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烙印在世界上所有籃球員心中的飛人形象已經是一個世代的共同回憶,翻著磚頭厚的 Michael Jordan 自傳、大開本精裝的球鞋專刊、或是腳踩著最新一代 Air Jordan,我們心裡頭浮現的都是這個騰躍空中呈現完美比例的 Jumpman 標誌。而賦予這個標誌生命的沒有別人,就是時任 Nike vice president of design 的 Tinker Hatfield。

在 Tinker Hatfield 的筆下(據說近年也熱愛使用平板繪圖),數不盡的鞋款躍然紙上,深度鞋迷都會對他那像極建築立面的簽名念念不忘,在他的草稿裡,總是以簡單的筆觸勾勒出鞋款最關鍵的設計元素,老愛追問著旗下六百名設計師「這雙鞋款的故事在哪裡?」的 Tinker Hatfield 從 1980 年代就開始了球鞋設計的工作,幾度扭轉 AIR JORDAN 命運的鞋款如 AIR JORDAN 三代、九代、十一代…等等都是出自 Tinker Hatfield 之手,這位曾是撐竿跳選手、當過建築師的傳奇人物與 Michael Jordan 在過去數十年間組成了球鞋史上最出色也是最出名的雙人組。


#WEAREJORDAN

隨著 Michael Jordan 的到訪,不只是整個上海市中心為之騷動,連位在上海的 Nike 大中華區總部也透露出了不一樣的氣氛,平時已經是人來人往的「Campus」園區在這個上午即將迎來難得造訪的賓客,而我們也來到這裡,抓緊了時間採訪那位運動員背後的夢想建構家 — Tinker Hatfield。

我們剛坐下來,冷不防是由 Tinker 提出了今天專訪的第一個問題。

你們從台灣來?台北?

我有陣子也會出差到台北,然後到台中,再下去斗六。」才忙著把攝影器材架好的我們趕忙坐定回答,也追問 Tinker「上次到台灣是什麼時候了?」Tinker Hatfield 說了「好久沒去了,我上次出差到台灣已經快十年前

台灣曾是是球鞋的生產重鎮,幾乎九十年代的許多重要鞋款都有著 Made In Taiwan 的戳記,其中也包含著多款 Air Jordan,像是廣受人熱愛的 Air Jordan 11 在1995年時就是由台灣所生產製造,兩大鞋廠豐泰與寶成與 Nike 以及 Jordan 品牌的密切合作也是從當時開始,直到今日,許多材料以及鞋款的研發仍隱身在中台灣的高機密廠房裡,設計師們也因此有了曾造訪台灣的共同回憶。

最初是以 Nike 總部建築以及空間規劃的角色加入團隊的 Tinker 擁有建築專業,也是因此,他的許多作品擁有結構上的特色。這也讓我們不禁問了「您擁有建築師的背景,如今則是廣為人知的球鞋設計師,我們很想知道,在您的想法裡頭,如果 Jordan 品牌是一棟建築,他會是什麼樣的風格?

哇,這肯定是第一個人這樣問我,讓我想想,也許 Frank Gary 的建築具有這樣的元素,他的建築中總是充滿許多流暢的線條,起起伏伏的結構,讓原本應該是靜態的建築也呈現出動態的氛圍,那跟許多 Air Jordan 的設計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之妙」Tinker Hatfield 回覆了「這次在上海見到一棟仍在興建中的高塔,雖然還未完成,但是可以見到在俐落的線條裡頭,帶出一種成熟穩重的感覺,那個也是 Air Jordan 的設計給人的印象。

幾乎是一手奠定了 Air Jordan 風格基礎的 Tinker Hatfield 在幾次關鍵的時間點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Air Jordan 1之後,曾經有陣子的合作出現了亂流,Tinker Hatfield 聆聽Michael Jordan 心聲所打造的 Air Jordan 3 成了延續飛人傳說的見證者,而後在 Michael Jordan 第一次退休時期也是由 Tinker Hatfield 所獨排眾議,堅持繼續推出 Air Jordan 的意見,如果沒有 Tinker Hatfield,Jordan 品牌之中肯定出現許多難以填補的空缺。

與 Michael Jordan 有多年合作經驗的 Tinker 也談論到了 Michael Jordan 本身對於風格上的見解「在我的印象之中,Michael Jordan 是第一位在休閒與正裝之間都擁有絕佳品味的 NBA 球員,他對於正式服裝以及鞋履的講究讓人佩服,而這個風格上與生俱來的選擇能力與我們對於性能、對於未來鞋款的探究結合,形成了 Jordan 品牌的重要基礎。

如果說讓你把 Air Jordan 分成幾的不同章節,你會如何區分?

在Air Jordan 3到Air Jordan 6這段期間,我與 Michael Jordan 的合作還處在一個互相認識的階段,在他贏得第一個冠軍戒之前,我們主要的方向就是保持獨特性並融入性能。接下來的部分,我們開始嘗試往籃球以外的領域去找尋靈感,像是參考了非洲圖騰印象的 Air Jordan 7,從紐約街頭籃球得到的心得打造了 Air Jordan 8 等等。

Air Jordan 10 是獨特的一個篇章,因為我們大多在思考未來的情境,尋找未知的實現方式等等,Michael Jordan 本身並不喜歡在鞋款上放入太多自己在籃球場上的成績等等的紀錄,他比較喜歡乾淨俐落的設計,這個獨特的時期也只出現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下一代我們就移往創新的領域。

比了比桌上的 Air Jordan 11 ‘Concord’,Tinker Hatfield 繼續提到「Air Jordan 11 開啟了性能與設計創意的結合風潮,Air Jordan 11 拋開了一切過去,是一款專注於未來的球鞋」對於球鞋的設計,Tinker Hatfield 再次強調說「在這之後,我們的許多設計都變得更前瞻、更關注於未開發的可能,像是Air Jordan 13、Air Jordan 14,而 Air Jordan 15 更是非常非常前衛的鞋款,很多人可能因為他的鞋舌而不喜歡 Air Jordan 15,但對於我來說,我們的關鍵在於前進一個沒有其他人敢嘗試的領域。

而後直到 Air Jordan 20 代我才再次執筆主持了新一代 Air Jordan 的設計,那之前我真的有點累壞了(笑),那時候我們把 Michael Jordan 在其他領域的興趣加入,尤其是競技機車的元素,對我們說,這個時期很重要的更是如何讓其他設計師也能夠融入並帶領 Air Jordan 前往下一步。

Jordan 品牌對於設計的探究永遠不曾停下腳步,Jordan Family 持續加入新血的同時,近期一個 Sneaker Head 所熟悉的名字 —- 前 Nike 球鞋設計師 Ken Link 也加入了 Jordan 品牌,曾經打造過多雙 LeBron James 與 Kobe Bryant 鞋款的他,未來會如何帶領 Jordan 品牌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我首度與 Ken Link 合作是在設計第一雙 LeBron James 鞋款(Air Zoom Generation)的時候,那是一次很棒的經驗,他對於十分專注於性能與設計上面,我們其實聽到有人抱怨復刻鞋款搶走太多焦點的問題,復刻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 Ken Link 的加入就是希望能夠在 Jordan 品牌的性能設計上加入新的動力,他真的了解如何打造一雙球鞋的性能,有了他的加入,我相信可以照顧到更多真的在打球的朋友們。


飛人連載 / WE ARE JORDAN 封面故事

約莫三十年前,Michael Jordan 在芝加哥天際線前拍攝了凌空躍起的動作,誰也沒有想到最初用於鞋卡上的這個動作,它的剪影如今成為 Jordan Family 的象徵,從鞋子延伸至籃球場,甚至是棒球場、田徑跑道以及 NASCAR 高速競逐的賽事當中,都能看見承繼飛人精神的運動員持續求勝,他們並不追求複製 Michael Jordan 的職業生涯,當年叱吒 NBA 的 Michael 只有一個,但 Jordan Family 的成員在各個領域都譜寫讓品牌為傲,屬於自己的精采篇章。

About samdeng

founder & editor in chief | instagram.com/editr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