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開箱 / NIKE KD9 ZERO

這幾天為了 KD9 Shoes History 而忙忙的,今天終於能把 Zero 拿出來開箱,大家不妨就當成是篇去鞋店試穿回來的心得分享。 KD9 拿在手上的第一印象是輕而扎實(US9.5 380g),KD9 的結構其實很簡單,撇開材質不談就是內靴裝上中外底(結束),但是相信各位看過網上各種發表與開箱文的朋友不會用單調無聊來描述這款鞋,原因就是他的面料豐富的層次感,從後跟類似NIKE PRO的填充到前掌Flyknit,不同材料用相同的紋理串起來,並不是硬生生切成前後兩半那樣。結構簡潔大方,是我的菜這樣子。

必須說 KD9 一開始並不是雙容易套進去的鞋子,我是US9-9.5的人,對上這雙US9.5還是得費一點勁,當你覺得這潛水布料似乎沒有太多延展性的時候,放心,前面的Flyknit也沒有(喂),真的是如 所要求的,整雙鞋完全包覆貼合你哪裡都別想去的狀態!上腳之後就是會想開始調整鞋帶,不過鞋帶所扮演的工作只是在讓腳背能夠穩定住,沒有傳統鞋舌結構的內靴狀態讓鞋帶放鬆與否其實空間變化不大,這點與 KD6 相比就剛好是處在兩端,因此挑選正確尺寸就顯得相當重要,我們的建議會是大半號;而 KD9 的氣墊實在迷人,是那種你會希望你所有的鞋子都換上去的設計,至少我套到現在是這麼想的,行程短而豐沛的避震遍佈全掌,這次的可見式Zoom Air氣墊型態毫無疑問的是再度超越,先前使用全掌可見式Zoom Air的LeBron X以及KD8一路調整到KD9,KD9前掌的彎曲程度超乎預料的大,某個片刻我甚至會有穿上了Lunarlon鞋款的錯覺(應該是因為腳掌彎曲的順暢度),對於從兩千年 NIKE Alphaproject 中的 Vis-Zoom 一路看到現在的鞋迷如我,簡直有種落淚的感動(很好你們還是有在改進的),這款 Zoom Air 的厲害程度我覺得能夠與之後的 Air VaporMax 相比較,只能說十分期待上場實戰的體驗。


都翻開來講了,那就來段 Zoom Air 與 Boost 的閒聊吧,首先 Boost 不是氣墊,他是避震沒錯但他不是氣墊,是結構與根本上的不同,Boost 是將那硬梆梆的 TPU 發泡而成的中底材料,是一個化學般的過程,整塊的密度跟反應是均勻一致的,其實不容易去做細微的調整,但必須說 adidas 在這上面做了很棒的功夫,讓這腳感幾乎適應了每種體型的人,真是很厲害,而這技術則屬於同樣位處德國的化學材料公司BASF;而 Zoom Air 則是極度精緻的一個結構,從最初的 Air Max 到現在,有著許多物理性的問題需要解決,怎麼樣讓氣體能夠乖乖待在漂亮的透明殼裡頭還要維持成這(什麼怪)形狀,每每看著可見式 ZoomAir 裡頭緊繃著的紗線就忍不住心理讚嘆一番,Nike 是擁有一整個子公司在處理這個問題的,而 2016 年才剛公告將加注四千萬美金來改善 Nike IHM 這間專門製作氣墊的子公司的生產設備,獨家之外,長年下來更是累積了驚人的材料實力在自己屋簷下,所以除非 Nike 是傻子,不然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把氣墊玩得比 Nike 好,連邊都不不太可能。

最後想來談談價錢,KD9 面臨著全世界沒有人能解釋的美金定價台幣漲價的問題,但你要真的問我的話,我覺得他的用料跟投注的心力值得這個價錢(你要不要買是另外一回事),在好不好賣不關我的事的前提下,我樂見球鞋的種類變多以及挑戰極限;另一方面,KD 早已不是當年阿弟仔,他更應該的是要拿出氣魄才能打出王者風範,不管是鞋款或是球場上;今年的季後賽峰迴路轉,雷霆隊其實相當可惜(但是如果對上最後封印解除的LeBron我覺得仍然是討不到便宜),如今也已經是第九個球季了,說 Kevin Durant 不急那我覺得沒人相信,與傳統球星相比,Kevin Durant 是決然不同的形態,鏡頭前後,他都多了一些情緒流露,幾次採訪的過程裡,見到過他跟路邊圍觀小朋友的互動,KD 眼裡看到的應該都是當年的自己吧,在那不可思議的身材跟球技之外,我覺得他是一位更接近人們的球星。

有認真看到看到最後朋友們,關於勘履好康的 NIKE KD9 送測活動也正在舉辦中,請上 勘履鞋評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