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鞋評 / 阿昌的 PUMA Mobium Ride 鞋評

Mobium 跑鞋評測 By 阿昌

PUMA Mobium 後續作品相繼登場,勘履者 KENLU.net 在第一時間與 PUMA 合作推出封面故事讓各位了解這個系列的進化,目前不同領域跑友的開箱還有接著登場的評測,將透過不同方式讓各位更加貼近 PUMA 最專業的頂級跑鞋系列。

資深跑友阿昌在這兩年的 PUMA Mobium 封面故事訪談與他有著相當愉快的合作經驗,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且能夠詳實的描述出鞋款的穿著心得。根據自身訓練的路線測試 PUMA 的效能,並一同與舊款 Mobium Elite 及 Mobium Elite Speed 比較分析。從他的評測過程中更能瞭解 PUMA Mobium 與品牌精神與鞋款的進化。

試跑 觀音山 馬拉松路線 36 KM

隨著 10 月份即將到來的觀因山馬拉松賽我為了跑出好成績而且這路線是假日經常和蘆慢團練的地方要是跑差了可丟臉了,特別選在 8/9 這天跑看看,一方面穿上新款的 Mobium Ride 跑鞋適性能,一方面也熟悉一下路況,話是這麼說也衝著一身好體力就出發了也沒有刻意盤算好路途遙遠衝著半路有補給點身上沒帶吃的只穿上 Ride 就啟動了。

剛開始先試看看合腳性還不錯但是 X-BAND 稍嫌硬了緊了些只個感覺有點是放久了的慢跑鞋底彈力少了些,也沒看到前一代的 Mobium 的身影出現,但是跑久一些不會有不舒服感覺出現一段 4km 多的平路磨合期後開始今天的重頭戲也就是頂寮攻頂直上 2km 中直路,今天跑長且是陡坡速度上不要求就一個字穩而已。剛好 Ride 符合今日的任務提示,山路慢跑鞋要求要有點厚的鞋頸加上鞋舌而鞋底偏後段加厚,這三樣看來只符合了一樣,打從心理有點懷疑山路表現會不會走樣了?

第一個挑戰 1km 陡坡鞋頸部位雖沒有特別穩,但是中規中矩的發揮功能主要在鞋底支撐性給了很大助力,後底穩住沒有偏移太多速度沒法上去情形下一步一腳印的往上意思到了,心中想到還好鞋底改成寬版麵條彈力帶外形合我意而內裝性能果然沒丟臉,下腳蹬地一系列動作沒有太多鞋底改變剛好穩住每一步的步伐,這時想到原來 Ride 的強項在這裡發揚光大了,而 Ride 的真實含義從字面上意義來看就是馳騁山野別留戀在平路低挑戰的路況上,原來這點才是 Ride 跑鞋想要達到的目標。

下華富山路 6km 後隨即轉身爬坡體力下滑這 6km 像是要命的無止盡般長坡道,而 Ride 跑鞋雖歸為慢跑鞋,但是重量上還不會拖腳的沉保有一定程度的彈力作用奮力上行。上到頂想補個水但是怎麼常有的補給站今沒來這心可慌了,還好公園的賣菜阿嬤有賣,大口喝完後,一路拖腳回程,不是鞋重難跑而是體力耗盡只能將就一下了。

這趟觀音山 馬拉松獨練試跑之旅配上第一次穿的 Mobium Ride 鞋算是一次到位,透氣性沒問題,鞋底偏硬但是沒有動態調整鞋底的 Q 彈反而帶給我全新的體會,在越野路面或許會表現的更好一些,有過第一代穿著體會的跑友對於第二代的改款會有極大的落差感,至於評價褒貶就看個人的論述而定了。

新舊鞋款比較

堆疊在一起的三雙 Mobium 跑鞋
上到下:Ride 、Speed、Mobium

三雙在外觀上來看只有 Speed 鞋款跳脫第一代的模式但是 Ride 則偏向維持原設計概念。
外觀是這樣但是內裝則兩者相反就讓我來一一解說。

Ride 對比第一代 Mobium 來看很接近原始設計鞋面外圍加大網孔內裡細網布設計,只差在鞋帶設計上第一代 Mobium 採用彈力鞋帶設計而改款後的 Ride 跑鞋恢復到一般鞋帶材質,這樣不會有綁不緊的感覺,而且舊款彈力鞋帶也有偏長的缺點。

側面來看 Mobium 中段類似腳背固定環的設計在 Ride 身上沒看到了,雖然在這裡都還沒發現大幅度的改變,但是實質上 Ride 已經和 Mobium 離的很遠了。

翻到背面一看豁然開朗鞋底前段從貓爪改成橫向鏤空設計了,X-BAND 則是最為大的改變從烏龍麵變成寬麵了,一整個口味大改再加上穿後感就等於是兩雙完全不一樣的跑鞋了,日式變成中式口味我想對於跑者來說習慣了第一代再來穿第二代會覺的一整個不對,硬的鞋底,動態彈力沒了,絕佳的落地回彈也不對了,喜歡第一代的 Q 彈口味不一定是快但是訓練小腿肌力不同部位的強度,而 Ride 的改款遠離了這個感覺,偏硬的跑感在鞋底動態調整上早就沒了,只有剩下外觀還保有和 Mobium 一樣的原始設計。

鞋測總結