造型,不但增強穩定與包裹或者提供額外的支撐,而且平添幾分美麗。比如第一雙使用Zoom Air的Nike Air Zoom Flight 95(見圖2),仿照蒼蠅的複眼,在鞋身兩側加裝了閃亮的圓形TPU,既增強球鞋的側向支撐,又極具裝飾作用。
圖2 Nike Air Zoom Flight 95
但從Air Zoom Flight 95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誇張的設計,與其說是好看的功能性設計,不如說是為了美麗而設計的誇張噱頭,實用性微不足道。但在人們初次見到這樣獨特的產品時,新鮮、好奇的心理勝過了一切,穿上夠酷就是王道,至於性能方面,有ZOOM、MAX、內靴等各式科技做後盾,足夠。在看夠了舊式千篇一律、雖然經典但未免審美疲勞的古典派球鞋後,新一代的球鞋的誇張奇特造型瞬間俘獲了眾多消費者的心。商家自然心知肚明,於是這種千姿百態的球鞋層出不窮。適逢二十一世紀臨近,出於對新世紀的渴望,加上各類科幻小說、漫畫和電影對新世紀奇幻科技的大力渲染,人類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憧憬。球鞋的創新設計在這種風潮影響下愈演愈烈,新科技的使用也使得球鞋無需過多注重外觀的實用就可保證足夠的性能,於是各種奇特的外觀設計粉墨登場,這些設計甚至不再對性能起任何輔助作用,而僅僅作為一種裝飾而存在,比如Nike Air Max Uptempo 97(見圖3),在大面積上翻延伸的中底Phylon起到輔助支撐的前提下,兩側的雨滴狀TPU片純粹作為一種裝飾存在,新奇的造型使得人們更習慣於稱呼它為“雨滴”,而忽略了它作為1997年度三雙通掌Max Air主打球鞋的地位。就連外底設計也是劍走偏鋒,不從增強抓地力的角度出發,而是基於美觀的思路,用類似水波紋的圖案勾勒線條。事實證明,這的確大大限制了此鞋的抓地力,但在當時人的眼裡看來,夠獨特、夠新奇、夠酷,就足夠了。
圖3 Nike Air Max Uptempo 97的鞋身與外底
這時期的Adidas天足系列也是如此。比如給當時風頭正勁的“胖頭托”——凱爾特人前鋒安東莞•沃克推出的專署系列Real Deal(見圖4),天足厚重的外觀同沃克圓滾滾的線條十分搭調。
圖4 Adidas Eqt Real Deal系列
但是如此厚重的外觀,不僅是針對沃克的內線定位而設計,天足獨特的中底構造也決定了這類球鞋必然無法擁有輕盈的身材,因為鞋身兩側大量上翻的橡膠,既帶來了厚重的線條,也賦予了足夠的分量,只有厚重的外觀設計,才能匹配這樣的大噸位。這樣的設計,用在沃克的鞋上可以稱作先天優勢,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小。因為同一時期,Adidas為旗下另一名年輕的籃球明星——湖人隊的後衛Kobe Bryant製作簽名鞋,一樣採用的天足科技。雖然那一時期的主流審美推崇厚重、圓實的線條設計,但科比畢竟是一個以動作輕靈著稱的後衛球員,他的球鞋,如果同沃克系列一樣的敦厚、“飽滿”,不僅市場定位模糊不利於宣傳和推廣,而且重疊的定位還會造成天足產品內部的“自相殘殺”,損害整體的銷售。既然如此,Adidas為什麼不換一種設計思路為科比設計球鞋呢?
我們現在無從得知,Adidas公司和天足科技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只是從國內外大量的坊間傳言來看,這並非Adidas的原創科技,而是花錢從別的公司買來的,確切的說是租賃。Adidas掏錢購買的不是科技的歸屬權,而僅僅是若干年的使用權。Adidas很清楚竭澤而漁的壞處,因此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天足作為永遠的設計基礎而僅僅是一段時期的主打設計風格。天足很新穎,也很符合那個時期的主流審美標準。但天足過於獨特的美也宣告了天足在設計上存在無法逾越的瓶頸,這限制了天足的未來發展。長期依賴天足,會限制Adidas產品的創新,更可能在消費者心中形成“Adidas=天足”的烙印,對Adidas的品牌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削弱和傷害,那時就不是天足而是添足了。因此對於天足,Adidas只租不買以保持足夠的靈活性。
Adidas有意在科比的KB8系列上對球鞋的外觀採取了相應的簡化措施以創造不同於內線產品的飄逸感覺。在推出的三代KB8 系列球鞋上,外觀變化思路清晰可辨(見圖5):一代偏重于“表面文章”,三道杠基礎上演變的鞋面綜合交錯,三道杠擔負主要的支撐和包裹重任;二代開始收斂,內秀、不事張揚,只是流暢的鞋麵線條下依舊暗藏各式紋理,三道杠不再起支撐作用,只是作為包裹裝置存在;三代開始極簡主義路線,光潔的鞋面幾乎“一絲不掛”,鞋面突出醒目的三道如同羽毛般輕盈的飄逸弧線,既烘托了產品的主題,又突出了產品的歸屬(點明品牌商標),但同時也成為一個純粹的LOGO,不負擔任何實用功能。經過幾年的休整,天足的“減負”卓有成效。
圖5 Adidas Eqt KB8系列(I、II、III)
在推陳出新的變化同時,另一件事情也在不可避免地發生,這就是審美疲勞。90年代中晚期的黃金時代,優秀的設計井噴的同時,也在宣告設計思路的迅速耗竭,繁複的線條可以變幻無窮,但繁複的風格也逐漸讓人厭倦。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臨近二十一世紀的那幾年,工業設計的整體思路開始發生新的變化,簡約風開始流行。與此相伴的另一個變化因素來自Adidas內部,他們即將推出的CLIMACOOL科技。坦白地說,CLIMACOOL很簡單,就是用鏤空的TPU骨架代替原本厚重沉悶的皮革鞋面,再配合輕薄的網眼材質,給雙腳最大限度的透氣。球鞋設計第一次意識到,腳也是需要喘口氣的。在Adidas之前,還沒有一家品牌以透氣性為賣點去著力推廣,而這對運動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他們決定以此作為市場新的突破口。但CLIMACOOL必然會令人聯想到“輕盈”,簡約的大線條設計可以令人感覺輕盈,可是天足的設計風格不但不簡約,反而與輕盈的理念背道而馳,這對於新品的推廣是極為不利的。加之前幾年鋪天蓋地的天足攻略,Adidas也擔心消費者會對缺乏新意的天足產品審美疲勞,改變不可避免。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何況這孩子又不是自己的,當然捨得。於是開始改變,於是和天足說拜拜。
圖6 Adidas The Kobe I
看上圖,似THE KOBE這樣的設計簡潔大方,線條流暢,一樣受到市場的青睞。雖然和CLIMACOOL沒有絲毫關係,但作為市場的前哨,用拳頭產品提前向消費者灌輸新的理念是極為有效的策略。
無可奈何花落去,不管你對天足懷著怎樣的愛,一代經典設計就這樣停泊在時代的洪流那個點上,離我們越來越遠。雖然近來複刻之風日盛,天足們也化身CRAZY系列重登舞臺,但離開了豐腴飽滿的ORTHOLITE鞋墊的庇佑,他們也只能是短暫露下臉,然後複歸靜寂。物易時移,放棄天足,不過是順應了市場的潮流,這不是誰的錯,我們只是隨著時間的船飄遠了。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因來源眾多,恕不一一列舉,在此統一表示感謝。我寫的不是什麼內幕,只是自己的有感而發。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電腦技術的跳躍式改革,人類進入了一個科技的快速發展時期。一大批優秀的品牌在這個時期橫空出世,在瘋狂的科技浪潮和設計思路的掩護下,彼此交相輝映,拉啟了球鞋世界的華麗大幕。本文從1995年左右的現代球鞋時代開始,探討球鞋界各大品牌的趣聞軼事,探索他們的未來之路。
一直以來,人們關於Adidas的最大疑問莫過於:他們為什麼突然停止了Feet Your Wear(中文名:天足)系列的產品開發。這一極度挑逗消費者眼球的概念,在其火熱魅力席捲整個Sneaker界時,仿佛神秘的天外來客,幾乎一夜之間消失於市場。Adidas對此諱莫如深,但人們無法停止對天足的懷念。多年後的複刻,從消息流出的第一時間起振奮了整個網路,雖然惡劣的複刻品質讓大多數人最終望而卻步,但滿腹的遺憾無不說明一個事實:天足活在人們的心中,這是永不磨滅的美好記憶。每當提及這個話題,總能從人群中聽到一聲歎息。那麼,Adidas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1996年,Adidas開始打起重點發展籃球產品線的主意。他們簽約了一批NBA新秀,同時推出了新的科技,希望借此重振雄風。由於耐克牢牢把控著氣墊科技(Air科技專利要到1997年才到期,之前任何廠家不得製作和銷售與空氣有關的緩震產品),而且Adidas自己也的確在緩震科技的推陳出新上捉襟見肘拿不出什麼更好的方案,因此他們另闢蹊徑,選擇了不同於其他廠家的宣傳策略。當大多數對手在伺機改進鞋子的柔軟度時,Adidas卻從提升鞋與腳的融合度入手來誘惑消費者,這就是他們的Feet Your Wear天足科技。
天足,名為科技,其實沒有採用任何新材質新技術,只是一種嶄新的設計理念而已。從仿生學入手,追求人腳對自然狀態的類比與再現。簡而言之,就是把鞋設計成另一副腳。天足系列的鞋擁有飽滿和奇異的造型以及圓滑的外緣。其實從現在的設計角度看,這並非最完美的設計,因為過於圓滑的外弧不利於穿著者在突破時保持穩定。但是天足一經推出,立刻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新奇的外觀固然搶眼,舒適的感覺則是另一重要因素。中底緩震科技依舊沿襲Adiprene/+的老套路,但是Adidas給每雙鞋配置了一雙厚厚軟軟、彈性十足的Ortholite Sockliner鞋墊,這種柔軟與反彈兼顧的優秀材質滿足了使用者大部分的要求,良好的耐久度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產品本身,價格也是Adi天足熱銷的原因之一。相比於Nike動輒過千的銷售價格,九百元人民幣左右的發售價格,使得天足產品擁有更高的性價比,這在收入水準遠不如現在高的90年代頗為重要。另外,Adidas頗有遠見地選擇了Kobe作為產品的代言人,這個舉手投足都像極了Jordan的年輕人輕而易舉俘獲了很多年輕人的心。酷炫的廣告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求酷心理。如此眾多的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天足的大受歡迎。天足成為球鞋界談論的熱點。
一切看起來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在2000年左右,Adi突然決定停止設計、銷售天足鞋款,連NBA的代言球星,也都在一夜之間紛紛換上其他款式的產品。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無法理解Adi的“激流勇退”,很多人說,這是Adidas做過的最愚蠢的決定。我也曾為此困惑許多年,但回顧那些年的事件我發現,Adidas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只是做決定的方式多少操之過急。
90年代後期,球鞋設計進入黃金發展階段,無數新奇有趣又實用性極強的新思路新科技被設計與採納。隨著通訊科技與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的溝通與交流變得更加快捷,文化、思想的廣泛融合與交匯推動了球鞋設計的井噴。普遍認為,從95年的Air Jordan XI開始(見圖1),球鞋的外觀造型一改往日古板的設計思路,進入了一種全新的、自由奔放、更具未來氣息的設計時代。
圖1 經典與現代的不同風格:Adidas Ewing(左)Air Jordan XI(右)
這一時期的球鞋設計不僅注重功能性,還十分注重外形的奇特與別致,許多的球鞋鞋面上,點綴著各式各樣的圖案與造型,不但增強穩定與包裹或者提供額外的支撐,而且平添幾分美麗。比如第一雙使用Zoom Air的Nike Air Zoom Flight 95(見圖2),仿照蒼蠅的複眼,在鞋身兩側加裝了閃亮的圓形TPU,既增強球鞋的側向支撐,又極具裝飾作用。
圖2 Nike Air Zoom Flight 95
但從Air Zoom Flight 95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誇張的設計,與其說是好看的功能性設計,不如說是為了美麗而設計的誇張噱頭,實用性微不足道。但在人們初次見到這樣獨特的產品時,新鮮、好奇的心理勝過了一切,穿上夠酷就是王道,至於性能方面,有ZOOM、MAX、內靴等各式科技做後盾,足夠。在看夠了舊式千篇一律、雖然經典但未免審美疲勞的古典派球鞋後,新一代的球鞋的誇張奇特造型瞬間俘獲了眾多消費者的心。商家自然心知肚明,於是這種千姿百態的球鞋層出不窮。適逢二十一世紀臨近,出於對新世紀的渴望,加上各類科幻小說、漫畫和電影對新世紀奇幻科技的大力渲染,人類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憧憬。球鞋的創新設計在這種風潮影響下愈演愈烈,新科技的使用也使得球鞋無需過多注重外觀的實用就可保證足夠的性能,於是各種奇特的外觀設計粉墨登場,這些設計甚至不再對性能起任何輔助作用,而僅僅作為一種裝飾而存在,比如Nike Air Max Uptempo 97(見圖3),在大面積上翻延伸的中底Phylon起到輔助支撐的前提下,兩側的雨滴狀TPU片純粹作為一種裝飾存在,新奇的造型使得人們更習慣於稱呼它為“雨滴”,而忽略了它作為1997年度三雙通掌Max Air主打球鞋的地位。就連外底設計也是劍走偏鋒,不從增強抓地力的角度出發,而是基於美觀的思路,用類似水波紋的圖案勾勒線條。事實證明,這的確大大限制了此鞋的抓地力,但在當時人的眼裡看來,夠獨特、夠新奇、夠酷,就足夠了。
圖3 Nike Air Max Uptempo 97的鞋身與外底
這時期的Adidas天足系列也是如此。比如給當時風頭正勁的“胖頭托”——凱爾特人前鋒安東莞•沃克推出的專署系列Real Deal(見圖4),天足厚重的外觀同沃克圓滾滾的線條十分搭調。
圖4 Adidas Eqt Real Deal系列
但是如此厚重的外觀,不僅是針對沃克的內線定位而設計,天足獨特的中底構造也決定了這類球鞋必然無法擁有輕盈的身材,因為鞋身兩側大量上翻的橡膠,既帶來了厚重的線條,也賦予了足夠的分量,只有厚重的外觀設計,才能匹配這樣的大噸位。這樣的設計,用在沃克的鞋上可以稱作先天優勢,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小。因為同一時期,Adidas為旗下另一名年輕的籃球明星——湖人隊的後衛Kobe Bryant製作簽名鞋,一樣採用的天足科技。雖然那一時期的主流審美推崇厚重、圓實的線條設計,但科比畢竟是一個以動作輕靈著稱的後衛球員,他的球鞋,如果同沃克系列一樣的敦厚、“飽滿”,不僅市場定位模糊不利於宣傳和推廣,而且重疊的定位還會造成天足產品內部的“自相殘殺”,損害整體的銷售。既然如此,Adidas為什麼不換一種設計思路為科比設計球鞋呢?
我們現在無從得知,Adidas公司和天足科技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只是從國內外大量的坊間傳言來看,這並非Adidas的原創科技,而是花錢從別的公司買來的,確切的說是租賃。Adidas掏錢購買的不是科技的歸屬權,而僅僅是若干年的使用權。Adidas很清楚竭澤而漁的壞處,因此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天足作為永遠的設計基礎而僅僅是一段時期的主打設計風格。天足很新穎,也很符合那個時期的主流審美標準。但天足過於獨特的美也宣告了天足在設計上存在無法逾越的瓶頸,這限制了天足的未來發展。長期依賴天足,會限制Adidas產品的創新,更可能在消費者心中形成“Adidas=天足”的烙印,對Adidas的品牌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削弱和傷害,那時就不是天足而是添足了。因此對於天足,Adidas只租不買以保持足夠的靈活性。
Adidas有意在科比的KB8系列上對球鞋的外觀採取了相應的簡化措施以創造不同於內線產品的飄逸感覺。在推出的三代KB8 系列球鞋上,外觀變化思路清晰可辨(見圖5):一代偏重于“表面文章”,三道杠基礎上演變的鞋面綜合交錯,三道杠擔負主要的支撐和包裹重任;二代開始收斂,內秀、不事張揚,只是流暢的鞋麵線條下依舊暗藏各式紋理,三道杠不再起支撐作用,只是作為包裹裝置存在;三代開始極簡主義路線,光潔的鞋面幾乎“一絲不掛”,鞋面突出醒目的三道如同羽毛般輕盈的飄逸弧線,既烘托了產品的主題,又突出了產品的歸屬(點明品牌商標),但同時也成為一個純粹的LOGO,不負擔任何實用功能。經過幾年的休整,天足的“減負”卓有成效。
圖5 Adidas Eqt KB8系列(I、II、III)
在推陳出新的變化同時,另一件事情也在不可避免地發生,這就是審美疲勞。90年代中晚期的黃金時代,優秀的設計井噴的同時,也在宣告設計思路的迅速耗竭,繁複的線條可以變幻無窮,但繁複的風格也逐漸讓人厭倦。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臨近二十一世紀的那幾年,工業設計的整體思路開始發生新的變化,簡約風開始流行。與此相伴的另一個變化因素來自Adidas內部,他們即將推出的CLIMACOOL科技。坦白地說,CLIMACOOL很簡單,就是用鏤空的TPU骨架代替原本厚重沉悶的皮革鞋面,再配合輕薄的網眼材質,給雙腳最大限度的透氣。球鞋設計第一次意識到,腳也是需要喘口氣的。在Adidas之前,還沒有一家品牌以透氣性為賣點去著力推廣,而這對運動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他們決定以此作為市場新的突破口。但CLIMACOOL必然會令人聯想到“輕盈”,簡約的大線條設計可以令人感覺輕盈,可是天足的設計風格不但不簡約,反而與輕盈的理念背道而馳,這對於新品的推廣是極為不利的。加之前幾年鋪天蓋地的天足攻略,Adidas也擔心消費者會對缺乏新意的天足產品審美疲勞,改變不可避免。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何況這孩子又不是自己的,當然捨得。於是開始改變,於是和天足說拜拜。
圖6 Adidas The Kobe I
看上圖,似THE KOBE這樣的設計簡潔大方,線條流暢,一樣受到市場的青睞。雖然和CLIMACOOL沒有絲毫關係,但作為市場的前哨,用拳頭產品提前向消費者灌輸新的理念是極為有效的策略。
無可奈何花落去,不管你對天足懷著怎樣的愛,一代經典設計就這樣停泊在時代的洪流那個點上,離我們越來越遠。雖然近來複刻之風日盛,天足們也化身CRAZY系列重登舞臺,但離開了豐腴飽滿的ORTHOLITE鞋墊的庇佑,他們也只能是短暫露下臉,然後複歸靜寂。物易時移,放棄天足,不過是順應了市場的潮流,這不是誰的錯,我們只是隨著時間的船飄遠了。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因來源眾多,恕不一一列舉,在此統一表示感謝。我寫的不是什麼內幕,只是自己的有感而發。
Last ed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